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经济学绪论.doc
9页信息经济学绪论 信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关系到本学科的研究和发展如果没有从理论上弄清什么是信息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应围绕哪些领域和内容进行研究,信息经济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上处于什么地位,就难以全面、系统地研究信息经济学本章主要介绍信息和信息经济的含义与特征,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学科体系、相关学科等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信息的含义、特征和分类;掌握信息经济的含义、特征及其与知识经济的关系;了解信息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理解信息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和主要研究内容;明确信息经济字的学科体系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一、信息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存在着两类不同的经济活动:一类与物质和能量的转换有关;另一类与知识、信息形态的转换有关前者构成物质经济的基础,后者发展成为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纵观人类历史,可以说每一种技术进步和社会进步都离不开信息的积累和知识的增加,但是由于在以往的社会经济活动中信息和知识投入所占比例有限,更新速度缓慢,对社会经济结构不足以产生根本性的影响,致使传统的物质经济在人类几千年的生产活动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政治家和经济学家所关心的也只是物质经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得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信息总量与知识总量的激增使得信息、知识的经济价值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计算机、光纤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经营方式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科学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日益增大,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日益提高,知识、信息作为物质、能源之后的第二资源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当今社会正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以知识和信息为依托的新兴经济结构正在逐渐形成和发展在现代社会中,提高经济效益有两个方向:一是成本控制;二是价值挖掘成本控制不仅要节省材料、能源,更应充分的利用信息和知识,要以最小的劳动占用和资源消耗建立最优的经济信息系统经济学家开始关注信息、知识的经济特征和经济规律,重视信息、知识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于是,从经济学角度对信息、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利用进行全面研究的新兴学科便应运而生了,这就是信息经济学国外信息经济学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国内信息经济学发展的主要历程中国信息经济学研究起步较晚,始于国外信息经济研究大发展背景下的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无论是理论探讨还是实践应用都有了相当丰硕的成果。
当前,中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改革正逐步深化,信息经济学的一些理论模型非常适用于中国改革的需要,如委托一一代理理论与激励机制对于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现实意义,不利选择与道德风险对于完善当前市场经济机制的启迪,因此,微观信息经济学在当前中国改革开放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随着“信息高速公路”构想的提出,世界信息化浪潮方兴未艾,中国信息产业正处在迅猛发展之中,对信息产业的经济学研究已成为重要的课题,这为宏观信息经济学研究提出了挑战,也为其深入发展提供了机遇可以说,信息经济学在中国正处于备受关注的时期根据现有资料分析,中国较为明确涉及信息经济学研究的证据,最早出现于1978年《经济资料译丛》该刊第1期登载的1976年美国经济协会《经济文献分类法》译文中,第026类列出“不确定性与信息经济学”(原译为“测不准和情报经济学”)这被视作中国信息经济学的历史开端以后的20年研究历程中,以1989年8月在北京成立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为标志,可划分为1978-1989年与1989年至今两个研究阶段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1、 国外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国外学者主要从五个角度研究信息经济现象第一个角度是以不完全信息和非对称信息的假设出发分析经济现象。
这一角度的研究以不完全信息和非对称信息假设为前提进行的各种微观经济学研究成果,形成了当代最富特色的信息经济学理论,我们将之称为微观信息经济学理论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微观信息经济学中引人委托—代理关系、激励机制、不利选择(或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市场信号和搜寻等基本概念,并逐步吸收到国外微观经济学经典教科书中H.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1990年版)最后一章安排了上述内容,这部教材是国外较早将微观信息经济学概念及其理论纳入教学内容的权威教材之一在该书1996年版(第四版)中,作者将最后一章的标题由“信息”改为“非对称信息”,同时,安排独立一章阐述信息技术经济原理(主要分析网络经济的外部性及其知识产权保护问题)David M.Kreps的《微观经济学教程》(1990年版)将全书分为五个部分,依次是个人与社会选择、价格机制、非合作博弈论、信息经济学专题以及厂商与交易在信息经济学专题中,包括了道德风险与激励、不利选择与市场信号以及信息披露原则与机制设计1993年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和1995年平狄克等在他们先后出版的教材中,分别收录了微观信息经济学的内容,前者收录了次品市场和不利选择、激励机制、搜寻、广告、政府信息政策及劳动市场的不完全信息等内容,后者收录了次货市场、市场信号、道德风险、委托—代理问题、激励机制及劳动市场的信息问题等内容。
