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精编]陶渊明的人生态度探讨论文.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风****你
  • 文档编号:169158687
  • 上传时间:2021-02-2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9.50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陶渊明的人生态度探讨论文[摘要]长期以来,人们都十分重视对于陶渊明的研究,但多数是从文学角度对其作品进行分析本文作者试图从陶渊明作品的基本内容来分析其人生观,并由陶渊明对战争、士庶、自然及贫困生死等方面的认知来对其阐释并探析其影响 [关键词]陶渊明;客体;自我生存方式;人生态度 人的社会行为往往受到其人生态度的影响,尤其是像陶渊明这样生活在动荡时代之中,社会地位变化无常的官僚士大夫人物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名潜,又字元亮,东晋末年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文学家之一,同时,又是这个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其所特有的人生态度决定了其文学作品的基本内容价值和其行为走向 一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曾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其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从《命子》诗中“直方二台、惠和千里”、“寄迹风云,冥兹愠喜”,“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晋书•陶侃传》)[1]的话来看,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正直有为、胸襟坦荡、建立过功勋的人,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着陶渊明的成长过程,伴随着其价值观的建立和人生观的形成 陶渊明处在东晋的分裂崩亡时期和晋末的社会转型之际,政治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大小军阀为了争夺权力,互相攻杀,兵祸连年不绝。

      陶渊明自幼经历一系列战乱兵变,认识到战争对人民的伤害,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破坏,因此痛恨战乱,关注民生,忧国忧民,进而心生辅佐明君之愿,胸怀匡扶天下之志同时,战争造成的颠沛流离生活使陶渊明对现实感受有切肤之痛;战争破坏和军阀人物的行径迫使陶渊明对去留志向作出选择;对现实悲惨状况的认识,陶渊明明晰了思想意识中的善恶观,坚定了其人生价值抉择,并在其诗作《桃花源诗并记》中,描述一种美好和谐田园生活图景,表达自己对战争的厌恶,希望构建一种无压迫、无剥削、人们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 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使人们在拥有准确知觉自我的愿望的同时,还有提升自我、改善自我的愿望虽然日渐衰落的家庭使陶渊明有幸学经读史、弹琴习剑,但与士族出身、家境优裕的文人相比,其生活是艰辛的而这种艰辛是陶渊明真正咀嚼过并刻骨铭心地镌刻在脑海之中与心灵深处的 同时,传统思想及同时代思想家,也对陶渊明的人生态度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陶渊明自幼受到儒家经典的熏陶,“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2]另,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章》中所描述的“恒产”理想:“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

      陶渊明对其也进行了借鉴与吸收,这主要体现在其所描绘桃花源理想的生活场面中由此可以看出,孔孟思想对其是有一定影响的 另外,老子的“小国寡民”的设想,对陶渊明桃花源理想社会模式的架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如“黄绮之商山”,“贤者避其世”也和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相像;“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这些在陶渊桃花源理想社会中的社会生活描写,可以说是对《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继承与阐释 一定的人生态度受一定时代的影响陶渊明的人生态度,产生于东晋南初特定的时代,当时魏晋玄学之风盛行陶渊明受到魏晋玄学思想的影响,表现在他生活及各个方面:崇尚自然并以自然为核心,追求人生的淳朴真诚、淡泊致远、幽美的田园生活而崇尚自然,则是魏晋玄学的重要思想特征关于此,陈寅恪先生在《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一文也着重谈了这点 同时,阮籍、嵇康、鲍敬言的“无君论”思想,陶渊明也对其吸收应用 总之,受传统及同时代思想的影响,并由于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习得其政治取向、意识形态或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因而使得陶渊明在自觉或者不自觉中成为政治社会化中的一员。

      陶渊明在接触社会和他人的过程中,更加理性的去认知,将自己与拥有自己向往的技能或者特质表现为一种文学的东西,即用诗作来实现自己的认知目的,用行动诠释自己的另类人生,进而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形成了陶渊明的人生观 二 陶渊明以其大量的诗文著作、以诗歌散文的文学形式和论证严密的政论文体从不同方面、不同深度表现了自己坚定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一)对战争、士庶、自然及贫困生死等的看法 1.对战争的深恶痛绝 社会动荡,战乱无数,使陶渊明对战争产生了厌恶之情,不满之意在《和刘柴桑》中,“荒途无归人,时时见废墟”点出民生之凋敝,田园之荒芜也正是这样“乾坤含疮痍”的痛苦现实加剧了陶渊明对战争的厌恶另外,在《饮酒并序》其四中,“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也点明当他为贫穷所迫而求仕时,做了镇军参军之后,随刘裕东讨孙恩时,目睹“牢之等纵军士暴掠,士民失望,郡县城中无复人迹”(见《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的现象时,强烈反对他们的凶暴行为,也为由战争给人民所带来的灾难感到不安同时,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中说“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也是对战争所造成人民流离失所的谴责。

