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风俗(官方文献).doc

24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11878142
  • 上传时间:2017-10-1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6.45KB
  • / 2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第一章  风 俗第一节 岁时习俗一、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 节前不论穷家富户,各凭财力及早购置年货有的还添制家具,制作新衣年前三五天, “家家刀案响,户户炊烟升”——炸、炒、蒸、煮,赶制菜肴,以备节日食用春节前,家家洗衣洗被,户户室内扫尘,人人剃头洗澡,干干净净过春节过年期间,亲朋好友,相互拜年,晚辈给长辈拜年,见面互道“恭喜发财” 、互致“春节好” ,还有互相请吃“年酒”的旧时过年禁忌甚多,三天内不动针线,不动刀剪,不扫地,不泼水,不得打碎器皿饭前要燃放鞭炮、烧香磕头因为过年禁忌干活,有些人口众多的大家庭,兄弟姐妹、姑嫂叔嫂之间掷骰子、推牌九、打麻将、玩纸牌、寻求娱乐二、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 晚上又称2“元夜” “元宵” 有些地方还有元宵之夜赛灯的习俗,家家户户悬灯门前,形式各异,名称繁多,如红绸宫灯,刺猬灯、多角灯、小兔灯、走马灯……五光十彩,引人入胜旧时妇女不能在娘家过节,不得看娘家灯俗话有“十五不过十六过” ,正月十六娘家要接女儿回家省亲元宵节的食品安排是丰盛的,但其特点是晚上总要吃汤圆三、二月二农历二月初二,相传为“祭龙”之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 ,象征气候开始转暖,万物复苏。

      这天拂晓,农村人家在院内院外,屋前屋后用草木灰画圆圈,为粮食圈底,喻意“五谷丰登” 民间尚有“炒虫”吃扁食之说,传有“二月二敲梁头,蝎子死在梁里头” ;“二月二敲瓢杈,十窝老鼠九窝瞎” ;“二月二敲篱笆,蝎子不叮小娃娃”等消灾降福的谚语四、清明节每年农历三月五日左右为清明节,是万物萌生、春意盎然的仲春时节清明祭祖风日久不衰,近年尤甚每逢节日,携儿带女的人群遍及乡村的各个角落,给祖坟添培新土、焚化纸箔、炮竹轰鸣清明早晨门前插柳,相传黄巢起义以戴柳为号,此俗相沿至今谚语:“清明要晴,3谷雨要淋” “清明晒死柳,馍馍噎死狗” ,都是当年午季丰收的象征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为纪念春秋时晋国介子推烧死绵山之日,这天不上坟、不动火、吃冷食解放后党和政府在清明节期间组织祭扫烈士墓,学校组织学生春游,赋予了新的内容五、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叫端阳节相传为爱国诗人楚国三闾大夫屈原投江纪念日这天,庭院洒灰、门前插艾(艾虎) ,以禁鬼魔,故有联曰:“艾叶如旗招百福,菖蒲似剑斩千妖” 据传:屈原投汩罗江死后,尸体没打捞到,当地人们为爱护屈原,不让鱼龟吃屈原尸体,就满江面投掷糖糕、粽子给鱼吃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角黍,俗作粽。

      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 喝雄黄酒挂香荷包是习俗香荷包形状多样,颜色各异,内装香草,儿童挂颈上,成人系腰间,并相互赠送雄黄掺入酒中,制成雄黄酒,除供饮用外,还用来擦鼻孔、耳孔、肚脐,以防蛇、蝎等叮咬,系“驱五毒”之意故有联曰:“艾可驱邪处处庆天中令节!粽能益智家家逢地腊祥光” 旧时,在淮河中也有龙舟竞渡之举,故有联曰:“龙舟竞渡,不忘楚风遗训,诗苑抒情,更忆屈子先贤” 解放以后逐渐停止,其它习俗4依旧六、盂兰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节,又叫“中元节” 、 “鬼节” 是旧时封建迷信色彩极为浓重的节日七、中秋节“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中秋迫夜寒” 我国古代在每年庄稼收割的八月,人们都要举行祭月的仪式,以祈祷丰收东汉《礼记》中言道:“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 “夕月”即指当时帝王“秋天祭月”的一种特殊礼制据史书记载,秦汉之前,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魏、晋至唐代以来,皇亲国戚和达官显贵们逐渐将祭月礼制进一步深化,把“祭月”与“赏月”融为一体,每年月到“中秋” ,帝王“对酒当歌” ,骚人“吟诗作画” 安史之乱”以后,祭月之风迅速从官宦之家进入平常百姓家。

