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项训练---材料题(高二单元测试及答案).doc
3页单元测验1. 材料: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大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在内外交团的情况下,公元前383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变法的要点是: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度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反对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 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成效最为显著,变法使秦国日益强大,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 ----(摘编自《中国通史》)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概括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2)分析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2.材料一: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
1.(1 )吴起变法主要是针对时弊,以政治改革为主,商鞅变法是全面的改革,建立了较完备的制度2 )商鞅变法历时19 年,分先后两次逐步推行,注重取信于民和制度保证吴起变法抑制贵族,打击对象明确,但使自己孤立;变法急于求成,时间短暂,许多措施难以实施2.(1)“诱”因: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受诱”因:“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结果: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2)原因: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专心应敌于外3. 材料一 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材料二 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
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4.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请回答:(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3(1)材料一是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材料二是推行均田制两者的土地分配方式都是有组织的把土地按一定的比例和标准分配给农户使用2)除推行均田制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有: ① 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 ② 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度,严惩贪污,根据政绩决定官员任期 ③ 迁都洛阳 ④ 移风易俗:改穿汉服,用汉姓,说汉语,与汉族通婚 ⑤ 实行汉制:政权机构、官吏名称、礼仪典章一律改行汉制……4. ⑴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
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⑵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⑶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