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二).doc
21页第二章 汉代论说散文与史传散文第一节 汉代论说散文发展概说 一、贾谊和晁错与西汉政论文1、西汉论说文的特征:是奏、疏、表、策之类的应用文,是探讨政治问题、表达政治见解的说理散文,多从治国、修身、笃学等方面切入它以先秦诸子散文为基础,但与之又有明显的不同先秦诸子处在国家分裂历史转折时期,汉代文学家则处在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下,他们的文章比先秦缺少了思想表达的自由度但却严谨质实,武帝后向着深广宏富、醇厚典重方面发展,由越世高谈轩为本经立义2、陆贾的《新语》3、贾谊:是汉初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最杰出的文人,代表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其散文58篇,收录于《新书》政论散文的代表作《过秦论》,有战国纵横之遗风;疏牍文的代表作《论积贮疏》,《陈政事疏》中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4、晁错的代表作:《论贵粟疏》提出务农贵粟的主张,还有《守边劝农疏》《言兵事疏》5.贾谊、晁错文章风格比较:贾文语言精练而形象,多用排比句、感叹句和反诘句,显得言辞激切,感情饱满,气势充沛,富有文采晁错文章朴实而流畅,议论严密而较深刻,切合实用,但文采略逊于贾文二、经学文风与西汉其他散文1、董仲舒:影响最大者是《贤良对策》,从政治上提出了“更化”主张,从思想上提出了推尊儒术、抑黜百家的学说和春秋大一统的理论。
《春秋繁露》与《天人三策》为汉代今文经学的奠基之作2、刘向:《说苑》《新序》上承《韩非子》,下开六朝《世说新语》类小说之先河政论散文《极谏用外戚封事》《谏营昌陵疏》3、刘安与《淮南子》:共21篇,东汉高诱说此书“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刘熙载说“《淮南子》连类喻义,本诸《易》与《庄子》,而奇伟宏富,又能自用其才,虽使与先秦诸子同时,亦足成一家之作”4、刘歆的《移让太常博士书》是汉代第一篇反“今学”、复“古学”的文章5、桓宽《盐铁论》、司马相如《难蜀父老》、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解难》6、书信体散文: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枚乘《谏吴王书》、司马迁《报任安书》、杨恽《报孙会宗书》三、王充与东汉论说散文王充、王符与仲长统并称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1、王充与《论衡》:宗旨疾虚妄,撰写本文的目的是要使语言的表达轻重得体,合乎实际,提出辨别真伪的标准共85篇,现存84篇作者用事实说话,援引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批驳各种虚妄之论,文字接近汉代口语,准确精练又通俗易懂2、王符与《潜夫论》文章在议论政治上的得失时,往往采用正反对照和排比的手法,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语言朴实无华,准确简练。
3、仲长统与《昌言》其文言无不尽,挥斥自如,骈散相间,颇有气势,风格似贾谊第二节 司马迁和《史记》一、关于《史记》的一些基本常识1、 记事时代:黄帝至西汉武帝3000年,成书于BC91年,历时14年2、体例:12世纪按帝王世代顺序记叙各朝兴衰终始,10表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8书是有关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30世家主要是贵族之家的历史,70列传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二、《史记》的叙事艺术1、 沟通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报任安书》说其修史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2、 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本书最有文学价值的部分人物传记体现了这一特点根据传主政治地位决定他们入本纪还是入世家;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存联系,遵循以类相从的原则如合传就是以类相从,把某些相同类型的人物放在一起,通过叙述某一类型人物的所作所为,描绘出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3、 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他对许多历史事件、人物命运因果关系的判断并不完全正确,但是,他对始因的苦苦思索和在行文中的自觉揭示,使得人物传记血脉贯通,各篇都有自己的灵魂,有统摄全篇的主导思想。
其叙事有详略之分,一般情况下,对于事情发展的起因,往往都详写;而对于这种原因所引发的最终结果,往往得略写每篇都有贯穿始终的主线,和主线相关的事件是详写的对象4、 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 不同的场面有不同的气氛,他采用白描、铺陈、渲染等笔法,传达出了各种宏大场面的实况及自己的独特感受司马迁更善于写复杂事件和重大场面,是《史记》一书的厚重之处三、《史记》的人物刻画1、闾巷之人的入传:迁希望借助于《史记》一书而扬名后世,实现立言不朽的人生追求出于这种心态,他对那些在历史上虽有卓越表现、终因无人奖掖而难以扬名的布衣平民怀有深切的同情,为他们鸣不平2、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书中人物各具姿态,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即使是同一类型的人物,形象也罕有雷同在刻画人物时,能准确地把握表现对象的基本特征加以渲染,使许多人物形象的个性非常突出同时,能充分注意到他们的家族出身、文化教养、社会经历等各方面的因素,经以恰如其分的表现,不但展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而且对形成人物个性特征的原因也有或明或暗的显示使书中的人物都按各自的方式说话行事,符合自己的年龄、身份和教养书中的人物形象身上还表现出许多带有普遍性的东西,既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某些共性。
书中的人物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普遍的共性,是共性与个性完美的结合共性寓于鲜明的个性之中,二者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人物的共性主要有:(1)知恩图报,以德报德 (2)以牙还牙,以怨报怨(3)士为知己者死,为报答知遇之恩而赴汤蹈火,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4)富贵还乡的理想和追求3、复杂人格的多维透视和旁见侧出笔法:采用多维透视法一方面能把握人物的基本特征,同时对其性格的次要方面也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多侧面地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使笔下的人物显露出多方面的性格特征旁见侧出法,又称互见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如对刘邦的描写即是刻画复杂人物性格方法06年论述题2、3条)四、《史记》的风格特征1、 害宏廓画面和深邃意蕴形成雄深雅健的风格:人物传记绝大多数最终都在宏伟壮阔的画面中展开,有一系列历史上的大事穿插其间他不是一一般地描述历史进程和人物生平事迹,而是对历史规律和人物命运朝廷深刻的思考,透过表象去发掘本质,通过偶然性去把握必然规律2、 浓郁的悲剧气氛:迁的人生遭遇是不幸的,他的命运是悲剧性的,《史记》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悲剧人物形象,全书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氛。
