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剪辑工艺的新发展_谈_非线性剪辑系统_在电影中的作用_周新霞.pdf
4页电影剪辑工艺的新发展——谈“ 非线性剪辑系统” 在电影中的作用北影 周新霞近几年, 高新科技迅速发展, 并在电影技术中得到普遍应用其中, “ 非线性剪辑系统” 在电影中的运用, 给电影剪辑工艺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后, 影片剪辑技术的发展从手摇四联套片机到“ 斯坦贝克” 剪辑机再到非线性剪辑系统,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曾戏称它们是:“ 作坊时期” 、 “ 工业革命时期”和“ 信息时代” 作坊时期, 也就是手摇四联套片机它完全是手工作业, 看画面听声音以手摇速度为准, 技术高能摇出每秒钟二十四格的标准速度, 也能感受到它的正常效果; 技术不高, 手摇到哪儿就是哪儿了修改剪辑点更是困难, 一部影片几百个镜头, 武打片上千个镜头, 每个镜头剪下的头尾都要保管好, 修改剪辑点时, 要重新找出来, 接回到原素材的状态后才能进行修改修改一次剪辑点, 从找画面到修改完成,通常要用一两分钟手摇四联套片机因技术原因, 一次只能剪十分钟左右的画面, 每次剪好后, 都要将剪好的样片一本一本地倒出来, 再摇第二本 这种纯手工性的工作繁杂, 费时、费力, 效率低八十年代中期, 随着制作同期声影片的再次兴起, 我国引进了德国的“ 斯坦贝克” 剪辑机。
这是一种电机传动式剪辑机如果把“ 手摇剪辑机” 看作是“ 脚踏水车” , 那么“ 斯坦贝克” 可算是“ 水泵” 了; 如果把“ 手摇剪辑机” 比作大马拉车,那么“ 斯坦贝克” 就算是机动交通工具了这种比喻可能不恰当, 但很直观地描述了这两个阶段的变化 斯坦贝克” 不用手摇了, 具有每秒钟二十四格的速度及快速前进、 快速倒片的功能, 减少了纯手工性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它没有解决修改剪辑点的困苦, 剪余画面的头尾还需人工保管, 调整结构修改画面还是难以丢掉那一本一本地转过来倒回去的繁杂工作非线性剪辑系统则完全解决了以上的所有困难非线性剪辑系统是将素材数字化以后存入电脑的一部影片的几十本, 甚至几百本样片都可以清楚地以帧的形式显示在屏幕上, 虽然再也摸不到胶片了, 但看的一清二楚; 修改剪辑点、 找素材样片变得简简单单过去连接一场戏的素材要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 一卷一卷地、 一下一下地摇出来, 一场戏的三、 五十个镜头, 仅仅连接就需半个小时以上; 而非线性剪辑系统连接一场戏, 只需把这场戏的镜头全部选中, 拖到剪辑窗口中, 它会自动完成连接, 整个过程只需几秒钟 修改剪辑点, 只要按动两个键, 就可以将画面自由加长或剪短。
过去一、 两分钟完成的工作, 现在几秒钟就可完成在画面反复修改过程中, 如果认为前几次的某一次效果更好, 我们还可以利用电脑的记忆功能, 回到前几次的操作中去这样的工艺在过去是连想都不敢想的, 而非线性剪辑系统不仅能做到, 且易如反掌 另外非线性剪辑系统有着多种特技功能,比如: 升格、 抽格、 叠化、 淡出、淡入、 定格、 调光等, 凡是电影剪辑中所涉及到的特技, 它都能做到快捷、 灵活、 使用方便的“ 非线性剪辑系统” , 拓展了·21·影视技术 2000年第 4 期 总字第 261 期 经验交流剪辑师的剪辑思维, 给电影剪辑师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创作天地在电影的剪辑过程中, 同 样的素材、 不同的剪辑师会剪出不同的语言和节奏, 所以读解素材、 使用素材是剪辑师非常重要的工作过去的剪辑工 艺中, 连接素材、 观看素材要经过多个工艺过程 所以, 在工作中, 潜意识里淡化了这个工序, 往往是看完一场戏的素材后,马上进行构思, 想出一个或者几个方案后, 在自己头脑中做比较决定一个方案然后再在 这个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剪辑、修改 但无论怎样剪, 也只有一个方案, 因为剪辑用的胶片只 有一条, 所以, 它不可能剪出几个方案进行直观地比较; 而“ 非线性剪辑系统” 所储存的画面素材可以无数次使用, 剪辑好 的片段也可以无数次储存, 只要剪辑师认为还有方案, 就可以再剪一遍, 把多个剪辑方案 重复播放, 分别进行比较。
