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入学考试题库]考研数学三分类模拟100.docx
11页[研究生入学考试题库]考研数学三分类模拟100一、选择题问题:1. 设10件产品中有4件不合格品,从中任取两件,已知所取两件产品中有一件是不合格品,则另一件也是不合格品的概率是______ A. B. C. D. 答案:C[解析] 设A={两件产品中有一件是不合格品},A1={两件产品中一件是不合格品,另一件也是不合格品},A2={两件产品中一件是不合格品,另一件是合格品},则 求概率P(A1|A). 所以 故应选(C). 问题:2. 以下4个结论: (1)教室中有r个学生,则他们的生日都不相同的概率是 (2)教室中有4个学生,则至少两个人的生日在同一个月的概率是 (3)将C,C,E,E,I,N,S共7个字母随机地排成一行,恰好排成英文单词SCIENCE的概率是 (4)袋中有编号为1到10的10个球,今从袋中任取3个球,则3个球的最小号码为5的概率为 正确的个数为______ A.1B.2C.3D.4答案:C[解析] 对于4个结论分别分析如下: (1)这是古典概型中典型的随机占位问题.任意一个学生在365天中任何一天出生具有等可能性,此问题等价于“有365个盒子,每个盒子中可以放任意多个球,求将r个球随机放入不同的r个盒子中的概率”.设A1={他们的生日都不相同},则 (2)设A2={至少有两个人的生日在同一个月},则考虑对立事件, (3)设A3={恰好排成SCIENCE},将7个字母排成一列的一种排法看做基本事件,所有的排法:字母C在7个位置中占两个位置,共有种占法,字母E在余下的5个位置中占两个位置,共有种占法,字母I,N,S剩下的3个位置上全排列的方法共3!种,故基本事件总数为而A3中的基本事件只有一个,故 (4)设A4={最小号码为5},则正确. 综上所述.有3个结论正确,选择(C). 问题:3. 设A,B是任意两个事件,且,P(B)>0,则必有______A.P(A)≤P(A|B)B.P(A)<P(A|B)C.P(A)≥P(A|B)D.P(A)>P(A|B)答案:A[解析] 由于,因此AB=A,而0<P(B)≤1,所以 P(A)=P(AB)=P(B)P(A|B)≤P(A|B). 故选(A). 问题:4. 一种零件的加工由两道工序组成.第一道工序的废品率为p1,第二道工序的废品率为p2,则该零件加工的成品率为______A.1-p1-p2B.1-p1p2C.1-p1-p2+p1p2D.(1-p1)+(1-p2)答案:C[解析] 设A={成品零件},Ai={第i道工序为成品},i=1,2. P(A1)=1-p1,P(A2)=1-p2, P(A)=P(A1A2)=P(A1)P(A2)=(1-p1)(1-p2)=1-p1-p2+p1p2. 故选(C). 问题:5. 设事件A,B满足,则下列结论中一定正确的是______ A.互不相容 B.相容 C.P(AB)=P(A)P(B) D.P(A-B)=P(A) 答案:D[解析] 用文氏图,如果A,B满足则相容,所以(A)错误. 如果A,B满足则所以(B)错误. 由于而P(A)P(B)不一定为0,所以(C)错误. 但是,P(A-B)=P(A)-P(AB)=P(A),故选择(D). 问题:6. 以下结论,错误的是______ A.若0<P(B)<1,则A,B相互独立 B.若A,B满足P(B|A)=1,则P(A-B)=0 C.设A,B,C是三个事件,则(A-B)∪B=A∪B D.若当事件A,B同时发生时,事件C必发生,则P(C)<P(A)+P(B)-1 答案:D[解析] 对于(A), 即 P(B)-P2(B)=P(AB)+P(B)-P(A)P(B)-P2(B). 故P(AB)=P(A)P(B),故(A)正确. 对于(B),故(B)正确. 对于(C),(C)正确. 对于(D),(D)错误,故选(D). 问题:7. 设0<P(B)<1,P(A1)P(A2)>0且P(A1∪A2|B)=P(A1|B)+P(A2|B),则下列等式成立的是______ A. B.P(A1B∪A2B)=P(A1B)+P(A2B) C.P(A1∪A2)=P(A1|B)+P(A2|B) D.P(B)=P(A1)P(B|A1)+P(A2)P(B|A2) 答案:B[解析] 由P(A1∪A2|B)=P(A1|B)+P(A2|B)-P(A1A2|B)=P(A1|B)+P(A2|B)可得P(A1A2|B)=0,即P(A1A2B)=0. P(A1B∪A2B)=P(A1B)+P(A2B)-P(A1A2B)=P(A1B)+P(A2B),故选(B). 问题:8. 设P(B)>0,A1,A2互不相容,则下列各式中不一定正确的是______ A.P(A1A2|B)=0 B.P(A1∪A2|B)=P(A1|B)+P(A2|B) C. D. 答案:C[解析] 由得P(A1A2)=0,于是 (A)正确; P(A1∪A2|B)=P(A1|B)+P(A2|B)-P(A1A2|B) =P(A1|B)+P(A2|B),(B)正确; (D)正确. 