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自清笔下的自由王国.pdf
4页1 朱自清笔下的自由王国——月下荷塘张尚志关键词: 以文为本荷塘月色自由一、奇文共欣赏,异义相与析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文(以下简称《荷》) ,虽与“奇”字无涉,可“异义”二字却是自文章问世以来,至今仍然谈论不休的话题固然, “诗无达诂”,文学作品的见仁见智完全是应该而且是必须的不过,作者的主观寄托以及作品本身所表达的客观情致还是有探讨与揣摩的必要笔者以为,文学作品的赏析, 应该把握两个基本原则 其一,既要论文,就要以“文”为“本” ,也就是从文字本身出发,探讨作者的主观寄托和作品本身所表达的客观情致而不是从权威、名人的概念出发当然,我们尊重权威,但不应迷信权威,更不能盲目崇拜权威其二,既要论文,还要论人即鲁迅先生所说的:“我总以为倘若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 ” ( 《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 )因为,任何作品的产生,并不是孤立的现象尽管瞬间的灵感十分重要甚至可贵,但这瞬间的灵感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无数的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的结晶二先来“论文”——研读文本《荷》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
那么,我们要探究作者所抒的“情” ,先来看看文中所绘的“景” ,然后披“景”入“情”才能探得文中奥妙首先要说明,清华园并没有什么“荷塘”朱自清笔下的所谓“荷塘” ,据多数学者考证,应该是指清华园内的“近春园”之一角近春园原是清代咸丰皇帝的旧居,咸丰十年(1860 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火烧圆明园,近春园内所有房屋化为灰烬,近春园成了名副其实的“荒岛” ,到了 1979年才始修复,荒岛前后达一百二十余年由此可知,朱自清著文的 1927年,近春园仍然是一片残破荒凉的废墟那么,面对这一残破荒凉的“废墟” ,朱自清如何描绘而又抒发什么样的感情呢?从文本来看,题目已经明确地告诉人们,这篇文章写的是“荷塘”“月色” 所以作者所描绘的“景”即紧扣着“荷塘” “月色”展开主要有“塘边小路” “月下荷塘”“塘中月色” 下面,我们具体来探究一下这些景物的特点,进而从中窥探一下作者此时此地的感情寄托景物之一,“塘边小路”,其特点是:“曲折的小煤屑路”, “幽僻” , “夜晚更加寂寞”“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这是在写实,残破荒凉的近春园确实2 如此不过作者却明明白白地写道: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景物之二,“月下荷塘”:荷叶:形圆而舒展,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荷花:袅娜、羞涩、如明珠、如星星、“如刚出浴的美人”;荷味:淡淡的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景物之三,“塘中月色”月光如水、 如雾;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像笼着轻纱的梦”;就连那“弯弯的杨柳”的黑影,在作者的笔下也成了美妙的“倩影”,而且“像是画在荷叶上” ;对于那地面上白光、黑影交织成的极不规则的图案,作者说“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分析上文的景物描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例如那条小煤屑路,明明是一条“幽僻”, “寂寞” , “阴森森”甚至“有些怕人”的“小煤屑路”, “今晚”为什么又“很好”呢?是“小路”变好了呢?还是作者的心情变好了呢?试想那深沉的夜色中,朦胧的月光下,“荷塘” (近春园)真有那么美吗?那叶、那花,真有那么动人吗?尤其是荒凉的“荷塘”边,又是清冷的夜色中,那杨柳的黑乎乎的影子又怎么能想象成是美女的“倩影”呢?那黑白相间的驳杂的树影又怎么联想到“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呢?于是,不由让人想到:这是现实中的“荷塘”呢,还是作者心中的“荷塘”?这是现实主义的描写呢,还是理想主义的虚构呢?答案只有一个:此时此刻,作者心情美好!唯有心情好,那平时“阴森森的”小路才觉得“今晚却很好。
