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独特贡献.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0504689
  • 上传时间:2018-05-2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7.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提要] 唯物史观的发现,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伟大变革有赖于此,社会主义才能从空想到科学 唯物史观创立后,恩格斯为了进一步阐明其科学原理,回击一些对唯物史观的责难和片面 理解,在其著作和在一系列的唯物主义通信中,对唯物史观的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进一 步阐发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内涵;第一次揭示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唯物史观实质;第 一次将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高度概括为“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重点阐发了历史合 力论的思想唯物史观至此达到了逻辑结构完整严谨、内涵丰富精深的至高境界在人类 社会发展至 21 世纪的今天,重温这一伟大的理论,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在 19 世纪 40—50 年代创立的唯物史观,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伟大变革 从此, “过去在历史观和政治观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种混乱和随意性,被一种极其完整的严 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 唯物史观创立后,马克思、恩格斯即用于指导自己的理论活动并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其基本理论恩格斯则根据时代和实践的要求,不断阐释、充实、完 善、整合唯物史观的基本科学内涵,使唯物史观达到了逻辑结构完整严谨、内涵丰富精深 的至高境界这位高尚而谦虚的“第二把小提琴手” ,对人类社会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 了无法估量的贡献。

      一唯物史观的创立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志意识形态》这一光辉著作为标志,唯物 史观的基本原理第一次得到比较系统的阐述,至 1859 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中,对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实质,作了精辟说明和经典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得以全 面制定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极其科学而形象地阐明了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 提就是物质生活本身的生产,物质生产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 因素;第一次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交往形式,当生产力发展 到一定阶段就同现存的交往形式发生矛盾而这一矛盾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来解决,即通过 改变现存的已成为生产发展桎梏的生产关系,代之于新的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来解 决;这种矛盾是阶级、思想、政治等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1848 年欧洲革命在法德等国爆发,马克思热切地关注着这一伟大的革命,立即运用这一新 的历史观卓越地分析了这场革命的原因、性质和进程,阶级力量的对比,各个阶级的作用 以及导致革命失败的因素马克思指出,导致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是经济的危机 导致了政治动荡而政治和意识形态又以自身特有的形式和作用影响着革命的进程和结果。

      1848 年的欧洲革命极为有力的证明了“一切历史上的斗争,无论是在政治、宗教、哲学的 领域中进行的,还是在其他意识形态领域进行的,实际上只是或多或少明显地表现了各社 会阶级的斗争,而这些阶级的存在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又为它们的经济状况的发展程度、 它们的生产的性质和方式以及由生产所决定的交换的性质和方式所制约 ” 革命的爆发和 失败的原因“不应该从一些领袖的偶然的动机、优点、缺点、错误或变节中寻找,而应该 从每个经历了动荡的国家的总的社会状况和生活条件中寻找” 恩格斯在晚年依然极为称 赞说:“马克思所写的文章,几乎没有一篇不是由这个理论起了作用的特别是《路 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这本书是运用这个理论的十分出色的例子 《资本论》中的许 多提示也是这样 ” “在这部著作中,他用这段历史检验了他的这个规律;即使已经过了 33年,我们还是不能不说,这个检验获得了辉煌的成果 ” 19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马克思、恩格斯在进一步研究、考察、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实现了重大突破,发现了剩余价值理论,实现了政治经济学方面的 伟大革命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 想到科学的历史飞跃。

      在《序言》中马克思完成了我们所熟知的对唯物 史观的经典表述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发展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 济基础的规律,是全部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 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在这以后,马克思得以潜心研究政治经济学,将主要精力投 入他的宏篇巨著《资本论》的著述中在《资本论》中,运用唯物史观, “他不是诉诸人性, 而是像一个生理学家进行解剖一样,从资产阶级社会里最简单、最普通、最常见、最平凡 的商品入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它的必然灭亡当然,马克 思充满了对无产阶级的深厚感情,怀着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仇恨,但是他并不用感情代 替科学他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抨击,都是以经济分析为依据的,而不是从抽象的道德原则 出发 ” “正是由于马克思全面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揭开了历史之谜,因而看到共产主 义必然性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 ” 唯物史观这一伟大理论的创立,经历了由初创到逐步充实、完善并最终走向成熟的过程 这一理论一经创立就与时代的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紧密相联,被用于指导革命 实践充实、完善与成熟的过程,也就是在实践中运用并不断得到检验和发展的过程。

