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放前农民的生活.doc
3页就从吃穿住用几个方面分别来说1 吃的方面:解放前,占多数的贫雇农是吃不饱的,要饭的多的是解放前,旱灾、涝灾、虫灾频繁,一碰到这样的灾年,就更糟了我只指的是平常情况,特别的大灾,饿死人的事情我不说要说计划经济那段时间胖子少,解放前的胖子更少中农以上一般是能吃饱的,但是多数吃得很差,糠菜、粗粮——山芋、高粱、玉米等——为主食只有地主才能够以细粮为主,但是还得搭配一些粗粮 (我们这里没有太大的地主,也没有恶霸地主,还是相对比较平均的) 看见了吗,那个时候能吃饱的只占极少数,能吃好的就更稀罕了副食方面就更贫乏了包括地主都没有吃过酱油、醋、砂糖的好的人家就是自己酿一些酱,过节的时候用山芋、玉米等熬一些土糖,颜色很黑,块很大,很硬很粘,熬得不好,还有点发苦占多数的穷人连这些都没有食盐呢,食盐是不能缺少的我们这里虽然靠海比较近,可是我们这里也几乎没有吃海盐的,都是吃土盐从地里挖来盐土,过滤出来,自己熬那盐不仅咸味不大,还发涩发苦原因是什么,还是工厂少那时,一个很大的城市,也无非就一两个酿造厂,产量也很低2 穿的方面:那时全国有几家织布厂?都是以自给自足为主,包括地主都是自给自足,家有织布机织的都是土布,俗称老粗布,又厚又硬,颜色发暗。
想染色的,就买点染料或自己用兰草什么的做染料,染一染,染成蓝的或青的几千年来都是这个样子的,没有什么进步这样说,也只是针对地主、富农等来说的,贫农连织布的也没有,穷人买不起织布机,一辈子没做过新衣服的多的是,冬天没有被盖,没有棉衣,没有鞋袜的就更正常了有名有姓的一位老人,早就去世了,他从小到大都没穿过鞋,你信吗?那时谁要是能穿上一身老粗布做的新衣,那简直就是地主身份了电视里好放地主都穿着光鲜的绸缎,事实上几乎没有这些事情,估计只有全国有名的大地主才能穿上3 住的方面: 那时低矮的茅草棚是普遍的,地主的房屋也是茅草房我见过我们这里方圆几十里最大的一个地主的房屋,也是茅草屋,土墙,无非就是高大一些,地基用的石料大一些,方正一些,还有就是在房檐上铺了两排瓦几千年的进步有多大?4 用的方面:那时,很多人家连吃饭桌子都没有,连凳子坐都没有,大家相信吗?很多人吃饭还都用瓢,葫芦一剖两瓣的那个,而且还有一家只用一只瓢轮流吃的 《论语》里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 ,那个时候吃饭用瓢,临解放时吃饭还是用飘,几千年的进步有多大?那时,有碗的家庭而且能一人一只碗的家庭是很少的而且那时的碗还是粗瓷的,就是这样的粗瓷碗也算贵重用品了,打碎了都舍不得扔,还得补上。
鲁迅有一篇小说,什么名字我想不起来了,就是里面有“九斤老太”的那篇,最后说九斤老太家里的一只碗打碎了,用铜钉补上,就是事实了不过居然能用铜钉补,该是很奢侈的了肥皂是没有的,洋碱也没有,洗衣服用的都是草木灰水,或者皂角,或者自己用碱土晒的土碱地主也用不起肥皂这样洗衣服,几千年来一直都是这样火柴当然没有,用的都是几千年传下来的火刀、火石那个时候能用起火柴的,都是大一些的资本家农村人多数都没见过,包括许多城里人也没见过点灯当然用的是菜油了,菜油灯发暗不过那时能点起灯的也是少数,多数人家是点不起灯的,都是天一黑就睡觉,反正又没有看书学习的那时,如果真有需要凿壁偷光的,肯定也凿了农忙的时候,需要早起做饭,都是摸黑做有少数能点起灯的,也都是把灯火控制在黄豆大小电影里,好放贫农在夜晚组织武装开会研究问题,灯火有两三寸高,满屋雪亮,哪有这回事需要计时间的时候,比方说需要早起出远门的时候就点香计时,当然这还得是有钱的人家,没钱的人家就看星,听鸡叫治病上,那时没有医院,都是土郎中,而且能请起土郎中的,也是少数,多数人有病都是用土方对付,土方对付不了的,就只能等死了这样的贫困生活,您能想象出来吗?关键原因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