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人类学的反思.docx
3页第十三章 后现代主义一.【教学要点】一、后现代主义人类学反思的对象二、后现代主义人类学反思的途径三、后现代主义人类学的评价二、【基本内容】一、后现代主义人类学反思的对象后现代主义人类学是当代人类学理论思潮中第一个与正宗人类学写作范式唱反调的学术 流派,其在人类学理论学说中凸显的反思倾向和对传统民族志方法论的质疑,是其本身之所 以成为后现代主义人类学的重要标志一)、从重视宏大理论转向文化表述1、反思人类学2、从普遍概化理论体系的长期信奉到文化差异的贴切表述3、对传统民族志的反思二)、质疑传统民族志的整体观三)、质疑传统民族志的客观性1、传统民族志的田野客观和叙述客观2、对田野民族志客观的反思1)作者的主观性和文本的客观所指是分离2)主观的臆断使得出的结论偏离了现实3)部分真理的表达4)传统民族志学家往往通过修辞上的技巧来树立民族志文本的权威性四)、质疑传统民族志忽视作者的角色1、在民族志作者与被访问者之间存在的各种复杂而微妙的互动关系中,传统民族 志作者往往形成了自己对特定的应对模式和表述方式,来符合自己建构某种理论的需要2、传统民族志中作者的角色3、民族志成为与作者和社区无关的论述二、后现代主义人类学反思的途径。
一)、反映被研究者个体的内心世界1、关于“人观”的民族志2、实验民族志文本的三种不同类型1)、心理动力学文本中的当代实验2)现实主义实验文本3)现代主义民族志实验文本二)包含着多种声音的对话模式1、给予作者相当重要的角色2、实验民族志的对话模式的不同解释3、实验民族志对话模式的不同类型 马尔库斯和费彻尔把实验民族志的对话模式分为对话、话语、合作文本以及超现实主 义四种不同的类型1)对话模式2)话语模式3)合作文本模式4)超现实主义模式三)提倡民族志写作方式的多样化1、文学创作是民族志研究实验的另一种表达方式2、后现代民族志的特色1)后现代民族志是诗2)后现代民族志是碎片性的3)后现代民族志是神秘的纪录4)后现代民族志是一种回归5)后现代民族志是沉思的对象3、实验民族志的发展趋势 按照马尔库斯和费彻尔的看法,他们所提倡的实验民族志的发展趋势,1)、对过去表述异文化差异的肤浅与不足作出回应2)“政治经济民族志”3)探讨民族志叙述中历史时间与场合的表述问题四)、强调人类学的文化批评1、把异文化转换到不同的社会场景中以补充其不足的可行性问题2、强调开展文获批评过程中所具有的多样性3、后现代人类学的批评方法。
1)强式的认识论批评方法2)泛文化并置的去神秘化方法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人类学把其研究的重点放在民族志的写作和文化批评上,期望通 过各种反映被研究者个体的内心世界,包含着多种声音的对话模式和写作方式多样化的实验 民族志文本,来取代原先具有宏观理论、整体观、客观性和忽视作者主体角色的传统民族志, 成为人类学发展史上第一个以民族志文本写作为中心和以自我反思为其鲜明特色的学术流 派三、后现代主义人类学的评价 面对后现代主义人类学的挑战,人类学界对其做出的反应十分强烈,形成不同的态度和 倾向一) 后现代人类学产生的影响二)、对后现代主义人类学的质疑1、十足荒谬的主观性 2、放弃人类学的看家本领3、公开自由的从事神秘活动以上所述众多学者对后现代主义人类学的批评,一方面表明了人类学界面对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兴起的这一学术思潮给正统人类学所带来的强烈冲击而产生的忧虑,另一方面也反 映了后现代主义人类学确实存在着许多其本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和偏激倾向全面客观地认识 和分析后现代主义人类学的基本特征和种种表现形式,有助于我们克服在借鉴西方人类学理 论学说是可能陷入的误区和产生的盲目性,以促进人类学学科理论的发展。
三、【课外阅读书目】1、[英] 阿兰-巴纳德著,王建民、刘源、许丹译《人类学历史与理论》,华夏出版社, 2006 年版2、 [美]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M-J-费彻尔著,王铭铭、蓝达居译《作为文化批评 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的试验时代》,三联书店,1998 年版3、 [美]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E-马库斯编,高丙中、吴晓黎、李霞等译《写文化一 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商务印书馆, 2006 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