      如 马克思所说,唯物史观是“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 果” 在两位伟人的丰厚著述中,对唯物史观的运用和经典之语,随处可见,伴随着他们 理论活动的始终一种伟大理论之所以经久不衰、历经时代风雨而愈益光芒四射,就在于 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对实践的重大指导作用、对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过程的科学阐述与 总结,在于其在实践中的不断发展、丰富与完善在以后的岁月里,恩格斯义无反顾地承 担了对唯物史观进行专门具体的阐发、整合、概括和总结,以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唯物 史观的理论体系,从理论上发展唯物史观、对实践进行总结的重大任务二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重大发展可以从两个时期进行考察一是在 19 世纪 70—80 年代一系 列理论创作中主要的展开与阐发是在 1878 年发表的《反杜林论》和 1886 年发表的《路 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恩格斯说:“我在这两部书里对历史唯物主义 作了就我所知是目前最为详尽的阐述 ” 另外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 《论住宅 问题》 、 《论权威》等一系列著作也都程度不同地对唯物史观进行了阐述和发展二是恩格 斯 1890—1894 年的唯物主义通信中,对唯物史观进行了重大发展,达到了这一理论体系的 至高点。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总结和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从 19 世纪 40 年代产生起至 70 年代中期 的理论成就的卓越著作它将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被誉 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在这篇巨著中,恩格斯着重阐发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内涵 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社会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 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 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新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 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 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由此,恩格斯进一步阐发了以下重 要原理:1、运用唯物史观,从一般意义上科学概括了阶级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为人类从必然 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指明了科学的道路恩格斯指出:社会分裂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 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是生产力发展不发达的必然结果当社会总劳动所提供的 产品除了满足社会全体成员最起码的生活需要以外只有少量剩余,因而劳动还占去社会大 多数成员的全部或几乎全部时间的时候,这个社会就必然划分为阶级,而阶级的划分必然 要被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所消灭。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社会化大生产的急剧扩张,造成了 以下不可避免的结果:一是它迫使人们日益把巨大的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这 是解决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的唯一途径二是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把大多数居民变为无产者,这就造成一种在死亡的威胁下不得不去完成这个变 革的物质力量在死亡的威胁下,无产阶级将取得政权,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这样, 无产阶级就同资产阶级一道消亡了,这就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历史性飞跃的 过程2、运用唯物史观,具体解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性,并由此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不可克服的内在冲突,必然导致在全社会范围建立新的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 系 “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成的生产力和由它所创立的财富分配制度,已经和这种生 产方式本身发生激烈的矛盾,而且矛盾达到了这种程度,以致于如果要避免整个现代社会 毁灭,就必须使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发生一个会消除一切阶级差别的变革现代社会主义 必获胜利的信心,正是基于这个以或多或少清晰的形象和不可抗拒的必然性印入被剥削的 无产者的头脑中的、可以感触到的物质事实,而不是基于某一个蛰居书斋的学者的关于正 义和非正义的观念。

      ” 只有采用同生产力的现在这个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新的生产方式,新 的生产力本身才能保存和向前发展从上可以看出,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阐发和运用已经达到了鞭辟入理、出神入化的至高境 界,运用历史的逻辑的手法,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过程和总趋势清晰地展示出来,极为客 观而科学地阐发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性和过程性由此大大丰富了唯物史观的科学 内涵《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之一恩格斯为 了同黑格尔历史观、费尔巴哈历史观划清界限,彻底清算历史领域中的唯心主义,着重详 细考察、并第一次揭示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唯物史观的实质一是着重分析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特殊表现形式,初步提出了历史发展合力论的思想 历史发展不同于自然界的发展,它表面上受偶然性支配,因为, “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 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 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 但这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 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我们的任务是要发现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必然性的规律恩格 斯在这里强调了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但是任何历史人物活动的动因和动机的背后的 真正动力,不是像偶然性所表现的是一种激情、思虑和意识,而是决定这些精神现象的任何一个历史时代的经济关系。

      “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 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 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 ”二是从分析说明经济关系是历史过程的基础出发,深刻阐明了一个时代的经济关系,毫无 疑问必然决定政治制度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同时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上层 建筑则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 “在现代历史中至少已经证明,一切政 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而一切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尽管它必然地具有政治的形式(因为 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 ,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因此,至少在这里, 国家,政治制度是从属的东西,而市民社会,经济关系的领域是决定性的因素 ” “在现代 历史中,国家的意志总的说来是由市民社会的不断变化的需要,是由某个阶级的优势地位, 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和交换关系的发展决定的 ” 因此,国家、法律、哲学、宗教等意 识形态,尽管一经建立即远离物质经济基础,即获得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同自己的物质存 在条件的联系,越来越错综复杂,越来越被一些中间环节弄模糊,并对经济基础发生着反 作用但是归根到底是由一个时代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

      恩格斯从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中的地位和作用出发,从社会发展规律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的相互关系出发,深刻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指出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发展一 样,归根到底是受其内在规律支配的过程;从产生于经济基础。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