
页岩油形成机制地质特征及发展对策.pdf
10页页岩油形成机制地质特征及发展对策能源情报按: 加州页岩油储量下调曾引起激烈讨论,页岩油在国内是什么情况? 带你了解一下文/ 邹才能 杨智 等,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引言世界石油工业正在从常规油气向非常规油气跨越非常规油气主要为页岩系统油 气,包括致密油和气、 页岩油和气 致密油和气是储集在致密砂岩或灰岩等储集 层中的石油和天然气, 油气经历了短距离运移 页岩油和气是指富集在富有机质 黑色页岩地层中的石油和天然气,油气基本未经历运移过程, 目前页岩气已成为 全球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的热点,页岩油的相关研究也正在兴起 笔者在充分 调研国内外页岩油气、 致密油气最新勘探开发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根据对鄂尔 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等中国陆相湖盆页岩油的研究,系统总结页岩油的基本内 涵和基本特征, 详细阐述了页岩油形成的沉积环境、地球化学特征、 储集空间和 聚集机制等基本石油地质问题, 最后预测中国页岩油的资源潜力, 提出页岩油“核 心区”评价标准和“三步走”的具体发展思路1 研究背景全球油气工业发展正在不断突破油气生成最高温度极限、突破油气储集最小孔喉 极限、突破油气聚集最大深度极限,“3 个极限”的突破,推动油气发展地域由 陆地向深水区、 深度由中浅层向深层—超深层、 资源由常规油气向非常规油气快 速延伸,大于 3 000 m 海洋超深水等新区、超过6 000 m 陆地深层等新层系、 小于 1 000 nm 孔径超致密储集层等新类型, 将成为石油工业发展具有战略性的 “三新”领域。
目前,以页岩气为代表的非常规油气引发了一场重大石油科技革命,其有3 个 显著特征:理论的颠覆性,技术的突破性,生产的工业性勘探开发非常规油气 是从常规寻找圈闭向寻找大面积储集层转变,颠覆了传统圈闭油气聚集理论; 从 常规直井开发向水平井规模压裂转变,突破了直井传统开采方法; 从常规单井开 采向平台式多井“工厂化”开采转变,打破了一个井场单井开采模式非常规油 气突破具有 3 大战略意义:①延长石油工业的生命周期,突破了传统资源禁区 和成藏理论, 增加了资源类型与资源量; ②引发了油气科技革命, 推动整个石油 工业理论技术升级换代; ③改变了全球传统能源格局, 形成以中东为核心的东半 球“常规油气版图”,以美洲为核心的西半球“非常规油气版图”,影响世界发 展秩序美国主要依靠非常规油气推动 “能源独立”战略实施,真正实现美国“能 源安全”,深远影响世界大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战略调整和新布局油气工业发展将经历常规油气突破、常规油气与非常规油气并重、 非常规油气发 展 3 个阶段,形成完整的石油工业生命周期预测世界石油工业的生命周期大 约 300 a,自 1859 年现代石油工业诞生起,已经历了150 余年。
1934 年 Mccoloagh 提出的“圈闭学说” 是常规油气地质理论形成的重要标志,指导了常 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 1995 年 Schmoker 等提出的“连续型油气聚集”是非 常规油气理论开启的里程碑,为非常规油气资源有效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6-10] 由于找油气理论、技术和方法不断创新,1956 年哈伯特提出的石油产 量“峰值理论”已被颠覆,世界油气产量高峰从20 世纪 60 年代,可能延迟到 21 世纪 30—40 年代,世界石油工业生命周期也很可能会超过300a非常规油气是指用传统技术无法获得自然工业产量、需采用新技术改善储集层渗 透性或流体流动性等才能经济开采、连续或准连续型聚集的油气资源常规与非 常规油气聚集的本质区别是油气是否明显受圈闭控制、单井是否有自然工业产能 非常规油气有两个关键标志: ①油气大面积连续或准连续分布, 