      由此得知,陶渊明是强烈反对战争并厌恶战争的 2.对士族阶层的鄙夷 虽然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但是其一直对魏晋以来的士、庶颇有看法魏晋以来社会政治、经济、秩序以及风气使然,使得魏晋来的九品中正制已经违背了其初衷,沦落成为世族豪强垄断政权的工具,所选荐人才不再是为统治阶层选拔服务型的有用人才,而是社会寄生虫,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不满,催生激化了士族地主与庶族地主之间的严重利益冲突,使社会矛盾激化、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政局的不稳定性,也最终使得士族开始衰落,寒门庶族兴起另据《抱朴子•疾谬》载:“或假财色交权豪,或因时运以佻荣位,或以婚姻而连贵戚,或弄毁誉以合威柄”,“所未及者,则低眉扫地以奉望之”足见这种社会巴望高门、趋炎附势的社会恶习鉴于此,陶渊明对士族腐朽及必然消亡是有深刻认识的,一方面,他反对士族的特权和骄奢淫逸的腐化生活,另一方面,又怜悯这种阶层政权而对于寒门,陶渊明则没有好感在其诗作《赠羊长史并序》中,“愚生三季后,慨然年黄虞得知千载上,正赖古人书圣贤留余迹,事事在中都岂忘游心目?关河不可逾嘲讽庶族出身的刘裕,对其表现出了不屑和嘲讽,显示出陶渊明不趋权势的高尚人格修养 在士、庶的权力争斗中,陶渊明选择了超脱的行为。

      在《饮酒并序》其二中,“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陶渊明以青松自喻,借青松来表现自己坚贞高洁的人格左思在《咏史》中曾用“涧底松”和“山上苗”对比,来揭露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而陶渊明以“青松”和“众草”对比,显然也含有对士族门阀制度所造成的贤愚倒置现象的揭露 3.对自然及贫穷生死的看法 从陶渊明一生的事迹中可以看出他是个生性热爱自然,不喜拘束的人如他在《归田园居》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随口念来,让人心向往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4]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油然而生,不再是对自然的简单欣赏,而是融入自然,回归自然,使自己的人生境界达到物我两忘的质界,凸显出陶渊明淳朴率直的自然生活风貌,这与其以后的归隐田园,远离官场的人生态度转变是分不开的 基于此,陶渊明对自然的态度也很大程度影响了其对贫穷生死的认识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

      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咏贫士》),“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自祭文》),陶渊明回忆了自己艰难曲折,宁可穷困潦倒、忍冻受饿向人乞食也不回头同时又顺达自然、无怨无悔的一生此时的陶渊明已经把财富的多寡不再看作是一种人生的极致,而把劳动谋生的手段作为人生的一种新坐标,如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中,陶渊明认为“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以此来抒发他在收获早稻之后的劳动喜悦之情,藉以表明立田自足是合乎自己人生大道的 对于生死,在《挽歌诗》中,“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5]陶渊明抒发了自己对生死的彻悟,表达对“死”的达观看法:死是平常不过的事情表露其视死如归的精神,流露出潇洒的生死观 通过对战争、士庶、自然及贫困生死等客体的看法,逐渐构筑了陶渊明本人的人生观,即厌恶战争、不愿意与庶族为伍、崇尚自然和看淡生死这种人生观也决定了其自身价值体系及理念和本身人生的设计轨迹 (二)对自我生存方式的定位 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加深了主体自身对社会现实生活的选择性。

      陶渊明认识到了社会的腐朽,统治阶层的腐化堕落,产生了厌恶战争,同情老百姓的看法,也因为如此,选择了一条弃官归田、隐居田园的人生道路 陶渊明少年时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养成了陶渊明积极进取和直率的品质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现状,陶渊明立志宏图,“猛志逸四海”,“大济于苍生”,其从二十九岁起,曾几度出仕,终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萧统《陶渊明传》)关于此在《晋书•陶潜传》(唐•房玄龄等)中也有记载:“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其展示了陶渊明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的高尚人格在陶渊明后来的《咏荆轲》:“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作品中,陶渊明借咏荆轲歌颂那种英勇报仇精神,影射对刘裕政权的憎恶,这对后来辞官归田的有很大影响的 将解甲归田作为自己生活方式的最好归宿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明确了“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的思想,表现了他对仕途生活的淡漠和对淳朴的怀安止足生活的热爱在《饮酒并序》(其一)中,陶渊明也描绘了一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思想意境,指明自己在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的高车驷马的喧扰,不再对浑浊的官场有留恋之意同样,在《饮酒并序》(其三)中,其对拒绝出仕也有所表述该作是为答复友人劝他做官而作陶渊明采用《楚辞•渔父》中屈原和渔父问答的形式来反映自己拒绝仕宦的决心和坚贞不屈的意志,表明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 在《拟古》(五首)其二中“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陶渊明也通过对燕子的问话来表达他隐居不仕的坚决意志 既然不愿意出仕,那么作为社会中的人,总要去寻找一种谋生手段,或者说去追求一种理想人生归田初期,“乐知天命”、“安贫乐道”(《癸卯岁始春怀古思舍》)、“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辞》)在《归园田居》(五首)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6],陶渊明开始体会躬耕生活的乐趣,并开始怀疑孔子说的“忧道不忧贫”的合理性在诗中陶渊明进一步说明其辞官归田是适合本性的自述在园田中深居简出,摒弃一切尘俗杂念,参加劳动,加深了对劳动的感情,表达对古人躬耕生活的仰慕之意,初步建立了以“躬耕自资”作为自己人生落脚点的思想。

      而在其《归园田居》(其四)中凭吊故墟,描写农村残破的景象,感慨人生无常,表明心迹,感悟自己对淳朴的、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非凡志趣 在田园生活中感受人生乐趣,在邻里相处中体会人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