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的意象.doc
2页草1. 表现蓬勃顽强的生命力草的生命力非常顽强,不怕风吹雨打,不畏严寒酷暑,随处皆可生长因此草成了诗人讴歌生命力的最好代表欧阳修《丰乐亭游春三首》:“春云淡淡日辉辉,草惹行襟絮拂衣春草茂盛,蓬勃生长,碰到了游人的衣襟,一个“惹”字表现了春草的欣欣向荣之势2.抒发爱春惜春的情感诗人常用率先萌发的嫩绿春草,抒发爱春惜春的情感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3.乡思离情的触媒自从《楚辞·招隐土》写出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以后,在诗词中,芳草就往往与乡思别情相联系这大概是每年春天,春草都要重绽新绿,就像回归一样,而诗人又往往由“草”的回归联想到“人”的回归诗人因此用连绵不绝、无处不在的草象征同样连绵不绝、无处不在的离愁如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4.衬托荒凉景象,抒发国家盛衰兴亡之感慨杂草丛生,常给人以荒凉之感,于是“草”就成了诗人们用于描绘荒凉景象,抒发国家兴亡、事物兴衰变化感慨的物象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用“草”深写出了因战乱而荒凉的景象,表现了诗人感时忧国的无限沉痛之情5.表现边塞和草原风光古诗词中常出现“白草”这一意象,白草为西北一种草,其性极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折断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白草折” 突出了西北边塞气候的诡异:风狂天寒,表现了戍边将士不畏艰苦生活的豪迈气概草又是草原最普遍的植物,最能代表草原风光如北朝民歌《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6.诗人主观感情的物化草生长在荒山野岭,自生自灭,默默无闻,无人问津失意的诗人看到它们,常联想到自己的遭遇,觉得自己就是幽草,把“草”人格化,用以自况如李商隐《晚晴》:“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独取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久遭雨涝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晖而平添生意诗人自己就有类似的命运,故而很自然的从幽草身上发现自己,于是移情于物,在幽草身上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7.表现环境幽静和对隐居生活的喜爱草木茂盛,多是因其生长处人迹罕至,无人践踏因此诗人常用“草”来表现环境的幽雅和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如贾岛《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原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
写出了环境的幽雅,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份8.隐喻自身地位的渺小卑微草是大自然中体态较小的植物,铲除毁灭它也很容易古诗词中常用来隐喻渺小卑微如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写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这里不是空泛的写景,而是寓情于景,此时杜甫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去世,诗人陷于凄凉无依之境,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9.喻闲愁野草丛生,无心修剪,或是到野外无聊地寻觅芳草,足见诗人内心的闲愁沉重!如司马光:《闲居》“故人通贵绝相过,门外真堪置雀罗我已幽慵僮更懒,雨来春草一番多司马光赋闲在家,郁郁寡欢,花草不修剪,致使一场春雨过后,野草蔓生,把大好春光淹没殆尽诗人对滋生的野草的厌恶,说明了他对这种闲居生活的反感王安石《北山》:“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用“缓寻芳草”来解释“归迟”,写尽闲适心情10.用芳草喻贤才君子和自己追求的理想从屈原作品开始,就形成了“美人香草以喻忠贞”的传统,如屈原《离骚》:“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芳草亦用来比喻自己追求的理想,苏轼《蝶恋花》:“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以芳草喻追求11.表现物是人非的感伤草常用来表现悲伤的情感,这大概是因为秋草、荒草的衰败情状极易触动人的感伤情绪。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英雄已逝,他当年的住处荒凉不堪,“草”意象寄托着他对英雄人物身后萧条冷落,英雄事业后继无人的深深叹惋和感伤草”在怀古诗中,是渲染感伤氛围的最常见的意象草”本无情,但诗人有情,在诗人的笔下,草被赋予如此丰富的感情和意蕴,“草”意象背后有着诗人们浓浓的生命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