按其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分,有些悲剧主人公身上体现的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如推行变法的吴起、商鞅;有些人物是则是相信旧制度的合理,如田横按其品格分,有完美型(如程婴)和缺失型(项羽)迁在探讨人物悲剧的根源时,流露出对天意的怀疑,心脏命运不可捉摸,难以把握之感3、 强烈的传奇色彩:(1)司马迁喜欢猎奇,把荒诞不经的许多传说故事写入人物传记中,造成一种神秘感;(2)写的许多真人真事也带有传奇色彩,如鲁仲连;(3)许多故事都疏离常规,出乎人的意料之外,也富有传奇性;(4)传奇性还源于司马迁叙事写人的笔法,形疏荡多变,忽起忽落,起灭转接,令人莫测端倪五、《史记》的地位和影响1、传纪文学的开端: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开创了纪传体,成为后世正史之祖,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2、先秦文学传统的继承融汇:对诗、楚辞、战国散文都有借鉴3、人文精神的弘扬,为后代作家树立起一面光辉的旗帜:人文精神主要有:积极入世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勇于牺牲精神、人道主义精神、价格自尊精神4、后代散文、小说、戏剧与《史记》的渊源关系:(1)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影响到后来的唐宋古文八大家、明代前后七子、清代的桐城派。
2)书中的许多传记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小说塑造人物的许多基本手法,在《史记》中都已经开始运用3)书中的许多故事成为后代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5、考信求实精神,确立了史学的优良传统故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第三节 班固与《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断代史,与《史记》在思想、体例、取材、历史人物描写、语言、风格方面进行比较一、 主角:西汉士人宦海沉浮的艺术再现《史记》最精彩的篇章是楚汉相争和西汉初期的人物传记,所写的秦汉之际的杰出人物是在天下未定的形势下云蒸龙变,建功立业,涌现出的一批草莽英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战将和谋士《汉书》的精华在于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生动记叙,全面地展现了西汉盛世的繁荣景象和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所写的人物是在四海已定、天下一统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其中固然不不乏武将和谋士,但更多的是法律之士和经师儒生,他们的阅历虽然少传奇色彩,但许多人的遭遇却是富有戏剧性的,如朱买臣展示了官场上形形色色的世态人情,生动地再现了西汉盛世各类士人宦海沉浮的情境,他们的成功和失败构成了一幅幅惟妙惟肖的画面二、 家族兴衰史的展示西汉盛世培育了一大批官僚世家,他们不是一代为官,而是几代人相承,长盛不衰。
《史记》除《世家》外,其人物传记基本都是以写单个人为主,很少全面叙述家族的兴衰史对酷吏揭露深刻,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西汉社会刑法的严酷,吏士的残暴《汉书》则记叙了许多世袭官僚家族的历史,如张汤、杜周通过描述这些家族的兴衰史,对西汉社会的变迁作了多方面的展示虽然也批判酷吏,但在揭露其本人的同时,对他们子孙的美德懿行多有称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对酷吏的反感,使他们的形象更接近于生活实际三、 悲剧人物形象的塑造《史记》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有大师悲剧人物的传记《汉书》中悲剧人物的不如《史记》那样众多,但《李广苏建传》中李陵和苏武的传记,和《史记》的许多名篇一样,写得酣畅淋漓,悲剧气氛很重,塑造出苏武这样一个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四、精密的笔法:和《史记》疏荡往复的笔法不同,《汉书》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1、笔法精密,在平铺直叙过程中寓含褒贬、预示吉凶,分寸掌握得非常准确2、不但对于事情的来龙去脉能够清晰地加以叙述,而且对于那些带有起始性质的事件,都要特别加以强调,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它有助于读者准确把握汉代各种制度的演变,强化了叙事的力度3、对某些材料的位置安排有自己的特殊规定,并且在全书一以贯之。
和《史记》一样,《汉书》也写了许多人物的轶闻逸事,有的甚至是生活琐事对于这类事情,司马迁把它放在传记的前面、中间或末尾,没有固定的位置班固则把几属传闻类的生活小故事几乎全部置于篇末,很少有例外者,使作品避免了平铺直叙,增加了波澜起伏第四节 《吴越春秋》和《越绝书》东汉赵晔撰的《吴越春秋》今存书10卷,主要叙述吴越争霸的故事在体例上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史书的特点,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雏形,开志怪小说之先河具有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荒幻离奇的浪漫色彩,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画和外貌描写,以伍子胥的形象最为丰满,对后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刻画有很大影响东汉的另一部历史散文《越绝书》的许多内容和《吴越春秋》相同,二者可以相互印证二者都以吴越争霸为主要线索,皆出自吴越文士之手,具有鲜明的吴越文化的特点,如重剑轻死、信巫淫祀,是吴越文化的重要载体第三章 汉代赋体文学第一节 赋体名称的来源1、赋的特征内容侧重于叙事,多用陈述性、叙事性和描绘手法,形式上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不能入乐歌唱,只适宜于朗读2、诗和赋的关系诗可歌,赋是不歌而颂的3、楚辞与赋的关系取刘勰说,“辞”(或称作“骚”)与“赋”是不同的文体,“赋”是由“辞”演变而成。
4、汉赋的分类分为骚体赋、散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三类,各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