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三皈·五戒·十善·四摄·六度.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0215431
  • 上传时间:2018-05-2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8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三皈·五戒·十善·四摄·六度--------------------------------------------------------------------------------印经说法有五种福讲经说法和印经送人,这种法施可以得到下列五种福报:(一)长寿——因为人们听经和读经以后,不造杀业,所以施者将来能感到长寿的果报;(二)大富——因为人们听经和读经以后,不会偷盗,所以施者将来能感到大富的果报;(三)端正——因为人们听经和读经以后,心平气和,所以施者将来能感到长相端庄的果报;(四)尊贵——因为人们听经和读经以后,会信仰佛法,归依三宝,所以施者将来能感到尊贵和有名望的果报;(五)聪明——因为人们听经和读经以后,领悟力会增长,而且容易明白微妙的道理,所以施者将来能感到聪明的果报附录 到寺庙探索长寿秘诀(东方佛学资料丛书 1995年1月)一切佛经和佛学书籍,都能使人廓清迷惑,洞明宇宙人生的真理,趋吉避凶,自求多福; 豁凡情而发圣解,超生死而生净土;乃至究竟解脱,圆成佛道深有益于身心修养和家庭幸 福所以恭敬尊重,净手洁案地诚敬阅读,能得很大的利益如或轻慢秽亵,损坏毁弃,则 有很大的罪过。

      至希见者闻者,精研力行,保藏留传,翻印广布,功德无量内容简介本书是现代大德印光法师和茗山法师的讲述,语句通俗易懂,是进入佛门必须经过的步骤,也是学佛必不可少的基本知识内容包含实践学佛的三个层次:(一)三皈,是进入佛门的第一步,佛法僧称为三宝,是佛弟子学习和景仰、依止的对象不受三皈依的人,不能称为佛教徒,它是信教和不信教的界线(二)五戒十善是自修阶段,三皈后就应依佛法的教导,受持五戒以修身,防止过失和 不犯错误,使自己身心有了规范,向善的方向发展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再扩大深入,是推已及人的过程,由消极的自利,走向积极的利他方面(三)四摄六度专以利人度生为目的,一切都为利益他人考虑,不计较个人财产得失, 生命安危,此是佛教的精神实质所在,修学的人,虽是凡夫,亦称菩萨 (叫初发心菩萨) 利他实在也包含自利,在修学过程,改变了自私习气,扩大了心量,磨炼了志气,以救度众生苦难为己任,历久功深,必然成佛三皈、五戒、十善、四摄、六度三皈印光大师开示法语:皈即三皈依皈即“皈依” ,也作“归依” 皈字是“白”与“反”二字组成取反染成净的意思皈依三宝,即:一,皈依佛,二,皈依法,三,皈依僧。

      所谓三宝,有自性三宝及住持三宝二种佛是觉悟的意思所谓自性佛,是指自心本具 离念灵知的真如佛性法是指法轨和模范所谓自性法,是指自心本具的道德仁义等懿范 僧是清净的意思,所谓自性僧,是指自心本具的清净无染的净行这是自性三宝所谓住持 三宝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是佛宝,佛灭度后,所有泥金合土、木雕、彩印的佛像,都应恭敬如佛佛所说离欲清净诸法,凡三藏十二部诸经典,都是法宝,出家受具足戒,修持净行, 都是僧宝 “归”是归投的意思如水归海,如客归家 “依”是依托的意思,如子依母,如 渡依舟,人在生死大海中,若不依归自性三宝与住持三宝,就无法出此大苦若肯发志诚恳 切心,归依三宝,如法修行,就可出生死苦海,了生脱死譬如我们失足堕海,狂涛汹涌, 有灭顶之忧在这千钧一发生死存亡之际,忽有船来,即便趋登这就是归投的意义由于 了解自性三宝,从此克己修身,战兢惕厉再求住持三宝及十方三世一切三宝,便可消除恶 业增长善根,即生成办道业,永脱生死轮回譬如遇险登船,安坐到岸过去的凶险已脱, 现在得重庆更生,无限利益,由此而得这就是依托的意义世事纷扰,烦恼万端,处此生 死大海,众生当都以三宝为船既得归依,鼓棹扬帆,不懈不退,自能径登彼岸,永臻安乐。

