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动物聚会教案.docx
5页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动物聚会教案教学目标:1.结合“动物聚会”的详细情境,培育数学问题的意识与应用数学的意识2.会应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简洁的实际问题3.在解决乘法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体会乘法与生活的亲密联系教学重点:在详细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的表示意义,能够列出乘法版式进展计算,体会乘法的简洁应用教学难点:体验、比拟和区分似“3个6”和“6个3”的不同含义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第4节课(第8页至第9页),结合“动物聚会”的童话情境,进展学生提出并解决生活中乘法问题的力量,进一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会应用乘法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体会乘法与生活的亲密联系,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大森林里住着许多得意的小动物,这一天,它们进行了一次盛大的聚会,小动物们带来很多好吃的同时它们还想用数学学问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小朋友们情愿参与吗?(课题)二、活动探究,猎取新知师: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生:图上有几只小鸟前来参与聚会?师: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图上有9只小鸟。
我是用加法计算的,3+3+3=9(只) 生:我是用乘法计算的,3×3=9(只)每根树枝上有3只小鸟,有3根树枝,求一共有几只小鸟,也就是求3个3只是多少,所以可以用乘法计算师:猴子一共端来多少个桃子?6+6+6=18(个) 6×3=18(个)生:图上一共有多少个胡萝卜?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生:一共有12个胡萝卜,15个松果师:小朋友们真爱动脑筋,看了一幅图发觉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而且解决了谁能说说乘法和加法的关系是什么?师: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三、稳固应用1.连一连理解6个3和3个6所表示意义的不同,干扰信息:6+3,强调3个6和6个3)留意:弄清题意,再连线2.说一说 结合不同的情境,解释同一个算式2×3的意义2个3和3个2的意义,在不怜悯境中表示的意义不同3.摆一摆一个算是可表示两种意义 教师先出示乘法算式3×2,让学生说一说它表示几个几 3×2表示2个3或 3个2 (○○○ ○○○)(○○ ○○ ○○)4.每样东西各买多少个:(提出问题——列式——含义) 生: 16个胡萝卜,由于4+4+4+4=16或4×4=16(个) 生: 12根香蕉,由于5+7=12(个)。
作业:p9实践活动: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板书设计:动物聚会一共有多少只小鸟?3×3=9(只)教学反思:1.学习内容的选择上严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留意从学生的生活阅历、学问水平动身,选择一些学生所熟识的生活场景作为素材,有意识地让学生将现实问题数学化,应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深深地体验到学好数学的应用价值,体会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2.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脑去想,动手去做,动口去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索得到答案学生还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等动手活动积存直接阅历,并在操作中思索,在动手中创新,在活动中体验获得学问的喜悦 案例点评: 1.呈现“动物聚会”的主题情境后,首先要重视培育学生仔细观看、选择信息、提出并能完整地描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力量提出数学问题是解决数学问题教学的重要组成局部数学问题有自己的构造,它是由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两个局部组成的,如“图上有3根树枝,每根树枝上都停着3只小鸟,一共有几只小鸟来参与聚会”才是对“动物聚会”情境中隐含的一个数学问题的完整描述本节课教师与学生在提出数学问题时,都无视了描述数学问题的重要局部――已知条件或许他们以为在描述情境问题时,已知条件可以省略,由于它在图中是明摆着的。
其实,提出数学问题的本质就是建立详细情境中一些已知数学信息与一个未知(可知)数学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描述数学问题是提醒这个关系的必要手段,也是培育数学问题意识的重要过程 2.本节课在解决问题的教学环节中,还带有“集体作业”的倾向,即一个学生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后,教师就问“谁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一个学生站起来承受挑战,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补充,他们顺当地把问题解决了,就以为全班同学都会了苏霍姆林斯基锋利地提出,这种“集体作业”的教学方式简单造成课堂教学外表顺当的假象,其实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并没有获得独立解决问题的胜利体验比拟好的做法是,对学生相继提出的每一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都让其他学生承受挑战,在草稿本上各自尝试列式解答;最终再组织小组争论、沟通、反应、订正 3.实践活动是小学数学新课程的一个亮点,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学生在“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并与同伴说一说”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乘法与生活的亲密联系,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这个实践活动假如提前布置,让学生课前做些小调查,写成一篇数学日记,再到课堂上进展汇报沟通,可能学生受益的面会更大些,体会将更深刻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