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实验现象与结果不相符时,我们应当怎样做.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217851
  • 上传时间:2017-08-2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2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实验现象与结果不相符时,我们应当怎么做?大境初级中学 李娜【案例导读】1. 案例背景本文记录的是上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第一节第二课时《水的组成》中的教学片断在教师演示实验——水的电解过程中,学生读取霍夫曼电解器玻璃管中产生气体的读数时,发现实验所得数据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大于 2:1,与理论数据略有偏差,而大部分学生却漠然,忽略这细微的差异,断然得出结论在实验现象与结果不相符时,我们应当及时引导学生从真实数据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敢于质疑,勤于思考,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2.学科育人价值勤于思考,深入细致分析的科学行为;敢于批判和质疑的科学精神;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案例呈现】教学活动过程 育人价值解读【师】演示实验——水的电解【生 1】读取霍夫曼电解器中玻璃管中产生气体的读数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是 18.2 ml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是 37.1 ml结论】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为 2:1【生 2】 “不正好是 2:1 呀”【众生七嘴八舌】“不要那么认真!差不多就行了呗!”“你不知道有实验误差的呀!真是”!【生 2】低下头,似乎触范了众怒,犯了错误。

      师】首先我要表扬这位同学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不简单屈从书本结论的精神化学史上大量事例表明,许多科学家之所以取得成功,很多突破性的发现就是在这微小的差异中被挖掘出来师】化学史――氩的发现英国物理学家雷利在研究氮气时,发现从空气中制得氮气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大于由含氮化合物制得的氮气密度,二者质量仅差几毫克,但雷利没有忽视这微小的差异,结果经过反复实验,最终于 1894 年发现了氩元素 “疑而所问,已知知识一半”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仔细细腻的观察是学好化学的前提,是提出质疑,发现新问题的基础肯定学生,给予信心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史为鉴,以史明理”科学给人知识,历史给人智慧师】而今天我们实验所得数据与理论值相差不多,理所当然的断定实验已经成功或者修改实验数据使之与结论相符的做法是不行的我们应当怎么做?【众生激烈讨论后汇总】A.如实记录实验结果B.查找实验装置是否漏气C.反复多次实验查找原因,反思失败的原因D.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改进实验E.大胆提出假设【师生】共同实施现有课堂上能做到的:检查装置及操作的准确性,并反复实验多次实验结果】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大于 2:1【小结提升】1. 仔细检查,多次实验检查整个实验过程是否有失误,检查试剂的质量、药品的用量、条件的控制、装置的可靠性、操作的准确性等。

      反复实验,排除误差2.深入分析,反思失败分析失败的原因及影响反应的因素例如:温度,电压,溶液的浓度等3. 问题质疑,大胆假设4. 拓展探究,求知创新查阅资料,拓展知识,争取有所收获与发现,有所突破师】今天的作业:水通电时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大于 2:1 的原因仔细检查,培养学生严谨的行为习惯深入分析,培养学生求实的科学态度问题质疑,培养学生批判和质疑的科学精神引导拓展,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索精神第二天学生的作业【作业反馈】学生经查找资料及思考,作业反馈情况摘录如下:1.水不纯净2. 在电解水时,加入的电解质,也可能被电解,从而影响结果3.可能与电压的大小有关4.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性大于氢气,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比氢气多,所以实际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大于 2:15.可能与电极材料有关6. 氧气的吸附性大于氢气,吸附了一部分在电极上7.与加入的电解质的浓度有关8. 与加入的电解质的种类有关……【问题的解决】水电解产生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理论值是2:1.但在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往往大于2:1.原因主要是以下两点:大胆假设,亮出观点,发表见解1.氧气在水里的溶解性大于氢气.2.生成的氧气有一部分(很少)用于氧化电极去了。

      持久求知】同学们所提出的假设我们现在没有办法在课堂上一一去验证,科学的探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有些实验的异常现象的原因太复杂,或者涉及到我们还没有学习到的领域,重要的是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求知的心,持久的去探索,或许你就可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属于你的“金矿”引导拓展,培养学生持久的求知欲望【案例反思】课堂演示实验教学,往往是教师为了向学生印证一些科学结论而设的,走过场,功利性很强,遇到类似课堂上出现的情形便搪塞一下,简单的、机械的停留在传授知识技能的目标达成上,忽略了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形成对科学知识进行质疑和勤于思考的习惯巴甫洛夫认为, “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 ”创新始与质疑在课堂实验中抓住时机,正确对待出现的与预期不相符的“意外”现象与情况,引导学生从“真实数据”中发现学问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与批判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赞扬学生不迷信权威,勇于发现、捕捉问题和错误,赞赏学生独特的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尽管这样多占了一些教学时间,但学生在认识、观念、方法、态度、能力等方面都会得到初步的提升,并能逐步的从中获得更为根本和长远的价值—科学素养。

      教学点评】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与预期效果不相符的情况而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善于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的根据学生当时的实际学习状况,灵活地利用实验中的异常现象生成了有探究价值的新问题,使课堂产生了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使教学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教学设计中通过一个简短的化学史小故事进行串连,因势利导的引导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大胆的质疑,激发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对新的问题产生了深厚的兴趣,自主深入探究,从而有所发现,有所质疑,有所拓展,有所创新长此下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然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对科学的探究意识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也将会逐渐地形成。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