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造教育概论自考复习知识点.docx
14页创造教育知识点第一章 创造教育的本质与基础教育改革一、 我国的创造教育的思想(一) 南宋 胡宏 提出“有疑” “有见”;朱熹 提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创造性学习程序;《学记》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二) 蔡元培 五育并举 即:军国民主义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主义教育、世界观教育、 美育(三)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质和目的是为了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实 施创造教育,首先要有创造教育的方法,必须以二、 西方的创造教育思想(一) 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文雅教育)二) 杜威的创造教育思想:他以“变化”为基本出发点,认为人的教 育也要有变化一个具体的教育冃的应有三个标准:1、 它必须与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关系;2、 它必须有弹性,既能指导活动也能被活动改变;3、 它必须在计划的程序中对自由和创造的活动起作用他认为兴趣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基础,将儿 童的学习和创作冲动分为四种:生活为本源与内容,要做到“教学做合一” “做” 的最高境界是创造,有三大特征:行动、思想、 新价值的产生陶行知是我国现代教育的开拓者之一他强 烈地批判旧教育中的陈规陋习,主张以新教育代 替旧教育,并明确指出“去旧之方”、“革而新之” 的根本方法就是实验。
创造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是 为了培养和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1、社会冲动,与他人共享的欲望和 兴趣;2、建设性冲动,制造东西的欲望和兴趣;3、探究性冲动,试探环境的欲望和兴趣;4、表现性冲动,表现自己的个体的欲望和兴趣为此,杜威提出了“做中学”的基本原则和“教 育即牛活、学校即社会”的革命性的教育主张 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在实用 主义教育看来,其教育目的只有通过活动这一有 效的教学形式才能最好地实现三、 创造教育提出的时代背景创造教育是在人们普遍地接受“素质教育”这一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时代性和实践性美国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决定因素人力资源的人化形式就是创新人才 的培养创造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实践性我们现行的中小学教育实践中较普遍的存在着对“基础” 认识狭隘化和短期化问题狭隘化:把“基础”具体理解位学好学校开设的主要科目,它们往往是那些要考试的、知识性强的, 如语文、数学等,或者是当前社会较重视的和强调的,如计算机等短期化:是指强调基础教育对近期的,、可测量的考核、评比标准的满足如把学科教学的价值定在喀 什成绩提高四、 创造教育的内涵与目标(一)内涵与本质我们所理解的创造教育是受教育者创造性的培养和创新的教学与学习两个方面。
1、 创造是广义的,与创新一词的相近,与发明发现有明显区别;2、 创造不仅表现在思维技术的出新和物质产品的前所未有,而且更主要的是指受教育者一种创造性 品质的形成和综合能力的获得及方式方法的运用从目的指向上看,创造教育主要在素质特征的教育活动,活动产品主要包括学生对知识的重新理解和 组织、新的或独特的想法与设计、创作作品、自我展示与自我实现等其最终目的是受教育者创诰性品质 或创造性人格的形成二)创造教育培养的主要目标:通过具有创造性的教育,培养各种具有创造 精神的人才从教育的培养目标看,以下几点很重要:1、 创造的动机,包括创造的兴趣和需要2、 创造的想象力,包括联想能力和创造性的幻想3、 创造的意识,包括创造的敏感性和创造意识4、 创造的策略与艺术5、 创造性精神美国的加德纳提出了“智能”,分为七 种,即:语言才能、数理逻辑才能、空间关系理 解能力、音乐才能、运动知觉能力、人际关系智 慧和自我知觉能力五、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必须从基础做起)在基础教育里,我们至少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知识的创诰、德性的创诰和 文化的创造学生的过重负担的主要表现:1、知识学习时间多,兴趣活动时间少;2、被动应付时间多,主动创造时间少;3、科学知识学习多,知识创造和创新能力学习少。
第二章 创造教育过程一、 构建创造教育的基本要素一)环境要素:1、 通畅的信息环境;信息沟通的联络渠道有三种:链式、轮式和 网式前两种以解决问题为特征,网式则具 有全面、平等的人际特征,更于创造能力的 发挥2、 民主的人际环境;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新力形成的两 个重要条件,是营造创新教育环境和气氛的核心3、 竞争的制度环境;竞争是一种推动 力,但是应该保证公平4、 适度的物质环境;首先,保证必备 的基本生活条件;其次,创造需要 一定的物质设备5、 积极的社会环境;社会舆论和风尚 尊重科学创造的价值二)观念要素:1、改变阻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传统观念;应实现 三个转变:将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目标改为增长经验、发 展能力的教学目标;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改为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将严格遵 守常规的课堂气氛改为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 堂气氛2、 尊重学生个性在创造力发展中的价值;创造型学生的三大特征:活跃、独立性强、情感 丰富应该因材施教,表现在对学生个性差异性的认知 上3、 建立新型的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4、 树立多元的创造观;(三)手段要素1、完善学校评价,注意创造力的考察;两个方面:完善基本的教学考试形式和内容;重视学生在专门的创造性活动中的表现。
