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积累与运用四汇编.ppt
18页积累与运用四 温故知新 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4、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对偶句的特点: (1)上下句字数相等 (2)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反,有时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 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3)上下句对应位置的字眼词性相 对、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 用字 对偶的种类: 第一,正对:从事物的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 一事理,在内容上相互补充上句和下句在意思上 相似、相近、或相补或相衬的对偶叫做正对例如 :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流言,尤使我耳不 忍闻 第二,反对:上下文的意义相反或者相对例如: 满招损,谦受益 革命家赤胆忠心,虽死犹生;野心家祸国殃民,生 不如死 第三,串对:上下文意思上相关联(承接、连贯、 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这叫做串对例如: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对偶的形式 l第一,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 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对,不 能重复用字例如: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l第二,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的五条要 求只要有一部分达到,不那么严格例如 : 我常想:杨柳婀娜多姿,可谓妩媚极了,桃 李绚烂多彩,可谓鲜艳极了…… 对偶的作用 l第一,能够高度概括所要表达的 内容,使之凝炼集中 l第二,能够增强节奏感,使语言 整齐、语句匀称,琅琅上口,便于 记忆和背诵 对偶的运用 l对偶是富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修辞格式,使用非常普遍,从 古到今,在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中,都有大量的对偶修辞手法 的运用 l第一,应用于诗歌中: 1.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2.一个星,两个星,无数明丽的火星,一锤影,两锤影,无数快重 的铁影来呀,大家齐努力,咱们要使这铁火碰动…… l第二,应用于散文或其它文章中,大多是词或词组(短语)的对 偶,也有句子的对偶,但较少见例如: 1.我们伫立橘子洲头,漫步湘江两岸;回清水塘,登岳麓山;徘徊 板仓小径,依恋韶山故园 l第三,用于谚语、楹联及章回小说的章回标题等例如: 1.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谚语) 2.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楹联 ) 3.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三国演义》四十三回标题) l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苏轼 l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 l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 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 l报效祖国的决心终身不变直至 生命结束 l就是虽然地位卑微,但仍不忘 关心国家 l我是中国人无论到哪里祖国总 是我家,我总是中国人民的儿 子我深情的爱着祖国 爱国名言: 是指名人能表示出爱国情怀 的话,名言可以理解成名人说的 有价值的话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是 事事关心 ——顾宪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 仲淹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 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1、什么是联想? 联想就是由当前的事物想到 另一事物的由此及彼的思维方式 特点:1、由此及彼 2、所想的事物都是客 观上已经存在的 想象: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创 造出没有经历过的,甚至是现 实中根本不存在的事物形象 例如:月亮上有什么?天上有什么 ? 特点:思维超前、思维开放、思维焕 发,有浓重的主观色彩和创造因素 联想和想象的关系 联想是想像的基础,想像通常 要通过联想、推理、分析、综合等 多种思维相识来进行。
联想和想像 用于写作,则文思泉涌,浮想联翩 ,内容丰富而奇特,挥洒自如,佳 作迭出例如屈原和李白的作品, 例如郭沫若的作品 联联想和想象的合理性 ①要符合事物特征 ②要符合生活逻辑逻辑 ③要写有意义义的内容 ④所写的内容力求新颖颖独特 它像一面圆圆的镜子镜子 不仅能照出人外表的美丑,还 能照出人的灵魂李世民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镜子 圆,使我想起了长河落日圆, 满是光彩的云朵流过太阳,慢慢地 ,向上飘去大圆球似的夕阳,涨 红着脸,俯视着万物,迟迟不愿离 去,把自己最后一抹光辉洒向人间 ,带着羞涩的笑隐在五彩云朵中 一轮更圆,更红的太阳,将在明朝 升起 夕阳 由小草你想到了什么 ?(字数在50字左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