此外,当代经济博弈论的理论著述也基本上将不利选择、道德风险、激励机制和市场信号纳入分析框架中1994年Eric Rasmusen在《博弈论与信息:博弈论引论》中,按照博弈理论、非对称信息和应用三个部分,系统地阐述了博弈论与微观信息经济学的关系,具体讨论了名誉、道德风险、不利选择和信号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在谈判、行动、定价、市场进入和产业组织行为中的应用在David M.Kreps的《微观经济学教程》(1990年版)中,微观信息经济学理论与博弈理论之间结合得相当精彩,国内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7)中的不少精妙之处似乎也受益于这本教材第二个角度是从统计决策的角度出发,研究如何利用信息实现最优信息经济信息经济学”这个概念是马尔萨克在1959年最早提出来的,他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研究中,逐渐建立起最优信息系统选择的信息系统经济学理论这一理论得到了阿罗、马歇尔·约维茨以及日本野口悠纪雄等经济学家的扩展20世纪80年代后,最优信息系统选择理论成为管理会计理论中的前沿领域,1985年美国会计学教授罗伯特·斯卡彭斯在《管理会计发展概况》中对此做了专门评介目前,美国部分大学管理学院中开设的信息经济学课程,多有介绍马尔萨克的这套理论。
在马尔萨克看来,信息经济学是由决策科学派生出来,具体研究如何选择最优信息系统或最优信息结构的一门经济学第三个角度是从企业管理和信息管理角度研究信息经济现象1963年,Adrian. M.McDonough在《信息经济学与管理系统》中,从信息管理角度具体探讨了信息的经济现象如企业内部的信息需求、信息供给、信息管理的经济效益以及信息系统的经济环境等内容1988年,Marilyn M.Parker等在《信息经济学:与信息技术相连的商业绩效》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信息技术的预期商业收益、信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了信息技术价值与成本构成、信息技术的规划方法(特别是成本一收益分析)以及信息、经济工具和信息创新等内容第四个角度是从信息产业角度分析信息经济现象1983年J.马丁和A.弗劳尔迪的《信息经济学》、1986年萨缪尔·沃尔帕特和齐伊斯·沃尔帕特《信息经济学》等都是专门研究信息产业的经济著作,具体包括数据库产业、数据处理服务业、信息零售销售业以及通信系统和信息价值的研究,1997年以来,网络经济与通信产业的研究也日益增多,Lee W.Mcknight和Joseph P.Bailey主编的《因特网经济学》及J.Gregory Sidak和Daniel F.SPulbar《放松管制的收益与管制合同:美国网络产业的竞争转型》是网络经济学的两部重要著作。
此外,韩国Sung Gul Hong的《东亚产业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台湾和韩国的半导体产业》、英国Daniel J.Ryan主编的(电信业中的私有化与竞争:国际发展)是近年来两本有代表性的信息产业经济学著作第五个角度是从信息经济的统计测算角度分析信息经济现象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在1962年出版了一本名为《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的著作,率先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以此为基础对美国知识产业的规模做了初步的测算1971年,澳大利亚经济学家D.M.Lamberton在《信息与知识经济学》著作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卢普的理论197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马克·波拉特在美国商务部资助下,以《信息经济》为题完成博士论文,出版了九卷本的《信息经济》著作,进一步发展了马克卢普的信息经济思想1995年Jorge R.Schement等的《信息时代的趋势与强度:美国信息的生产与分配》和1986年Michael R.Rubin等的《1960-1980年美国的知识产业》先后对马克卢普和波拉特的研究方法和结果进行了改进2、国内信息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二、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三、信息的含义、特征和分类当今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大到社会的交流沟通、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国家的兴旺,无不与信息密切相关 信息(Information)来源于拉丁字“Informatio”,意思是解释、陈述在我国的港、澳、台地区,“Information”常被翻译为“资讯”在汉语中“信”和“息”二字都有音信、消息等含义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和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信息的认识是比较宽泛和模糊的,多将信息看作是消息的同义词随着人们对信息概念的深入认识,信息含义也在不断演变现在“信息”一词已经成为一个含义非常深刻、内容相当丰富的概念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角度给信息以不同的解释归纳一下,大致有如下五种类型的定义:(1)从信息不是什么来定义维纳(N.Wiener)在1948年写的《控制论一一动物与机器中的通信与控制问题》中提出:“信息既不是物质,又不是能量,信息就是信息这个定义说明信息是区别于物质、能量的另一个构成世界的重要因素2)从产生信息的客观对象来定义许多学者认为,“信息是客观世界各种事物变化和特征的反映”、“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信息是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的表征”、“信息是事物的内容、形式及其发展变化的反映”等。
这类定义说明客观世界是“形”,而信息就是反映它的“影”3)从传输中信息所依附的载体来定义例如,人们把信息看作是信号、数据、资料、情报、消息、新闻、知识等的总称这种定义说明,信息作为内容有它外在的表现形式4)从接收信息的认识主体来定义例如,申农(C.E.Shannon)在1948年写的《通信的数学理论》中指出,一个系统所接收的“信息是能够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英国信息学家布鲁克斯(B.C.Brooks)曾为描述信息的效用和定义构造了一个方程式: 布鲁克斯认为,“信息是使人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的那部分知识”,是决策所需的知识与此相类似,也有人认为,“信息就是收信者事先所不知道的报道”、“信息是人们对外界事物的某种了解和认识,它能减少人们决策时的不确定性”等这类定义说明,认识主体由于得到信息而增进了对客观对象的了解5)从信息的发送、传输、接收的统一中客体和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定义例如,早期的信息论从通信理论的角度认为信息是信源、信道、信宿之间联系过程中生成的东西;维纳在《人有人的用处》一书中也认为,“信息这个名称的内容就是我们对外界进行调节并使我们的调节为外界所了解时而与外界交换来的东西”;艾什比(W.R.Ashby)在《控制论导论》一书中从观察者的分辨能力来确定集合的属性时指出,“信息就是变异度”,从而被后人引申为“信息就是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