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语堂论文民族形象论文.doc
10页林语堂论文民族形象论文:林语堂的民族形象建构与全球化时代的国人文化认同摘要: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同危机,反思中国民族形象的建构,我们倍感林语堂的睿智,他立足于中西文化之上,反身建构起连续的的民族形象,从先秦的哲人写到宋明的文化艺术、生活艺术再写到民国,从而形成完整的中国文化讲述并完成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所以介绍推广林语堂的作品,正确评价林语堂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关键词:林语堂;民族形象;文化认同一、全球化时代的国人认同危机全球化不仅意味着“跨国资本建立的所谓世界‘新秩序’和‘世界系统’ ,同时也指通讯技术革命以及‘信息高速公路’所带来的文化全球化传播的情形 ”[1]而文化全球化传播这种情形让许多人怀疑不久的将来以西方特别是美国为主的文化是否将完全取代地方民族文化,从而全球文化同质化在这种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文化认同也自然会受到冲击正是基于文化认同对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所以近年来不少人对中华文化认同危机表示关切和忧虑。
因此,我们需要反思近百年国人是如何建构民族形象的传 统文化自鲁迅喊出“吃人”的文化之后便如过街老鼠一路遭追击到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自然其中有些异数,但在宏大的革命、国家叙事之前,这种声音极其微弱甚至被有意遮蔽文革时期的批孔等对传统的批判则是深入到了民间而文革之后到 90 年代中期书写最主要的面向仍然是批判,寻根文学寻到的基本上民族文化的烂根,第五代导演演绎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下的昏黄腐朽充满鸦片味与变态的中国大家庭至今还盛演不衰如果说解放前对文化的批判因为媒介的关系只局限在少数精英与知识分子身上,传统文化仍在民间享有盛誉,那么,文革之后,随着教育与影视的普及,便使得一般民众都被阅读或被观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吃人”本质人的思想是被建构的,当我们一直阅读与观看这些东西时,我们的脑海中便建构起了民族的骇异形象,而认同危机随之产生二、林语堂的民族形象建构如今反观林语堂,我们不禁为其能在那么激进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并坚持不偏不倚的民族形象建构感到自豪。
林语堂既不同于鲁迅等一味偏颇地挖掘传统文化与国民劣根性的作家(我们自然可以理解鲁迅的“怒其不争” ) ,也不同于沈从文、废名等歌颂原始山乡、想回到田园乌托邦 的作家(沈从文一向厌恶城市,但如此美好的“湘西”难道真的存在) 他不仅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利于现代不利于进步的因素,从而呼吁要科学,要宪政,但他也看到“中国自有顶天立地的文化在”——他始终认为,那些是“人类最高的价值观” 因此,他称自己写的文章是“宇宙文章” ,其中因为民族文化的自信力建构出的民族形象对现在已失去文化自信心并产生认同危机的国人来讲,当不啻是一剂良药一)建构的立足点现在还有许多论者指责林语堂,谓其用西方人的观点来看中国文化,并举《京华烟云》大写特写姚木兰羡慕桂姐的小脚与木兰嫁妆为例[2]这一点令人殊难同意我们对林语堂的理解似乎还不及外国人——赛珍珠赛珍珠在《中国人》的序中认为在“自卑感弥漫全国的时候” ,林语堂却“机智到足以理解自己的、也足以理解别人的文明他们能够明智地选择自己民族所特有的东西” ,她说林语堂“即不能脱离自己的人民到格格不入的地步,又不能不保持一定的距离以求正确地理解这个国家的含义,过去的以及现在的含义” ,其写作中国的书是“坦诚相见,而又不自惭形秽”[3]。