      既归依佛,当以佛为师,自今开始,直至命终,虔诚敬礼,一息不容稍懈,再不可归依 天魔外道、邪鬼邪神既归依法,当以法为师,自今至终,不可再归依外道典籍既归依僧, 当以僧为师,自今至终,不可再归依外道徒众如果既归依三宝,而仍信仰外道,尊奉邪魔 鬼神,则虽日常念佛修持,也难得真实利益因邪正不分,决无了生死的希望愿大家引起警惕另外,要知道所谓归依者,是归依佛法僧三宝,不是归依个人,例如今日各位来归我, “我”不过代表三宝,授证三归,也就是授皈依师,并非归依我一个人(不是拜一个师父) 每见僧俗有误解归依意义的,在家人则说“我归依某法师” ,出家人则说“某人是我归依弟子” 这是遗大取小,废公为私,可悲可叹,因此顺便说明,免再贻误,望大家注意茗山法师在江苏省无锡市佛教协会讲各位法师、各位居士:这次我受江苏省佛教协会的委托,从南京到无锡来,传达中国佛教协会四届二次理事会 议精神昨天已将赵朴初会长《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传达过了今天,各位又要我 来谈谈佛法但“禅门深似海,佛法大如天”叫我从何谈起?我想:就照赵朴初会长报告中提出的“五戒、十善、四摄、六度”来讲一讲吧赵朴初会长说:“我以为应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五戒十善、四摄六 度等自利利他的广大行愿。

      ”又说:“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就会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 ”谈到佛法,就必须从三皈依谈起什么叫三皈依呢?就是以“佛、法、僧”作为我们立身处世的准则“佛”是个具有真知灼见、大觉大悟的人,他是我们人类最慈祥、伟大的导师,所以我们要向他学习“法”是佛所觉悟的真理,是一盏不灭的明灯,能够引导我们走向幸福、快乐的境地,所以我们要深入研究“僧”是个严守戒律、传承佛法的出家人,他们抛弃人间五欲,弘扬佛法,普度众生,是我们在生活中,最亲近的、看得见的老师,我们要向他们请教“三皈依”有二种形式一、参加佛寺或佛教团体的宗教仪式,在佛前正式决定以“佛、法、僧”做立身处世的准则,这样就是一个佛教徒了二、如果真正没有出家僧人的地方,也可以自己跪在佛前、菩萨形像前,虔诚地心念口 言三次:“弟子某某,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以“佛、法、僧”作为我今后立身处事的准则这种人虽然没有参加“皈依”的宗教仪式,他心口一致,当然也是佛教徒了从今以后我是佛教徒了,应共同为社会服务、为人群造福同时也要“立志”自勉,自 己警惕自己:“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一定要把往日的坏思想、坏习惯、坏行为改过自新,一切以佛的教导为依归,爱国家、爱人民、爱社会、爱亲友、爱父母、 爱子女、爱眷属、努力实践佛的教诲,自我完成伟人高尚的人格——人格的完成就是佛了。

      综合以上所说的,要想做个佛教徒,认真实践佛的教诲,以达到成佛的目标,修行的途 径是这样的:信→解→行→证用简单的话来说,我做了佛教徒信仰了佛教以后(信) ;就得认真去研究佛学,了解 佛的理论(解) ;知道佛的真理以后,还要进一步地去实践,照着佛的教导去修行(行) ;这 样,精进不懈,贯彻始终,最后一定能够得到涅盘的快乐, (涅盘,就是没有疑惑、烦恼、 超越了生死的意思) ,亲自证明了佛所说的一切道理——众生都是未来的佛,终有一天都会 成佛(证) 我想:五戒十善、四摄六度,大家都知道不需要讲解,可是“三岁孩童都道得,八十公 公行不得” 纵然有人行得,但要做得圆圆满满,却是很难办到佛法,是重修证的,不是 知道一些就算数的,如能依教奉行,则功德无量,知而不行,则等于无知就五戒来说,数字虽小,分量很重在家出家,如能守持五戒,可以称为清净居士,清 净比丘,而且能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断诸恶法,行诸善法,逐步趋向解脱在世消灾免难, 健康长寿,受用如意,众人受敬,善名流布,身心安乐去世不堕三途,常生人天,受胜妙 乐,乃至超凡入圣,成佛度生,其功德实在不可估量如居士破此五戒,不仅不是清净居士, 而且不能进受大小乘戒,一切律仪不能护持,一切善法不能增长,更谈不到成佛度生了。