圈闭界限不明显; ②无自然工业稳定产能,达西渗流不明显常规-非常规油气“有序聚集”体系,是指富油气盆地或凹陷内常规与非常规油 气在时间域持续充注、 空间域有序分布, 二者成因有先后、 相互依存、紧密共生, 形成统一的油气聚集体系 该体系揭示出不同类型油气资源 “有序聚集”的规律, 展示出富油气盆地或凹陷内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资源应“同步研究、 同步部署、 同 步勘探”,可采用平台式多井 “大井场”开采模式对不同层系、 不同类型油气 “同 步开发”,加快勘探开发节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据此规律可透视 不同类型油气在空间上的分布位置,一般发现常规油气, 预示供烃方向可能有非 常规油气分布;发现非常规油气,预示外围空间可能有常规油气伴生平面上,一般盆地边缘或斜坡分布常规构造油气藏和岩性地层油气藏,凹陷或沉 积中心聚集非常规致密油气和页岩油气等;纵向上,从浅到深分布远源的常规油 气藏、近源的致密油气和源内的页岩油气以往不同阶段找油气思路有差异,一 般早中期立足常规油气资源,用“源控论”寻找大型构造油气藏、“复式油气聚 集带”或“大油气区”理论寻找构造与岩性地层油气藏集群;中后期立足非常规 油气资源,用“连续型油气聚集”认识,寻找近源致密油气或源内页岩油气而 常规-非常规油气“有序聚集”体系认识突破了传统找油气思路,推动找油气地 质理论从“找点”、“找带”、“找面”向“找体”跨越,打破先找常规后找非 常规“先富后贫”的找油思路 对待常规与非常规油气, 勘探追求“一网打尽”, 开发追求“吃干榨尽”非常规油气主要类型是页岩系统油气,包括致密油和气、 页岩油和气 页岩气的 成功开发利用突破了页岩气开采的理论关、技术关、 成本关和环保关“四道关口”, 已成为全球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热点。
页岩气是非常规天然气的成功革命者, 页岩油可能成为非常规石油的革命者目前全球已在阿巴拉契亚、 墨西哥湾、 西西伯利亚、 松辽等盆地发现了泥页岩裂 缝型油气,特殊泥页岩裂缝出油已成共识, 但在基质页岩油能否形成工业化聚集和经济性开采问题上, 理论界和工业界主要持否定和悲观态度,也尚未有取得工 业突破的报道以往研究认为富有机质黑色页岩主要是提供油气来源的生油岩, 或为阻止油气继续运移、 逸散的封盖层, 而非油气储集层, 故长期未被纳入油气 勘探开发之列,但在大量钻遇富有机质黑色页岩地层中发现了丰富的石油显示, 证明富有机质页岩中存在页岩油资源页岩油是重要的非常规石油类型,常规-非常规“有序聚集”的重要类型之一 页岩油能否获得工业化突破, 主要取决于页岩油地质理论创新、工业化技术等突 破的速度,可能成为未来20~30 a 重大的油气接替领域2 页岩油的基本特征2.1 页岩油的定义页岩油是指储存于富有机质、 纳米级孔径为主页岩地层中的石油,是成熟有机质 页岩石油的简称 页岩既是石油的烃源岩, 又是石油的储集岩 页岩油以吸附态 和游离态形式存在, 一般油质较轻、 黏度较低 主要储集于纳米级孔喉和裂缝系 统中,多沿片状层理面或与其平行的微裂缝分布。
富有机质页岩一般在盆地中心 大面积连续聚集,整体普遍含油,资源规模大页岩油“核心区”评价的关键包 括储集空间分布、 储集层脆性指数、 页岩油黏度、 地层能量和富有机质页岩规模 等页岩气的成功开采为页岩油开采提供了技术参考,水平井体积压裂、 重复压 裂等“人造渗透率”改造技术,是实现页岩油有效开发的关键技术页岩油资源中, 凝析油或轻质油可能是实现工业开采的主要类型凝析油和轻质 油分子直径为 0.5~0.9 nm ,理论上讲,其在地下高温高压下页岩纳米级孔喉中 更易于流动和开采2.2 有利页岩油分布区基本特征页岩油在聚集机理、 储集空间、 流体特征、 分布特征等方面与源储分离的常规石 油和近源聚集的致密油具有明显差异,与页岩气则有更多相似之处 有利页岩油 分布区主要有以下特征2.2.1 源储一体,滞留聚集页岩油是典型的源储一体、 滞留聚集、 连续分布的石油聚集 富有机质页岩既是 生油层,也是储集层 与页岩气不同, 页岩油主要形成于有机质演化的液态烃生 成阶段在富有机质页岩持续生油阶段,石油在页岩储集层中滞留聚集,只有在 页岩储集层自身饱和后才向外溢散或运移因此,处在液态烃生成阶段的富有机 质页岩均可能聚集页岩油。