      到北宋初年,朝廷正式设立中秋节 《宋史·太宗记》记载:“以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和“中秋节食玩月羹” ,“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等,已经描绘出中秋节的赏月情景近代每逢中秋之夜,明月当空,银光四射时,在门前5置桌凳,摆设月饼、西瓜、石榴等敬天,炉内焚香,家人团聚赏月,闲话各种有关月亮的传奇青少年则成群结队至空旷处打火把为戏,继之分散“摸秋” ,能食的植物根块、果实均属猎取对象最有趣者,传说中秋之夜摸来辣椒掰开擦眼可防眼疾,于是无知的少儿便效法,辣得泪水直流,令人捧腹八、重阳节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关于重阳节的来历,大致有以下三种说法一、据《续齐谐记》记述:汉代桓景随易学大师费长房游学多年一天,费大师对徒弟讲,九月九日那天应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听从师言幸免于难,但未及撤离的家畜全部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灾难,相沿成习二、源于汉代的道学道家奉为经典的《易经》中,把奇数视为阳数,偶数视为阴数,阳数中“九”又被视为“极阳” ,九月九日是两个“极阳”相遇,所以称为“重阳”阳又表示为钢,重阳是“二钢相逢”而相克,所以被视为“厄日” ,登高和系茱萸,目的是为了“解厄” ,重阳习俗由此而来。

      三、源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战国时代的齐景公九月6初九的这天,他带了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气爽、心旷神怡,于是认定是个吉日以后,每年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后人仿之,形成习俗九、腊八农历腊月初八为腊八节,相传是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的成道日这天要吃“腊八饭”用黄米、大米、糯米、小米、菱角仁、栗仁、红土豆、枣泥 8 个品种合煮为粥也有在粥里放些白菜、豆皮、豆腐、粉丝等的“腊八饭” ,其味鲜美俗语称“腊八粥” 、 “腊八饭” ,大人小孩都喜欢 “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 意味着春节将近,要办年货了,也兼有五谷丰登,庆祝丰收之意十、祭灶祭祀灶君之日为祭灶,又称“小年” ,境内历来有“军祭三、民祭四”之说民间习俗:杀公鸡一只,去毛洗净,用红线缚正鸡头作仰昂状,意为快马家家锅台摆上豆腐,稻草掺合绿豆、黄豆撒在锅台上当马料,这天灶前贴灶君牌位,上书“东厨司命灶君之神位” ,家主焚香点烛,跪下磕头,送灶君上西天,并祷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好话多讲,坏事莫言” ;“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 年三十晚上五更接灶,到时同样焚香放炮,虔诚接迎现7今除杀鸡祭灶,其余自动废除十一、除夕“年三十”是农历一年最后之夕,当地群众极其重视,一般中产以上人家,提前即准备干鸡、腊鸭、咸肉等食品,以及香纸烛炮祭祀物品。

      习俗繁多不可枚举,主要习俗有:①扫尘:腊月下旬即陆续清扫房笆、屋角、清刷家具、炊具;②蒸馒头:腊月二十五六日开始,馒头种类有点红绿花色的大馒头(作为摆供的“供品” )包菜馒头,红枣馒头,实心馒头等,主要让妇女在春节期间休息,吃饭时加热即可③贴春联:年三十下午即忙着张贴,家具、农具也贴上词句适合的红纸小条或方形“福”字④烧香敬神:三十日晚,挑水时烧香放炮敬井龙王,家主往庙堂烧香敬神,家庭供桌上摆设各式贡品、燃烛、烧香、点亮长明灯、鸣炮、全家叩拜祖先⑤辞岁:晚饭后,点柏枝、烧木柴守岁,家族“五服”内晚辈向尊长辞岁,以示祝福,并给幼儿压岁钱⑥接灶神:除夕子夜(零点)鸣炮接灶至上天回奏归来,至此全部礼仪结束,方可入睡,次日早起迎接新的一8年建国后 50 年代,传统节日虽盛行于民间,但封建迷信的礼仪,禁忌已大部分革除 第二节 婚 嫁 习 俗一、订婚一般由男方托媒向女方提亲,双方依家境相似,门当户对为佳旧时经双方父母认可后,便用庚贴互换生辰,请算命先生“合八字” 要避“六大忌” ,即:羊鼠相逢一旦休,白马不许配青牛;猴与猪羊不相配,龙虎遇兔不到头;蛇见龙虎双刀斩,金鸡见犬泪交流如年庚八字相合,即可订婚。

