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物学期末总复习.doc
12页水生生物学 期末总复习浮游生物:不能主动地做远距离水平移动地生物,大多体型微小,没有游泳能力或能力很弱,一般不能逆水前进,只能依靠水流、波浪或水的循环流动而移动游泳生物:形状较大、游泳能力很强、能主动地做远距离又懂得生物,也能逆流自由行动漂浮生物:水面区生活,一部分在水中,一部分露出水面底栖生物:水底区生活,有的在水底固着、有的在水底移动甚至移动、有的钻埋在水底、有的钻蚀坚硬固体软体动物门1. 身体不分节,左右对称2. 身体有头、足、内脏团三部分3. 头部有口及附属器和感觉器官4. 体腔退化为围心腔5. 贝壳1角质层(外)2.棱柱层(中)3.珍珠层前两个是外套膜的边缘分泌而来一、 腹足纲6. 贝壳 螺旋部 体螺层7. 缝合线 螺层数=缝合线+18. 角质和石灰质的附属物 jia9. 外套膜其空隙为外套腔 10. 内脏团发生扭转11. 心脏位于身体背侧12. 有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13. 齿舌:位于口腔底部,由几丁质形成,呈带状,又称齿舌带14. 齿式:腹足纲中央齿、侧齿、缘齿的排列情况注意P281上面的图形态特征:P282代表物种:1、 前鳃亚纲(壳发达、栉鳃位于身体前端)原始腹足目(心耳一对) 鲍:螺旋部退化,体螺层及壳口极大 ,自壳口开始沿贝壳左侧有1列小孔史氏背尖贝:本鳃大而向左右延伸,无外套鳃。
贝壳卵圆形,壳缘完整,壳顶位于前部,壳表放射肋呈珠状的微小结节,壳面呈绿褐色马蹄螺:壳口完全、斜马蹄形蝾螺:螺旋部低、体螺层大,高与宽略等中腹足目 神经系统集中、排泄和呼吸右侧退化、心耳一个田螺、钉螺(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蜘蛛螺(7个凸起)水字螺(6个凸起)狭舌目(心耳一个、齿舌狭窄)2.后鳃亚纲(贝壳不发达、本鳃和心耳在心室后方)无楯目 海兔(胴部膨胀,前后稍狭,略称纺锤形)3.肺螺亚纲(无鳃、外套膜变成肺)基眼目(眼位于触角的基部) 柄眼目(眼位于后触角的顶端) 石磺 无壳、裸露,体卵圆形背面具有多数背眼和树枝状鳃生活方式:浅埋泥沙,钻在岩缝中,藏在阴湿岩石大多数为卵生,少数为卵胎生 可营水生、营两栖生既可以食用,又可以作为养鱼的饲料,但也是寄生虫的中间宿主,也会以水生植物的根部为食,造成植物腐烂二、 瓣鳃纲形态特征:(p2295)1. 双壳类(身体左右扁平、两侧对称)、2. 无头类(只有躯干、足、外套膜)、3. 斧足类(足呈斧状) 4. 壳的边缘以韧带相连,两壳间有闭壳肌 5. 心脏一心室二心耳,肾一对6. 三对神经节(脑神经节、脏神经节、足神经节)7. 大多雌雄异体,有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淡水有钩介幼虫)贝壳的方位:1.壳顶尖端所向的一面通常为前2.壳顶向前端的距离,常短于向后端的距离3.只有一个闭壳肌的种类,闭壳肌痕所在的一侧为后侧。
有两个闭壳肌的,则较大的一个闭壳肌痕所在处为后侧4.有水管肌痕的一端为后端前后确定后,将壳顶向上,壳前端向前,壳后端向着观察者,左侧即为左壳,右侧即右壳小月面(壳顶前方的小凹陷) 铰合部:贝壳背缘常较厚,其内部常有齿和齿槽,当贝壳闭合时齿和齿槽在一定位置上组合在一起,构成铰合部楯面:可定后面与小月面相对的面闭壳肌:为连接左右外套膜和贝壳的横行肌肉束,呈柱状又名肉柱,司壳的关闭代表物种1. 翼形亚纲(壳后具翼状突出,铰合部并列成许多铰合齿)蚶目: 泥蚶(放射肋20多条,两壳相等,肋上具极为显著的颗粒状结节) 毛蚶(放射肋30多条,两壳稍不等,右壳者稍小,小结节只在右壳上明显) 魁蚶(42条放射肋,个体有人手掌那么大)贻贝目(铰合部退化,多具小结节)贻贝(壳呈楔形,前端尖细,壳顶位于壳最前端,腹缘直,背缘与腹缘呈30度,生长纹细密,繁殖力强)江珧两壳同大,大型,薄而脆,前端细,后端宽广,壳顶位于壳的最前端壳表具放射肋,上有各种形状的小棘铰合部长,呈线形,几乎占整个背缘,无铰合齿足丝发达,毛发状贝壳由两层构成,即外面的棱柱层和内面的珍珠层,且珍珠层只存在前、后闭壳肌间。
