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第五章.docx
2页第五章 需要、动机与价值观重点:1. 需要: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2. 需要的产生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上或心理上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需要表现出有机体 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它总是指向于能满足该需要的对象或条件,并从中 获得满足3. 需要在主观上常以意向和愿望被体验着 意向:模糊认识到的、未分化的需要 愿望:明确意识到并想实现的需要4. 只有当愿望或需要激起人进行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时,需要才变成动机 动机: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 动力5. 动机的功能:(1) 激发功能(2) 指向功能,动机使机体的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或对象(3) 维持和调节功能,调节活动的强度和维持时间6. 本能(4 种概念 P154)7. 内驱力(驱力):驱使有机体产生行为的内部动力1) 需要是内驱力的基础因需要而产生内驱力2) 内驱力与需要大致呈正相关需要和内驱力却不能等同8. 诱因:凡能引起机体动机行为的外部刺激按性质分为正诱因(趋向满足)、负诱因(回 避满足)9. 本能和内驱力存在于机体内部,它们所释放的能量是无指向性的。
当其与诱因结合时, 就产生了具有明确指向性的动机行为10.需要的分类:(1)生物(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2)原发性需要和继发(习得)性需要(3)外部需要和内部需要(4)物质需要和心理需要11.动机的种类:(1) 起源:生物性(生理性和原发性)动机和社会性(生理性和习得性)动机(2) 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长远的、概括的动机和短暂的、具体的动机(3) 动机系统:主导动机和次要动机(4) 引起动机的原因: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12. (原理)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的关系理论(叶克斯——多德森定律)(1)人在中等动机强度下活动效率高(动机最佳水平问题)(2)在比较容易的课题中,工作效率有随动机提高而上升的趋势(3)在比较困难的课题中,动机最佳水平有下降的趋势13. 社会需要的种类:成功需要、交往需要和权力需要等14. 成就需要:个人对于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力求达成的欲望15. 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1)成就动机包含两种彼此抵消的心理作用:希望成功和恐惧失败2)个人成就动机的强弱与个体对成功的概率的估计有着密切的关系1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美 人本主义心理学)该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七个不同的层次,需要的层次越低、越基础,对人的影响也就越 大。
基本需要得以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才能满足七个层次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人只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由低到高)自我实现 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在此阶段人类寻求潜能的充分发展,已经超越了人类的基本需求前四 个需求统称为基本需要,后三个为成长需要要点:(1) 人是一个一体化的整体,不能像传统的本能研究者那样孤立的、不分主次的研究 人类的需要2) 人类的需要时一种类似本能需要,这是以一种内在的潜能或固有趋势,在某种程 度上是由体质或遗传决定的(3) 人类的需要分为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低级需要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即生理需 要和安全需要4) 低级需要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也称为匮乏性需要5) 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类基本需要中最高层次的需要,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自我实现17.动机理论:(1)精神分析的动机理论(弗洛伊德) 人有两大本能: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由于这两种本能在现实生活中都不能自由发 展,常受到压抑而进入潜意识领域人的每一种动机都是潜意识的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的混 合物2)内驱力降低理论(赫尔) 内驱力分为:原发性内驱力和继发性内驱力要形成学习行为,必须降低需要或 由需要而产生的内驱力;为了使被强化的习惯产生行动,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诱因,而且 必须引起内驱力。
产生某种行为的反应潜能等于内驱力、诱因和习惯强度的乘积由此,赫尔德动 机理论主要有两点:有机体的活动在于消除或降低内驱力;内驱力降低的同时,活动受到强 化,因而是促进提高学习概率的基本条件3) 期望理论(弗洛姆) 个人想要进行某种行为的动力是一切结果的效价及其行为由于达成这些结果而同 时产生的期望强度的积德代数和的单调递增函数效价是指个人对特定结果的情绪指向,即对特定结果的爱好程度,有正负之分 期望是指个人预测特定行为在达到特定记过的可能性时的主观认识,而不是客观 存在的行为的努力强度是由效价和期望相结合所决定的,效价与主观期望概率成反比4)归因理论能力、运气、努力、环境(任务)(5)强化理论18.价值观: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特征:(1)主观性(2)选择性(3)稳定性(4)社会历史性 表现形式:兴趣(初级形式,人用来评价事物好坏的一个内心尺度)、信念、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