      正式订婚得“过红书” ,又叫“下书子” 男方请媒议聘,女方提出聘礼品种数额后,男方按商定标准,准备聘礼聘礼多少,质量好坏,由双方家境而定,没有确切规定 “过红书”由男方家选择喜日,先下十封全书给女方家长,再下柬请传媒人是日,男家悬灯挂彩,焚香点烛,由执事先生写“求允书” ,媒人带着“敬求金诺”的红贴和聘礼送往女家女方即回“谨允玉音”的绿贴 “过书子”后就可择期完婚,由男方托媒出面,邀请女方喝一次“会亲酒” ,双方言定完婚日期,并分头准9备嫁娶用的各项礼品衣物二、结婚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旧时男女一般在十八周岁以上结婚,婚期选择双日子,以求吉利婚期定后,女方置办嫁妆,称为“陪送” ,亲友们赠送礼物,称为“添箱” 男方设新房,打制家具,铺新床、办酒席婚期当天早上花轿轿杆上放一只公鸡,随带“四色礼” 回来时,女方给一只母鸡名为“跟轿鸡” ,表示双双对对回来时不走原路,沿途要燃放鞭炮女方有送亲的,一般都是新娘的叔伯、哥哥,送亲的称“上客” ,喜轿回到男家时,新娘新郎由众人搀扶,双双拜堂,先拜天地祖宗,再拜父母,最后新郎新娘对拜,共入洞房另有撒帐人端起放有五谷杂粮、枣子、铜钱的箩筐,口唱撒帐歌,将筐中物品撒放在新郎新娘的头上,直到进入洞房。

      再用称杆挑开新娘的盖头,意为称心如意合礼后新娘站在床沿边“装新” ,这时闹房的便开始了闹房时还唱闹房歌唱词有“看新娘、贺新郎,一进洞房喜洋洋,左脚进门生贵子,右脚进门生凤凰” ; “手打灯笼亮堂堂,看看新娘好嫁妆,高的柜、矮的箱,不高不矮象牙床,象牙床上卧鸳鸯,鸳鸯成对又成双” 新房内飘荡着欢声笑语晚上还有听房的习俗婚后第一天,新郎新娘依次向长辈们行见面礼,并上坟祭祖三天夫妻10双“回门”看亲,当天就回六天娘家来人看望新娘,十二天娘家接回新娘称“回门” 20 世纪 50 年代初,颁布了《婚姻法》 ,男女接近婚龄时,由人介绍见面,双方同意即订婚另一种是自由恋爱婚事也无繁缛礼节,提倡“新事新办” ,一切从俭,不事铺张,添置简单而必要的家具和数件新衣即可,婚期时不过二三桌至亲好友,酒菜也比较简单70 年代婚事铺张风暗暗抬头,新妇若步行结婚,认为不光彩,最低也要乘手扶拖拉机,家俱衣服增多求美进入 80 年代,婚事奢侈风、攀比风甚炽家具衣服求洋求广,贺客求多新妇也不屑于乘坐拖拉机、大汽车,必须小汽车方可显示荣宠由于争相铺张,互比奢华,新式楼房、高档家俱、大宴宾客,大摆阔气媳妇进门花费多达数万元,致使经济条件较差者,勉力从事,债台高筑,给生活带来困难。

      旧时境内还有一些特殊婚姻形式指腹婚:由于双方家长相处知己 同年怀孕,分娩前即许下诺言,若两家都生男孩或女孩,则结为“干亲” ,孩子们以“干兄弟” “干姐妹”相称,若一家生男一家生女则结为姻亲童养媳:有多种形成:①男方家贫怕儿子订不着媳妇,就去育婴堂抱一女婴或在邻近拾一被遗弃的女婴,养大做媳妇;②已订了婚后,女方因无力抚养女儿或女孩丧失父母沦为孤儿后,送婆家作童养媳,成人后,选个好日子,一大早放炮11磕头结婚,俗有“半夜放炮小磕头”之说,一般不招待客人童养媳身受旧礼教折磨欺凌,地位低下招亲:有女无儿之家,为了养老送终,便招上门女婿,与女婚配,俗称“倒站门” 换亲:是婚姻中的一种陋习双方男子因家境贫困或残疾难以娶妻,相互交换其姐妹为妻,实际上是一种对等交换的婚姻形式,俗称:“两换亲” 纳妾:旧时贫困人家为生活所迫,将女儿卖给富家为婢,成人后为富家看中被纳为妾也有富家原配无子,娶婢为妻,名曰“二房” ,解放后被取缔第三节 丧 葬 习 俗一、送终报丧老者临终,家属到场送别,咽气后,即烧纸箔,谓之“烧落地纸”替死者抹身、梳头、更衣后,将尸体移至堂前(靠左边) ,覆以被单,同时烧香焚纸点油灯。

      在路口烧毁死者被褥、席草之类,门上贴白纸,门前插白幡,以示邻里然后向亲友报丧二、入殓守灵棺木放置屋正中,将死者殓入棺木入殓时,死者背垫铜钱,口含铜钱,手拿饼子,脸蒙 1 纸棺头点长明灯,置 1 小罐,插筷 1 双,谓之“密封罐”地上放 1 土盆,谓之“老盆”,以备亲属吊唁烧纸之用孝子轮流侍守棺侧,朝夕。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