珍珠贝目 扇贝科(贝壳扇形,壳顶两侧具壳耳)栉孔扇贝(两壳近相等,前耳大,有足丝孔)华贵栉孔扇贝:左壳比右壳稍凸,放射肋23条,肋间形成深沟,沟内具细放射肋3条前耳稍大,下有足丝孔,孔具栉齿;后耳上有细肋,后闭壳肌大嵌条扇贝(两壳不等,前后耳近相等,无足丝孔)日月贝(左红右白) 牡蛎科(两壳不等,左壳较大铰合部无齿,外套痕不明显无足和足丝)2. 古异齿亚纲(壳大型,两壳相等具壳皮,壳表光滑或具放射肋,壳内面珍珠层发达.壳顶靠近壳的前方外韧带位于壳顶后方 蚌目3. 异齿亚纲(壳通常左右相等,无珍珠光泽壳顶指向前方,多数前方为小月面,后方为楯面外韧带位于壳顶后方,内韧带在铰合部具一着带板铰合部分为主齿和侧齿外套线明显鳃为瓣鳃)帘蛤目 帘蛤科 文蛤(两壳相等,壳质坚厚壳面有刻纹,壳缘多平滑铰合部主齿3枚足小,无足丝)青蛤(壳近圆形,高度与长度几乎相等)砗磲科(贝壳极大,两壳不能完全闭合) 蛤蜊科 四角蛤蜊(壳质坚厚,略成四角形,壳顶尖端向前弯,贝壳具外皮,顶端三、 头足纲(考点较多,建议看课本)主要特征:身体由头部、胴部、足部组成,头两侧有发达的眼睛;足分为腕和漏斗。
除鹦鹉螺有外壳外,其余种类为内壳或完全退化心耳和鳃的总数相同,为2或4个口内有颚片和齿舌;神经系统高度集中腕式:二鳃亚目8个腕自背向腹面对称排列,为四对,背面正中的两个为第一对,称背腕,依次下去为两个侧腕,第四对称腹腕在分类学上用1、2、3、4表示四对腕,由于长短不同,用符号来连接生殖方式:有1个或1对腕茎化成为生殖腕,或叫茎化腕,用来输送精子八腕目右侧第三腕茎化;枪形目和乌贼目,左侧第四腕茎化触腕(攫腕):在枪形目和乌贼目中,位于第三第四对腕间,有两个专门用来捕捉食物的触腕,通常比较狭长,可完全缩入到基部的触腕囊中触腕通常具有很长的柄,柄的尖端呈舌状,称触腕穗,其内面生吸盘,有时有沟内壳:分为石灰质(在乌贼中称海螵蛸)和角质P311图 背楯发达,闭锥和顶鞘却退化,前者狭,仅有一室,后者变为骨针背楯的背面,沉淀有许多石灰质粒,中央隆起,叫中央阜腹面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平滑,称终室,后部有许多生长纹,叫横纹面终室长度占壳长度的百分值叫终室率贝壳:外壳仅鹦鹉螺具有,其内腔有许多隔壁,将螺旋内腔分成若干壳室,靠近壳口最大,叫住室;其他各室充以气体,称为气室代表物种:一、 四鳃亚纲鹦鹉螺:鳃4个,腕10个,无吸盘。
具螺旋形的外壳,壳内隔壁,将壳内腔分为数十室漏斗由左右两叶构成,不形成完整的管子心耳4个二、 二鳃亚纲(注意三大目的区分)1. 枪形目(体狭长,呈枪形肉鳍端鳍型,腕10个,吸盘多数2行,触腕穗吸盘多数4行,吸盘有柄,角质环小齿发达,有的种类吸盘特化成沟内壳角质)太平洋褶柔鱼(我国产量最大,鱿鱼)两鳍相接略呈横棱形;腕吸盘两行;雄性右侧第四腕茎化中国枪乌贼(中国鱿鱼)两鳍相接略呈纵棱形腕;吸盘两行;雄性右侧第四腕茎化拟乌贼;周鳍型2. 乌贼目(体宽短,呈盾形或袋形,腕10个,吸盘4行,触腕穗吸盘数行至数十行,吸盘有柄,角质环小齿不发达,吸盘不特化成沟,内壳发达,为石灰质)金乌贼:胴腹后端具骨针,胴背部条斑曼氏无针乌贼:背部具有白花斑耳乌贼:中鳍型(要不然鳍怎么长得像耳朵一样;O(∩_∩)O~)3. 八腕目(头小,胴部近卵圆形肉鳍多数退化,腕8个,吸盘2行或1行,无触腕,吸盘无柄及角质环,不特化成沟,内壳退化)蛸科(章鱼、望潮)繁殖期间有钻壳行为船艄 腕吸盘2行,雄性无外壳,第三腕茎化漏斗器W型生态分布: 可游泳、底栖、浮游:漏斗喷射水流形成反作用力来运动:分布广意义:重要的海洋渔业资源,构成我国重要的海洋渔业。