2、建立创造性课堂教学的生态体系;首先,以问题为核心;其次,开放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再次,重视教学过程的多种开端; 最后,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3、培养教师的创造性素质创造型教师:是指具备创造性思想,能灵活 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特别是创造性教学方,培养创 造性人格,开发创造性能力,造就全面发展的创造 型人才的老师创造型教师的要求:首先要有全新的教育观,其次要懂得创造学知识,掌握创造的技巧; 第三,要有勇于创新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要 养成敢于创造、善于创造的个性特征创造型教师的重要个性特征:旺盛的求知欲;专注的钻研精神;敏锐的观察力; 开拓的竞争意识;坚定的抗挫能力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四)时空要素1、 正确认识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创造特点:学前儿童:创造性想象和好奇心是两个主要的特点; 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是持续发展的波浪式前进趋势低年级的创造力主要是好奇心、兴趣的培养;高年级着重知识、技能的训练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初步养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中学生:创造力有较强的现实性,更具主动性与随意性2、 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融合3、 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时间和空间条件陶行知的“六大解放问题”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二、创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一)影响创造动机的因素创造动力系统的三大要素:1、内驱力;2、情动力;3、意志力二)创造动机的培养(如何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创造动机的激发包括两个方面:1、 内部动机的激发是指创造行为由活动本身而引发的,比如,成功的体验要注重学生对活动的兴趣;要考虑要求与能力的匹配;内部动机的激发还和学生的需要有关,要让学生明白创造对个人、民族、国家进步的重要意义,树 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2、 外部动机的激发是指推动创造行为的动力由外部诱发,主要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奖惩制度 教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多鼓励、肯定、表扬学生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观点和行为三)创造教育的基本模式1、外国(1 )威廉姆斯 创造与情意模式包括三个层面:各种不同学科;教师的各种 教育方法;激发学生四种认知特性和四种情意品质四种认知特性: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和 精密性四种情意品质:好奇心、冒险心、挑战心和 想象心2) 吉尔福特模式 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五步)(3) 奥斯本 帕内斯创造性解题模式要求以系统的方法解决问题,强调先想办法 后执行4) 泰勒发展多种才能模式(5) 戴维斯AUTA模式这个模式由意识、理解、技法和自我实现四 个环节组成,(6) 日本创造思维主要通过三种形式:创办专门学校,为青少年的思维训练提供场 所;开展面向全体国民的“设想运动”在学 校教育中开展创造力培养。
7)法国的TIPE课程:通过主题的设立,学生资助活动,老师不过(四)创新教育的机制(填空题吧)1、 构成:教育措施、教育过程、教育冃标、教育评价2、 机制体现在两点:评价(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三、创新学习的类型与特征(一)知识型创新:是指以知识为中介实现,的创 新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知识包括:1、 逻辑上有必然联系的知识;2、 程序性知识;3、 以主题为中心构成的结构性知识;4、 多方面多类型的知识一)思维型创新.是指以思维方法实现的创新 思维的主要特点有:1、 辐合思维(集中思维):是把各种有关信息集 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获得最佳的解决方 案的思维方式主要功能是求同2、 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行思考,以求多样答案的思维形式 如一题多解等,主要功能是求异吉尔福特认为,思维的发散性主要表现为 流畅、变通和独特3、 批判性思维:是指个人对某一事物和现象长多的介入2、国内创造教育模式(P54-57)主要有:学科教育教学渗透模式、创造力专门 训练模式、开展小发明活动的模式、开发右脑模式、 实践某种教育思想的模式短利弊的评判,它要求人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不断 形成独立的见解。
其中,激发念头是批判性思维 的关键三) 技能型创新:是指以技能为中介实现的创 新特点:1、 动作技能是表现在外部的、以完善合理的 方式组织起来,并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复 杂的肢体动作系统;2、 智力技能是借助于言语在头脑中的以一定 程序组织起来,并能顺利完成某种认知活动任务 的复杂的智力动作系统;3、 两者互为联系又互为区别,又可相互转化, 统一与创新活动中四) 品质型创新四、学习创新与教育创新的互动(一) 自主创新学习(概念、策略、基本特征)概念:以整体性思维为主导,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的发现新知识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自立于 未来变化的社会之中,即“会学”基本特征:1、有冃的地学习;2、有选择的学习;3、独立的学习;4、能进行自我调控;5、有美好的人生愿望和实现理想的责任感策略: 3、思维的策略1、 自我激励的策略(三要素:和谐、快乐、 包括:(1)集体激励策略,又称头脑风暴成功) 法;(2)类比思考策略;(3)对立思考策2、 指导的策略:给予自学;指导自学方法; 略;(4)转换思考策略;曹冲称象等(5)异步教学P65) 分合思考策略橡皮头铅笔的发明二) 发挥教育创新的主导作用1、正确认识教育创新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2、 充分认识教育创新理论的重要性;3、 切实把握和推广教育创新的具体操作方法。
第三章学生创造性品质及其培养一、 创造性品质定义、构成、理解(一) 定义:创造性品质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必须具有的心理品质,是人提出新思想、发明和创 造新事物的保证,是创造性人才的典型素质二) 构成1、 最早对创造性品质讲行研究的是英国的高尔顿,他的《遗传的天才》,是国际上关于创造性研究的最早 的科学文献,他认为,智力与创造性成绩具有决定性影响美国心理学家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