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城市化战略与我国增长动力机制选择.pdf

6页
  • 卖家[上传人]:ldj****22
  • 文档编号:41366368
  • 上传时间:2018-05-29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28M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37 中国投资2012.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工业化实现的,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依赖高储蓄、高投资,通过大力发展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使经济连续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但是,当前和今后原有发展动力机制遇到了严峻挑战,必须为经济增长寻找新的动力源泉,这就是加快推进城市化一、传统增长动力机制受到严峻 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连续32年获得了年均9.9%的高速增长速度由此,我国GDP总量由1978年排位世界第10跃居到世界第二位,人均GNI已从低收入水平成功迈进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中国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发展成就,主要是依靠改革开放,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进行了战略性调整从供给角度看,调整工业化战略,利用传统产业部门劳动力无限供给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制造业快速增长,使其成城市化战略与我国增长动力机制选择当前和今后原有发展动力机制遇到了严峻挑战,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 泉就是加快推进城市化,这需要进一步清除中国城市化的制度障碍和不合理的政策安排文/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马晓河CFP38 中国投资2012.1宏观大势ACRO-ECONOMYM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泉。

      从需求角度看,我国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出口导向型”和“投资导向型”特征,就是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不断上升,经济增长的对外贸易依赖度不断攀高① 但是,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正在发生转折性变化,这些变化对中国既有发展动力机制构成了严峻挑战从国内环境看,我国劳动力供给优势正在减弱一方面劳动力供给总量增长幅度在逐年下降,预计到2016年新增劳动力将为零另一方面劳动成本不断上升、土地价格持续上涨和人民币升值,都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赢利空间在不断被压缩,许多劳动密集型产品已经处于微利甚至零利润水平显然,在此情况下,继续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将越来越不具备竞争优势从国际环境看,一方面在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原有供求结构正在发生深度调整,美欧等发达国家在去杠杆化,纷纷改变过去那种高负债的消费方式,政府在财政赤字压力下大幅度缩减公共支出,居民在高失业率压力下不断降低消费率,由此对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需求下降,这给中国继续出口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另一方面目前世界上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洪都拉斯、越南、孟加拉、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埃塞俄比亚等国家,他们正在利用比中国更加低廉的土地资源和劳动成本优势,生产与中国相同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并向美欧等发达国家增加出口,在美欧等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上对中国的产品形成了明显的替代效应。

      ②面对外部需求下降和市场替代,我国继续依靠投资和出口带动经济增长遇到了极大的挑战二、城市化是新时期经济增长的 发动机在国内外形势变化条件下,继续沿着以往的发展道路难以为继,中国必须寻找新的增长源泉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城市化便是一个最好选择同工业化相比,城市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创造需求,城镇发展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和消费品市场扩张两方面都能大量消纳工业化产品城市化不仅仅表现为城镇空间的扩展,更重要的还表现为人口的集聚和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大大规模人口城市化,会产生巨大的收入增长和消费转换效应因为大量人口转为市民后,从买房、买家电到吃穿用行,都直接或间接地带来了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城市化的实践经验表明,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单位,能带来人均国民收入的明显增长,由此可显著提高国民的购买能力;同时,大量农民进城落户后,即使是收入水平不变,消费倾向和消费结构变化也会向有利于增加工业品消费需求方向转化另外,从供给角度分析,城市化还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验表明,当一国的工业化达到一定阶段时,推进城市化可以增加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和就业规模,提高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即使是制造业结构转型和升级也离不开城市化。

      一般而言,大部分技术创新活动都是在城镇开展和完成的,城镇为技术研发和推广提供了难得的支撑平台,是人力资本提高和知识积累的大熔炉,工业化推进到一定阶段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必须依赖城市化的推进来完成因此,当工业化到达一定阶段后,城市化是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发动机还需要强调的是,当一个经济体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阶段迈进过程中,构建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尤为重要,这一时期,城镇发展恰恰能为中等收入阶层集聚和成长提供主要空间,显然城市化也是推动社会结构转型的动力来源根据中国1978-2010年间的数据,我们分析了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绘制了城市化率与人均GDP的曲线变化图(见下图)从中可以看出,人均GDP与35,00030,00025,00020,00015,00010,0005,0000城市化率 人均GDP资源来源:国家统计局《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9月版中国1978—2010年城市化率与人均GDP的曲线变化图6050403020100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2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39 中国投资2012.1城市化率呈明显的线性关系。