而林语堂也在《中国人》自序里谈到“我可以坦诚相见,因为我与这些爱国者不同,我并不为我的国 家感到惭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烦都公之于世,因为我没有失去希望中国比她那些小小的爱国者要伟大得多,所以不需要他们来涂脂抹粉 ”[3]现在还在指责林语堂的东方主义是否暗寓着我们依然存在的民族自卑感与文化认同危机呢?抑或是自己才是真正的东方主义者——搬演萨义德的《东方学》阅读林语堂?林语堂对中国文化的“立”是立在对中西文化的严格分析比较之后,他既写《中国人的智慧》也写《美国人的智慧》 他正是有感于国人与西方人对中西文化的曲解才毅然承担起文化大使的责任二)完整的文化讲述——连续的民族形象林语堂建构民族形象的一个特点恐怕为大家所忽略,就是其从先秦的哲人写到宋明的文化艺术、生活艺术再写到民国,从而形成完整的文化讲述并完成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1.先秦的智者林语堂在 1936 所做的《生活的艺术》里就专辟一章写中国古代哲人智者的风华,而之后又陆续译写了两本书《孔子的智慧》与《老子的智慧》来阐释中国古代的哲学,其他作品中也或多或少夹有对这些中国古者的形象塑造。
相比较鲁讯的《故事新编》 ,我们会发现两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取向鲁迅用《出关》 《起死》来写老子与庄 子,但文本氛围何其的黯淡,而老子与庄子又显得有些愚蠢与可笑但林语堂的老子与庄子却是潇洒的,他们虽蓬头跣足,却披发行吟、快乐无比,充分享受着生命林语堂特别强调老子的亲近自然、崇尚直觉以及庄子超越时空的鼓盆而歌及梦蝶,并说“道教是中国人力图发现自然奥秘的一种尝试” ,还将中国的诗歌书法绘画等艺术大部分归功于道家我们理解的孔孟怎么也去不了道学味,而林语堂却告诉我们孔子自然是学识渊博的学者,但他却不是个老道学,他快乐、热情、幽默、近人情甚至于会骂人林语堂特别强调孔子自嘲是“丧家犬”并说愿意去给颜回当管家的自信与幽默 《论孔子的幽默》 、 《孔子的智慧·导言》还原了一个真性情的孔子并给了我们一个读《论语》的新方法而在《情智勇:孟子》与《论孟子的文体》中,林语堂称孟子是“性灵派中人” ,总能发前人所未发但林语堂重新勾勒先秦这些智者还能将其放在中西文化的天平上对比,他说“若说老子像惠特曼,有最宽大慷慨的胸怀,那么,庄子就像梭罗,有个人主义粗鲁、无情、急躁的一面。
再以启蒙时期的人物作比,老子像那顺应自然的卢梭,庄子却似精明狡猾的伏尔泰” 而孔孟则与古希腊哲人或苏格拉底之流相提并论这种比照的民族形象塑 造,让我们在世界中知道自己的位置,从而不至于妄自菲薄2.精致的艺术古代的智慧蕴寓了中华精致而独特的艺术——文化的艺术与生活的艺术林语堂认为, “从凌霄宝殿到学者的信笺,还有各式各样的工艺品,中国的艺术展现出一种精美和谐的情调,中国艺术作品鹤立于人类最佳精神产品之林 ”因此,在《中国人》与《辉煌的北京》中(其晚年所写的《辉煌的北京》与其说写的是北京,毋宁说是中国,其中介绍与品评的艺术绝不限于北京 ) ,林语堂介绍中国的诗歌、戏曲、书法、建筑、绘画、瓷器等,虽不成系统,却有许多真知灼见他能够将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相比,突出中国艺术的独特性比如讲到诗歌时,林语堂写道“诗歌需要清新、活跃、利落,汉语恰好清新、活跃、利落诗歌需要运用暗示,而汉语里充满意在言外的缩略语诗歌需要用具体形象来表达意思,而汉语中表达形象的词则多得数不胜数。