故选(C). 问题:9. 设X1,X1为独立的连续型随机变量,分布函数分别为F1(x),F2(x),则一定是某一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的为______A.F1(x)+F2(x)B.F1(x)-F2(x)C.F1(x)F2(x)D.F1(x)/F2(x)答案:C[解析] 用排除法. 因为F1(x),F2(x)都是分布函数,所以 故(A)不正确. 故(B)不正确. 对于(D),由于所以,型未定式极限,因此,不能保证故(D)不正确. 问题:10. 设随机变量X的分布函数为F(x),密度函数为f(x)=af1(x)+bf2(x),其中f1(x)是正态分布N(0,σ2)的密度函数,f2(x)是参数为λ的指数分布的密度函数,已知则______ A.a=1,b=0 B. C. D. 答案:D[解析] 由知四个选项均满足这个条件,所以,再通过确定正确选项.由于 问题:11. 设随机变量X的分布函数为F(x),密度函数为其中A为常数,则______ A. B. C. D. 答案:A[解析] 由可得A=6.所以 问题:12. 设随机变量X的密度函数为则概率P{λ<X<λ+a}(a>0)的值______A.与a无关,随λ增大而增大B.与a无关,随λ增大而减小C.与λ无关,随a增大而增大D.与λ无关,随a增大而减小答案:C[解析] 由密度函数的性质,可得A=eλ.于是 与λ无关,随a增大而增大. 问题:13. 设随机变量X与Y均服从正态分布,X~N(μ,42),Y~N(μ,52),记P1=P{X≤μ-4},p2=P{Y≥μ+5},则______A.对任意实数μ,都有P1=P2B.对任意实数μ,都有P1<P2C.只对μ的个别值,才有P1=P2D.对任意实数μ,都有P1>P2答案:A[解析] 用Φ代表标准正态分布N(0,1)的分布函数,有 由于Φ(-1)=1-Φ(1),所以p1=p2. 问题:14. 设X的概率密度为则Y=2X的概率密度为______ A. B. C. D. 答案:C[解析] 所以,故选(C). 问题:15. 已知随机向量(X1,X2)的概率密度为f1(x1,x2),设则随机向量(Y1,Y2)的概率密度为f2(y1,y2)=______ A. B. C. D. 答案:B[解析] 设(X1,X2)的分布函数为F1(x1,x2),(Y1,Y2)的分布函数为F2(y1,y2),则 所以 问题:16. 设随机变量X与Y相互独立,且都在[0,1]上服从均匀分布,则______A.(X,Y)是服从均匀分布的二维随机变量B.Z=X+Y是服从均匀分布的随机变量C.Z=X-Y是服从均匀分布的随机变量D.Z=X2是服从均匀分布的随机变量答案:A[解析] 当X与Y相互独立,且都在[0,1]上服从均匀分布时,(X,Y)的概率密度为 所以,(X,Y)是服从均匀分布的二维随机变量.因此本题选(A). 问题:17. 设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X,Y)的概率密度为f(x,y),则随机变量Z=Y-X的概率密度fZ(z)=______ A. B. C. D. 答案:C[解析] 记Z的分布函数为FZ(z),则 其中Dz={(x,y)|y-x≤z}如下图的阴影部分所示, 将②代入①得 于是 因此本题选(C). 问题:18. 设随机变量X与Y相互独立,且则概率P{|X-Y|<1}______A.随σ1与σ2的减少而减少B.随σ1与σ2的增加而增加C.随σ1的增加而减少,随σ2的减少而增加D.随σ1的增加而增加,随σ2的减少而减少答案:C[解析] 由且独立知从而 由于Φ(x)是x的单调增加函数,因此当σ1增加时,减少; 当σ2减少时增加.因此本题选(C). 问题:19. 设随机变量X与Y相互独立,且X~N(0,1),Y~B(n,p)(0<p<1),则X+Y的分布函数______A.为连续函数B.恰有n+1个间断点C.恰有1个间断点D.有无穷多个间断点答案:A[解析] 记Z=X+Y,则Z的分布函数 是n+1个连续函数之和,所以为连续函数.因此本题选(A). 问题:20. 现有10张奖券,其中8张为2元的,2张为5元的.今从中任取3张,则奖金的数学期望为______A.6B.7.8C.9D.11.2答案:B[解析] 记奖金为X,则X全部可能取的值为6,9,12,并且 所以,因此本题选(B). 问题:21. 设随机变量X取非负整数值,P{X=n}=an(n≥1),且EX=1.则a的值为______ A. B. C. D.1/5 答案:B[解析] 得到a=(1-a)2,a2-3a+1=0,但a<1,于是选(B). 问题:22. 设X1,X2,X3相互独立,且均服从参数为λ的泊松分布,令则Y2的数学期望为______ A. B.λ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