这一小小改变, 给剪辑师的再创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我现在常常是把一场戏剪出几个方案, 选出最合适的一个方案使用往往是一场戏的素材如果没有“ 读懂” “ 用尽” “ 剪透” 决不甘休 电影文学剧本的一个情节、 一个段落、 一个场面、 一个眼神的描写, 与拍摄的样片效 果是不完全一样的哪怕是导演严格按照剧本拍摄, 也会因现场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随时改变 所以, 剪辑师剪样片 时, 是以文学剧本为蓝本, 以样片为基础进行创作的它的初剪样片很象打草稿, 第一遍把要讲的故事通通讲出来, 到细剪、 精剪阶段时才精确它的语言、 节奏、 叙事和结构这就意 味着, 一部影片是在反复修改过程中完成的过去的剪辑工艺, 这个过程是最让剪辑师头疼的, 因为调整一场戏的结构 要无数次地摇样片如果它们的位置在同一本样片中还比较好办, 只需摇出被调整的画面 及声音磁带, 再摇到所调的位置, 把刚刚摇出的被调的画面及声音插接进去, 再把整本样片倒回来, 就能观看它的效果; 如果影片作大的调整, 我们可能会把样片按场次分成一卷一卷地排列起来, 重新连接 这样 的工作, 可能要用一个小时, 或几个小时, 甚至是几十个小时才能完成。
这个阶段在创作上每前进一小步, 都是在反复拆、 接、 摇中完成的, 剪辑师的创作灵感都在繁杂而机械的劳动中丢失了而使用非线性剪辑系 统, 在调整结构的时候, 只需按动几个键, 将被调画面粘帖出来, 移植到所调的位置即可, 被调画面不论是长是短, 是多是 少都能在几秒钟内完成剪辑师再也没有了过去的一系列繁杂性劳动, 他可以把精力完全投入到创作中去 影片《 荆轲刺 秦王》 的样片是四十多万尺, 初剪样片五个多小时, 将五个多小时的样片再剪成两个多小 时, 不是简单的掐头去尾、 拿下几场戏就可以奏效的我们剪了十几个版本, 特别是最后一个版本, 因为在叙事上与前几 个版本有较大的变化, 在结构上不仅仅是调整场与场之间的顺序, 常常还需把一场戏分成两场戏, 或把过去的一场戏插到几场戏里分别叙述, 真可谓镜头的大分解大组合在过去 的剪辑工艺中, 这样长的影片,这样多的版本, 再遇这样复杂的调整, 会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 但用非线性剪辑系统来处 理这样复杂的问题, 技术上就象儿童“ 搭积木” 一样快捷、 简单而有趣 在修改过程中, 我们 首先谈好方案, 然后, 将过去剪过的不同版本中的每一场戏与最新修改方案进行比较, 把比较接近的戏分别拷贝到新版本 中来( 这个过程很象旧打字机的找字程序) 。
有的可能用第一版、 有的用第三版、 还有的用第 六版⋯⋯把分别挑出来的画面, 重新排列, 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修改导演陈凯歌非常感慨地说: “ 如果这次剪辑不用‘ 非 线’ , 我们死定了 ”在过去的剪辑工艺中, 度量一场戏的长度是一件非常复 杂的事情这种复杂给人带来一种惰性, 它使创作人员很少用时间的概念来感觉叙事的走向我们理性上很清楚时间对 于影片的重要性, 时间对于节奏的重要性, 也知道在好莱坞的模式中, 有三分钟一个小高潮, 五分钟一个大高潮的说法 但在实际剪辑中, 常常是凭经验感受戏的长、 短, 从而把握叙事节奏而非线性剪辑系统的 时间分分秒秒都显示在剪辑窗口上, 随时提醒我们戏的总时间是多少, 本镜头的时间是多少, 本场戏的时间是多少, 从上 个情节点到这个情节点的时间是多少 度量时间的快捷, 使得·22·影视技术 2000年第 4 期 总字第 261 期 经验交流我们开始用时间工具来把握叙事节奏了在影片《 横空出世》的剪辑过程中, 我用度量时间段的方法, 解开了叙事上的难 题 记得初剪完样片后, 我们把连好的样片拿到放映室大屏幕上去观看, 结果, 因缺少主线而难以进入影片的情绪, 当初剪 单场戏的激动没有了。