      为了测度中国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我们还进行了模型分析,结果发现,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按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的人均GDP增加124.5元,按2010年价格是670元与此同时,我们还建立计量模型,对过去30多年中国城市化与非农产业就业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第三产业就业比率对城市化率的弹性为1.13,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第三产业就业比率以递增的速度增加,这反映了中国城镇化进程对扩大第三产业就业机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与城市化呈线性关系,意味着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663.84万人但不同的是,第二产业就业比率对城市化率的弹性较低,仅为0.34,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第二产业就业比率以递减的速度在增加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就业增加的作用分析,是在现有体制不变、人口向城镇集聚受到抑制情况下获得的,如果能打破体制约束,人口向城镇集聚不再受到抑制,城市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将更大仅以消费增长为例,到2020年如果我国的城市化率提高到60%,城镇人口可达到8.7亿人,比2010年增加2.0022亿人③假定从2010-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④届时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37,591元。

      按照2010年城镇居民平均70.5%的消费倾向计算,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用于消费的支出为26,502元以此测算,到2020年因城镇人口增长可增加消费53,062亿元三、 中国城市化存在 “虚高” 成分从世界各国发展实践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演进存在3种形态,第一种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发展形态,像美欧日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是两条近似平行上升的曲线,比如英国1841-1931年间,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关系数为0.985,法国1886-1946年间为0.97,瑞典1870-1940年间为0.967,整个发达国家为0.997⑤在市场力量推动下,这些国家的人口向城镇集聚是持续不断和渐进式,城镇数量和城镇人口规模增长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在低收入发展阶段,城镇人口比重低,在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加快,当进入高收入发展阶段,城市化业已完成,城镇人口比重达到70%左右第二种是城市化快于工业化的发展形态,像拉美等国家这些国家由于土地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同时农业又采取了一条资本密集型发展道路,由此造成了大量无地或少地的穷人,这些人大量流入城市,形成城市人口集聚过快、数量过多,与工业化发展严重脱节,造成城市化超越经济发展阶段,缺乏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就业、居住、教育、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等问题突出,形成严重的“城市病”。

      第三种是工业化快于城市化的发展形态,最典型的是中国政府为了优先推进工业化,同时又避免“城市病”发生,利用行政力量限制城市化的发展,采取种种措施将大量公共资源用于工业化方面,同时又通过城乡二元体制限制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导致城市化远远落后于工业化例如198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为42.2%,发达国家70.2%,发展中国家29.2%,而中国仅为19.4%⑥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对限制城市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进行了改革和调整,城市化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但优先支持工业化的体制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一直存在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到2010年,⑦用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衡量,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处于中上等收入国家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396美元⑧,但用城市化率衡量,我国城镇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重只有49.95%,⑨还处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见表),很显然,我国的工业化已经明显超前于城市化即使是这样的城市化水平,我地区2008年人均GNI(美元)城市化率(%)世行图谱法PPP衡量法20082003199219841978中国3,2846,02046.9940.5327.4623.0117.92世界8,61310,35749.9247.8743.6740.5938.35低收入国家5231,40728.7326.7623.3221.1219.16中下收入国家2,0774,59241.2938.3131.9727.2824.22中等收入国家3,2596,15448.1245.5139.9235.5832.43中上收入国家7,87812,29774.7773.0769.0064.9461.07东亚和太平洋国家2,6315,39944.1439.7430.3824.1420.62中国城市化率的国际比较资料来源:世界银行WDI Online,世界发展指数数据库,中国城镇化率、人均GNI数据来自1995年和2009年国家统 计局《中国统计年鉴》40 中国投资2012.1宏观大势ACRO-ECONOMYM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仍存在很大的“虚高”成分,一是农村地区“被城市化”。

      20世纪90年代我国许多地、县改为市后,将大量周边农村划为市区,同时大中城市为了实现城市空间扩张,也将大量郊区县归并为市区,但这些被划归为市区的农村,有相当部分并没有实现城市化,这里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依然是“农村”水平,农民的生活消费方式也没有市民化二是农村人口“被市民化”按照统计局统计口径,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已达66,978万人,⑩但实际享受城市化制度安排的人口要远远低于该数据因为,在现有体制下,我国在24,223万个农民工中,有15,335万人在城镇打工,由于户籍限制,他们既无法真正享受城市化成果,又被统计为城镇人口如果仅仅扣掉进城务工农民人口数,我国的城市化率就会下降到38.5%,远远低于中下收入国家水平很显然,与经济发展阶段相比较,中国的城市化不是超前了,而是大大落后了今后,要加快推进城市化,首先要把城市化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这一课补上,才能谈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发展问题四、当前体制安排和城市发展模 式不利于推进城市化我国已经到了必须加快推进城市化的阶段,既要为以前城市化滞后补课,又要协调未来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但是,我国现有体制安排和城市化发展模式不利于推进城镇发展首先,唯GDP论过多地占有资源用于工业化,挤压了城镇发展的空间。

      在现行财税体制和政绩考核体系下,各级城市政府都是“经济人”,在这些“经济人”之间还存在着极强的竞争性面对事权大于财权和政绩竞争压力,各级政府将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为了做大GDP规模,做多财政收入,各级领导想尽一切办法,利用一切机制,调集一切资源,搞园区开发。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