目前在北美海相地层和中国陆相地层中已有页岩裂缝 油发现,但未见基岩页岩油发现的报道2.2.2 富有机质,成熟度较高富含有机质是页岩富含石油的基础,高产富集页岩油层TOC 值一般大于 2%, Ro 值一般为 0.7%~2.0%,形成轻质油和凝析油,有利于开采2.2.3 发育纳米级孔喉、裂缝系统一般页岩发育毫米—厘米级纹层页岩油储集层中广泛发育纳米级孔喉,孔径主 要为 50~300 nm ,局部发育微米级孔隙,孔隙类型包括粒间孔、粒内孔、有机 质孔、晶间孔等微裂缝在页岩油储集层中也非常发育,类型多样,以未充填的 水平层理缝为主, 干缩缝次之, 近断裂带处发育直立或斜交的构造缝大部分页 岩发育较好的片状结构, 有黏土矿物片状结构、 碳酸盐片状结构、 有机质片状结 构、黄铁矿等多种类型, 页岩油广泛赋存于这些片状层理面或与其平行的微裂缝 中2.2.4 储集层脆性指数较高脆性矿物含量是影响页岩微裂缝发育程度、含油性、压裂改造方式的重要因素 页岩中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等黏土矿物含量越低,石英、长石、方解石等脆 性矿物含量越高,岩石脆性越强,在外力作用下越易形成天然裂缝和诱导裂缝, 利于页岩油开采。
中国湖相富有机质页岩脆性矿物含量总体较高,可达40%以 上,如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 段湖相页岩石英、长石、方解石、白云石等脆 性矿物含量平均达41%,黏土矿物含量低于50%,长 72 亚段和长 73 亚段页 岩中黄铁矿的含量较高,平均为9.0%2.2.5 地层压力大、油质轻页岩油富集区位于已大规模生油的成熟富有机质页岩地层中,一般地层能量较高, 压力系数可达 1.2~2.0,也有少数低压地层, 如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压力系数仅 为 0.7~0.9;油质一般较轻,原油密度多为0.70 ~0.85 g/cm3 ,黏度多为 0.7~ 20.0 mPa ·s;高气油比,在纳米级孔喉储集系统中更易于流动和开采2.2.6 大面积连续分布,资源潜力大页岩油分布不受构造控制, 无明显圈闭界限, 含油范围受生油窗富有机质页岩分 布控制,大面积连续分布于盆地坳陷或斜坡区页岩生成的石油较多地滞留于页 岩中,一般占总生油量的20%~50%,资源潜力较大如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 长 7 段页岩中富集页岩油层段 (集中分布于长72 下段和长 73 大部)初步估算 页岩油可采资源量达10×108~15×108 t北美海相页岩分布面积大、厚度稳 定、有机质丰度高、成熟度较高,有利于轻质和凝析页岩油的生成。
3 富有机质页岩沉积模式页岩可形成于海相、 海陆过渡相和陆相沉积环境中, 富有机质黑色页岩的形成需 具备两个重要条件:高生产力,丰富的有机质供给;有利于沉积有机质保存、聚 积与转化的条件富有机质黑色页岩的沉积模式主要有4 种:海(湖)侵模式、水体分层模式、 门槛模式和洋流上涌模式在陆相湖盆内,只发育湖侵、水体分层和门槛3 种 模式湖侵模式是指相对湖平面上升,导致深水区形成大面积缺氧环境,有机质 得以埋藏、保存而形成黑色页岩(密集段),在坳陷湖盆的展布规模一般较大 水体分层模式是指在温度、 盐度或其他差异作用下, 汇水盆地上下水体循环受阻, 导致局部低洼滞水区形成缺氧环境,形成富有机质黑色页岩 水体分层是富有机 质页岩形成的最主要形式 门槛沉积模式分为高门槛和低门槛两种,这主要是针 对水体深度而作的区分高门槛模式是指在断陷湖盆和前陆湖盆等深水湖盆内, 由于受“门槛”阻挡,外源水体无法影响盆地深部水体,进而水体分层形成缺氧 环境,发育黑色页岩低门槛模式则是指在水体很浅的滞水区内(如沼泽),由 于生物分解大量耗氧, 导致水体呈还原环境, 进而保存高等植物有机质形成煤系 页岩的沉积模式低门槛模式的最大特征是无水体分层。
湖平面周期性的波动过程中, 水体深度和沉积物输入速率具有周期性变化的特征, 导致沉积剖面上有机碳总量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