我知道这一定是结构上出了问题, 然而究竟是哪些部位出了问题了 呢?我查看了几场戏的时间表,时间表上的数字使我初步诊断影片有三个“ 肿瘤” : 一个是“ 冯石将军领命去核试验基地” 到 “ 找水” 用了三十四分钟; 另一个是“ 陆光达带领知识分子到核试验基地” 至“ 水洗沙子事 件” 是七分钟; 还有一个是“ 冯石解救陆光达” 到“ 核爆炸” 是十分钟我带着“ 诊断书” 去与导演讨论第一个“ 肿瘤” 出现 在影片开始的前四本我们大家都知道, 影片的前二十分钟非常重要, 它应该完成介绍主 要人物, 带领观众进入主线的任务《 横空出世》 一开始的主要任务应该是: 介绍冯石、 陆光达这两个主要人物, 让观众看 到冯石带领部队到核试验基地, 陆光达带领知识分子也到核试验基地, 他们共同完成核试验的任务 而目前的影片, 虽 然一开始也交代了冯石和陆光达这两个主要人物, 但陆光达这个人物还没有在观众心目中 扎根, 就开始了冯石这条线的叙事 而且, 从开始到结束总共有三十四分钟的时间, 观众在冯石这条线上走的越远, 回头 再找陆光达这条线就越困难所以我们一定要在观众还没有忘记陆光达之前, 把他再次提出来。
那么对此有两种处理办法, 一个是平行交叉, 但它们没有平行交叉的有机因素; 那么 只好用另一种办法, 就是“ 削肿” 削肿的办法有三个, 即“ 删剪” “ 改造” “ 浓缩” 我们细细地分析了前四本的每一场戏的任 务, 想明白了哪一场戏该浓墨,什么地方该淡彩, 于是, 我们删掉了几场戏, 合并了几场戏, 又 改造了一场戏, 使我们在二十几分钟内完成了影片的任务第二个“ 肿瘤” , 陆光达带领知识分子到核试验基地后的七分 钟之所以显得长, 一方面是叙事节奏太慢, 另一方面是因为有几场戏脱离了主线比如有 三场戏写马兰她们几个女大学生初到戈壁滩、 军营后的生活,又为马兰和连长的恋情做一个铺垫 但因剧本改来改去, 实际 拍摄完以后, 并没有发展这段恋情, 那么这个铺垫就没有意义 另外, 影片的重点不是写自 然环境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困难, 她们是怎样战胜的所以,这三场戏虽然拍得很好, 但它是多余的东西, 也只好拿掉 还 有一场战沙暴的戏, 拍的非常好, 但放在这个位置, 由于缺少支撑, 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这很像运动员参加比赛, 本人 很有潜力, 但因参赛的项目不合适或是条件不具备, 从而使他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我把这 场戏的中间部分掏出来, 既减轻了“ 七分钟” 的负担, 又让它在另外一个位置发挥了作用第三个肿瘤是结尾, 它之所以 显得臃肿, 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叙事线太多, 另一个是内容少而戏冗长戏拖沓冗长, 就删剪、 浓缩; 叙事线太多, 就拎出主线, 将副线浓缩后与主线进行交叉叙事 病情明显, 药方就 下的准确有效有时候剪辑师很像医生给病人看病, 只有诊断正确, 才能“ 用药” 合适, “ 刀法” 得当 非线性剪辑系统的时 间显示功能, 能够帮助我们“ 诊病” , 只是过去的工艺使我们放弃了这一手段, 而现在可以真 正发挥它的作用了二十年前我初学剪辑的时候, 电影剪辑特技是当作一种技巧, 一种像文学中的“ , ” “ ; ” “ ” 一样的功能符号式的技巧学习的 但八十年代初, 看到了科波拉的《 现代启示录》 , 我被 影片那长长地叠化所营造的情感所触动, 从而领悟到原来剪辑技巧也可以当作一种电影语言来使用! 之后, 又看到大卫连 恩的《 阿拉伯的劳伦斯》 《 日瓦格医生》 ⋯⋯, 影片的特技技巧所造成的情感感觉在我脑子里 驻留了很久, 我开始对特技技巧有了一种迷恋, 迷恋它所营造的语境情感冲击波给人的震撼。
然而, 我们的洗印技术不能 达到那样的技术标准, 在剪辑时, 常常想使用技巧, 又怕不能奏效而不敢涉足那个领域常此以往, 那个领域被撂荒了, 成 了盲角非线性剪辑系统里所设制的技巧功能齐全, 使用快捷、 方便, 又唤醒了我头脑里那 个领域的神经, 激活了它的创造力在影片《 横空出世》 的剪辑过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