”那鬼影一般的树影才像是美女的“倩影”,那斑驳的黑影才能联想到“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作者此时此刻缘何“心情好”呢?我们仍然以“文”为本,探究一下作者此时此刻“心情好”的缘由上文说过, 《荷》文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作者用了大段的笔墨描绘了自己心中的“荷塘” ,那是理想中的荷塘,或是梦中的荷塘不过,既然是抒情文字,作者总会在字里行间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一些蛛丝马迹来也就是说,文中也会有直抒胸臆的笔墨请看文章第三段: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反复诵读这段文字,我们似乎看到作者漫步在小煤屑路上,还没有见到“荷塘”和“月色” ,心中已然陶醉的样子!陶醉的是什么?是自由!你看:下班了——没有工作压力,没有领导监督,没有学生烦扰;妻儿睡着了——没有家务琐事,没有妻子唠叨,更没有孩子吵闹;这时候——“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一句话——“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此时此刻,获得自由、哪怕是片刻自由,朱自清也要“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了3 因此, 《荷》文乃是抒发作者获得片刻自由之后的喜悦之情,由此而发,近春园本来那阴森森的小路,那模糊的花叶,那黑黝黝鬼一般的树影,, 一切的一切,在作者的笔下都变得那么美好、那么奇妙!三再来“论人”——走进作者如果一定要以革命的名义给朱先生划分阶级成分的话,充其量,作者乃是个自由知识分子他不是革命者,甚至也不是“同情革命”者最有力的证据就是作者自己的日记:1939年 12月 20日的日记云:“陈君来访,谈及国事,彼思想甚左,余坦白告余之立场与政府相同 (王瑶《念朱自清先生》)因此,传统的观点认为《荷》文乃是大革命失败之后作者同情革命因而苦闷彷徨似乎有些牵强而且,作者不仅在创作《荷》文时没有“同情革命”的意识,就在《荷》文之后不久,作者竟远飞西欧国家,实实在在地追求自由去了更有甚者,终其一生,朱先生恪守“自由知识分子”的立场,始终都没有“投奔光明”,没有投身革命朱先生在政治上最闪光的亮点就是晚年拒领美国救济粮,应该指出,此乃华夏民族精神和人格的体现,与“革命” “同情革命”似乎并无直接关联再者,能够支持“同情革命”这一传统观点的依据不外乎以下两处——其一,是《荷》文开篇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于是专家们分析:看,大革命失败了,朱先生心里颇不宁静了然而,平心而论之,“心里颇不宁静”就一定与“同情革命”有关联吗?我想:疾病可以“不宁静”,寒暑可以“不宁静” ;工作压力可以“不宁静” ,事业成功也可以“不宁静” ;囊中羞涩可以“不宁静” ,一夜暴富也可以“不宁静” ;晋阶升级可以“不宁静”,著作获奖也可以“不宁静” ;甚至上级、师生、夫妻、子女,,令人“不宁静”的事端可谓多矣!况且,一个人一生中能有多少个“宁静”的时日呢?要生存,要温饱,还要发展,其中充满了多少个“不宁静”啊更有甚者,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杰出的人,唯其“不平静” ,才能有所期盼、有所追求、有所发展、有所成功、有所贡献!其实, 《荷》文中的“不宁静”乃是下文夜游荷塘的一个引子而已,并不是作者刻意描写的重点当作者掩门出户,步上塘边那“幽避”“荒凉”“阴森森的”小煤屑路时,那个“不宁静”早就飞到爪畦车去了,代之而来的是获得自由之后的赏心悦目——“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用色好了” 其二,是《荷》文落款处的“1927 年 7 月,北京清华园于是,那些“马列主义老太太或老爷子”首先看到的是这个政治上敏感的日期:看,1927! “四一二”大屠杀!“七一五马日事变” ,, 大革命失败了!笔者认为:这乃是标准的“望文生义”——专家们先入为主,甚至有点儿自作多情!诚然,朱自清是一个有正义感的进步的 “自由知识分子”。
他曾经参加过“五四运动”,参加过“三一八惨案”的集会游行,还写过《执政府大屠杀记》这样血泪控诉的战斗文章不过考察朱先生的一生,他挚爱的是华夏祖国,执着地保持着华夏民族的精神和人格,尤其是他恪守“自由知识分子”的信念,不结党、不从政,他的喜、怒、哀、乐均4 与阶级、与政治无干因而,他始终没有“同情革命”,也没有“敌视革命” 更况且,仅凭一个落款的写作日期,就来判定一篇文章的写作主旨,实在是滑稽之至——创作于此一时日的文章可谓众矣,莫非都是在“同情革命”吗?四要之,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月色》 ,乃是作者所追求的自由王国先生笔下的荷塘,不是当时近春园的实况描写,而是先生渴望自由、并获得片刻自由之后的主观感受也就是说,先生所描绘的不是客观的荷塘,而是自己心中酝酿、塑造的自由王国参考文献:①王瑶 : 《朱自清先生的诗和散文》, 见《王瑶全集(第三卷 ) 》,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 年出版 . ②钱理群《名作重读》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年 7月出版③李广田 : 《朱自清研究资料·最完整的人格》, 见《李广田文集》, 山东文艺出版社,1983 年出版 . ④王瑶 : 《念朱自清先生》, 见《王瑶全集(第五卷 )》 ,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 年出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