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还可制成干制品乌贼的内壳可用作中药材,称海螵鞘墨囊也可作为内止血药物小型头足类可做鱼类饵料其他甲壳动物甲壳动物共同的特征:1. 体表面有背甲2. 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3. 身体分节,头胸腹三部分,头胸常愈合4. 头部一般5对附肢;高等种类附肢通常8对一.无甲类(无头胸甲,具成对有柄的复眼,第二触角退化很小,雄性变为执握器)卤虫(雄性第二触角2节,第一节基部与头部愈合,第二节呈斧状,无雄性额附肢,无贮精囊,生殖类型包括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是广盐性生物)丰年虫(额附肢一对,有两个贮精囊)差额虫(头具长而分叉的额附肢)二背甲类鲎虫(头胸甲形成宽圆形背盾)三、 贝甲类蚌虫(头胸甲两片,形如蚌壳~形如其名咩~眼成对,无柄)四、 介形类(体外两片贝壳,壳内有闭壳肌相连)P321图海萤五、 糠虾类(头胸甲不能覆盖头胸部的所有体节,末1~2个胸节常露于甲外;胸足双肢型,具有发达的外肢;腹肢常退化、尾肢片状在胸肢基部之间有宽大的甲片,称复卵片尾肢的内肢基部有一平衡囊糠虾的生态分布和经济意义:世界分布,多海洋大多底栖,有明显昼夜垂直移动现象,,夜间栖息表层水数量大,其他鱼类主要饵料,也可作为捕捞对象;滤食性;六、 等足类 (头部通常与胸部第一节愈合成头胸部;尾节常与第六腹节合成腹尾节;胸肢单肢型,第一对形成颚足,后7对为步足)水虱 海蟑螂七、 端足类 (无头胸甲,分头胸甲三部分,胸部有7个自由胸节,眼无柄,第一胸节与头部愈合,胸部各节发达)p329图八、 磷虾科(背腹甲覆盖整个头胸部,胸肢均为双肢型,鳃仅一列,着生在足部,称为足鳃。
幼体为无节幼体;多具发光器;幼体发育有变态,初孵化为无节幼体九、 口足类(额角片状,头胸甲短小,胸末4节露于头胸甲之外胸肢前5对单肢型,称颚足,后3对双肢型,称步足,幼体发育有变态,初孵化为假水虱幼体口虾蛄:体不被网状脊起,体表无黑色斑纹头胸甲的中央脊近前端呈Y形第5~7胸节侧突分两瓣,角膜比柄宽捕肢腕节背缘有3~5齿,掌节具栉状齿腹部的纵棱不多于8条十足类(你懂的)主要特征:头胸甲发达,完全包被头胸部所有体节,第二小颚的外肢常宽大成颚舟片,帮助呼吸胸肢8对,前三对分化为颚足,后5对为步足鳃数多,着生在胸肢基部,发育有变态一、 枝鳃亚目主要特征:体侧扁,略呈圆筒形,腹部发达第二腹节侧甲前部不覆盖第一腹节对虾:头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头部由13节构成,背面及两侧有头胸甲,前端突出一额角附肢由头胸部腹面两侧伸出腹部7节头胸甲可分为区、有刺、脊、沟P338图区:额区、眼区、触角区、胃区、颊区、肝区、心区、鳃区刺:在额角的后方,胃上刺、眼上刺、鳃甲刺、颊刺、肝刺在头胸甲上纵行隆起为脊,相应凹入为沟胸部附肢:前3对颚足,后5对步足均由7节构成,即基肢2节,内肢5节腹部附肢:共6对(5对腹肢1对尾肢),基肢1节,内外肢各1节,边缘生羽状刚毛。
雄性第一对内肢常变形为交接器鳃:四类(侧鳃,着生于附肢基部上方的侧壁上;关节鳃,着生于底节与体壁间的关节膜上;足鳃,着生于底节的外侧;肢鳃,片状,也着生于底节的外侧P340图对虾没有抱卵行为,直接把卵排放到海水中,形成无节幼体,经6次蜕皮到溞状幼体期,分三期,最后一次蜕皮进入糠虾幼体,三次蜕皮后进入仔虾期卵越大,蜕皮次数就少 虾类三派:真虾派、对虾派、猬虾派(第二附甲的区别)中国明对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