最后,汉语具有分明的四声,且缺乏末尾辅音,读起来声调铿锵,洪亮可唱,殊非那些缺乏四声的语言可比拟” , “哥特式大教堂暗示着精神与崇高,而中国的庙宇宫殿则暗示着精神的安详与宁静” , “无论在哪个国度,艺术问题总是韵律问 题,这一点毫无疑问但直到晚近,韵律才在西方艺术中直到决定性的作用而在中国,韵律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点也是毫无疑问的……”而生活的艺术则在于古代文人的飘逸生活,特别是宋明文人,因此,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里写的主要是“浪漫潇洒,富于口才的屠赤水;嬉笑诙谐,独具心得的袁中郎;多口好奇,独特伟大的李卓吾;感觉敏锐,通晓世故的张潮;耽于逸乐的李笠翁;乐观风趣的老快乐主义者袁子才;谈笑风生,热情充溢的金圣叹” 他谈树木、谈石头、谈酒令、谈饮食、谈瓶花这些日常的事物而这也是林语堂颇受指责的一点,论者认为其选择的均是宋代的笔记尺牍与晚明的小品文,不能显示中国文化与生活的特点但我以为,我们的民族意识自汉初具,到宋明则是发展到了巅峰,林语堂用宋明的这些奇人奇文来建构民族形象,自然不是很完整,但至少也是其中的荦荦大者。
一个民族的文化有许多的面向,总有高低雅俗之分,林语堂正是把中华文化之中高与雅的部分都挖掘出来了,这应该才是民族文化的精华3.现代的演绎传统到现代如何转化呢?林语堂把握住了中国哲学与 文化的精华,从而创造出了迄今我以为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一部小说——《京华烟云》 现代作家喜爱《红楼梦》的颇多,其中恐怕又以张爱玲与林语堂为甚张爱玲的成名作《沉香屑?第一炉香》从人物情态、对话上模拟《红楼梦》 而林语堂则主要从小说架构与文化蕴涵上模拟《红楼梦》 《京华烟云》写三个大家族,写繁多的人物,写儒道文化与精致的器物,这种磅礴的风云气魄与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中还找不出第二个作品最成功的是创造了四个人物:姚思安、姚木兰、姚莫愁与孔立夫论者一般都把视线集中在姚木兰身上,我认为如此恐怕是太偏颇了,就好像读《红楼梦》问你到底喜欢林黛玉还是薛宝钗一样我以为林语堂创造这四个人物要告诉我们中华的传统文化能够成功地转化到现代他们身上都是儒道兼具姚思安是个商人,但并不铜臭,反而是个智者,仙风道骨;孔立夫是个知识分子,但并不迂腐;木兰受道家影响至深,常有奇思妙想,但又能相夫教子;而莫愁深受儒学影响,稳重务实,能时时将如一匹脱缰野马的丈夫猛勒住。
儒与道在他们身上不像在《红楼梦》中一般的矛盾,曹雪芹要我们抛弃经济文章,看空一切,林语堂则说不必如此,我们只要将儒道两者地结合起 来,必能艺术地立身于天地间,更重要的是立身于现代,无论你是一个商人,一个知识分子,还是一个家庭主妇三、如何用林语堂的作品影响国人的认同在中西文化交流上,林语堂让西方人看到了真正的中国人形象他高超的艺术造诣、非凡的文化修养,以及他的博采众长、敢于创新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民族感情,看到了中国的威武强大和抗战决心台湾作家林海音说过,在 20 世纪的中国作家当中,最有影响的为林语堂一人也意思是在同时期的作家当中,鲁迅也好,郭沫若、茅盾也好,虽然他们在国内的影响很大,但是在国际上让整个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却是林语堂林语堂对民族形象的建构不遗余力,但在国内的影响却不大现代文学史只提他的《论语》 、 《人间世》 、 《语丝》而不提他的《中国人》 、 《生活的艺术》 、 《京华烟云》 ,大中小学教材有的不选他的作品,选的一般也只选《秋天的况味》等。
正因此,许多人不知道林语堂,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