      出 家比丘,以前四戒为根本戒,应清净受持,不得毁犯,譬如一切植物,根被破坏,枝叶花果 皆不得生,如人断头,不可复活,于僧团中不得共住,永弃于佛门之外,死后堕落三途,长 期受苦因此,希望各位,不要好高鹜远,要脚踏实地,先从五戒修起,戒杀、盗、淫、妄语、 饮酒怎样戒杀呢?上自诸佛圣人,师僧父母,下至飞蠕动,微细昆虫,凡是有生命的动物, 都不能有意杀,教他杀,随喜赞叹杀;被杀的众生肉,都不应吃当念众生如父母,如同六 亲眷属,如同自己身体,等无差别古人说:“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 为别形躯 ”菩萨戒中就有一条“不食肉戒” ,因此,汉族佛教徒千余年来,一直是吃素不吃 荤,已成为优良传统不仅如此,更应对一切众生,常起慈悲爱护之心,勿起贪杀害之念, 常护生,常放生,不打人,不骂人等等,在日常行动中多方面去修持戒律,才是真正佛弟子怎样戒盗呢?我们对公共财物,私人财物、寺庙和僧众财物,不能侵占,乃至一针一草, 不得不给而自取,或窃取,或诈取,乃至违反世法偷税漏税,无票乘车,冒名顶替,贪污舞 弊等,都不应为不自盗,不教他盗,不见盗随喜我们佛弟子,对于财、色、名、食、睡 等五欲,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应当守护,勿起 贪心。

      做到清心寡欲,勤俭持家,廉洁自重怎样戒淫呢?在家居士,唯制邪淫,除正式配偶外,不可有任何淫秽行为出家比丘, 全断淫欲,如或干犯世间一切男女,都叫破戒经云:“生死根本,欲为第一 ”又说: “淫佚而生,不如贞洁而死 ”因此,我们佛弟子,应当誓守此戒,常修不净观,多多念佛, 避绝犯缘,克制欲念怎样戒妄语呢?妄有四:一者妄言,谓口是心非,欺诳不实;二者绮语,花言巧语,伤风败俗;三者恶口,骂辱毁谤,恶语伤人;四者两舌,向此说彼,挑拨是非还有一种大妄语,如凡夫自称圣人,说我已证罗汉等, 其罪极重,更不应犯以上四种妄语,要坚持勿犯,另一种方便妄语,是为了救人急难,护 他生命,方便权巧,说些慈悲利济的话,不算犯戒如果为了方便自己,说假话,打妄语, 应立即忏悔,不可再犯怎样戒饮酒呢?学佛人一切酒皆不可饮,除因重病,非酒莫疗者,所谓药酒,还应告知 大众,方可饮用无病,一滴不可沾唇,古代有一优婆塞,因破酒戒,遂致五戒俱犯,种种 过失,由此产生贪饮酒者,迷了心窍,失了智慧,易出事故,犯法丧生,因此,学佛入防 患未然,应持酒戒我们将入佛门,先要皈依三宝,既进佛门,必须受持五戒,这是我们学佛成佛的基础。

      因此,我们应把五戒学习好,守持清净,不可有一点违犯如果能这样,才能不失人身,不 堕三途在守持五戒的同时,还要积极奉行十善第一、不杀生而行放生、救生、护生对人类应常行救死扶伤,敬老怜贫,保育幼儿, 帮助残废,救人急难,调解纠纷,以及社会福利、公益慈善,维护和平等公共事业,都要当 仁不让,见义勇为,对众生也要学古人“水中救蚂蚁,行路不伤虫,卷帘归乳燕,怜峨不点 灯” 随时随地常行慈悲,广修方便,见生即放,见难即救,等观音之慈心,行普贤之愿海第二、不偷盗而行施舍如缺衣施衣,缺食施食,求财送财,求法说法;又如看到盲人 搀一手,看到腿脚不方便的人扶一把,人在急难帮一下,人在迷途送一程,思想不通的加以 劝导,吵嘴打架的给予劝解,老人跌倒扶他起来,见到寻短见的设法挽救,需要帮助的人为 他出点力,做点事,如此等等,乐善好施,见义勇为,出钱出力,舍己利人,都是功德无量 的好事第三、不邪淫而修梵(清净)行出家人应全断淫欲,在家居士除正式夫妻外,不乱搞 男女关系依戒修行,看经念佛,洁身自好,自净其意,敬事三宝,孝养父母,亲近良师, 远离恶友,深信因果,广种福田,学修正法,断除邪见,自行化他,同成佛道,是为梵行。

      第四、不妄言而说老实话 《金刚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 者、不异语者 ”我们是佛弟子也就要不打妄语,不混淆是非,不颠倒真理第五、不绮语而说质直语 《法华经》云:“若欲说此经,当舍嫉恚慢,诌诳邪伪心, 常修质直行 ”学佛人,直心是道场,应当存直心。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