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被低估的鲁肃与被神化的诸葛亮.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庄**
  • 文档编号:196478366
  • 上传时间:2021-09-1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5.50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被低估的鲁肃与被神化的诸葛亮凡是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对《隆中对》一定不会陌生作为三国中最为智慧的代表--诸葛亮,未出茅庐便为刘备提出了扭转颓势、兴复汉室的战略规划,其高瞻远瞩的眼光与不容置疑的气势,为《隆中对》也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其实,在早于《隆中对》提出的8年之前,即公元200年,已经有人提出过与隆中对性质相同的指导性思想,这便是东吴大臣鲁肃献给孙权的《榻上策》 《榻上策》优点--战略指导胆识非凡 《榻上策》是鲁肃投奔孙权后不久为孙权献上的指导性战略,因为当时两人坐于卧榻上相谈而得名主要内容如下:"......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竞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quot; 应该说,建安六年,汉室王朝仍占据中原,鲁肃能说出这样一番话是需要相当大的胆识的因为在当时,汉朝皇室相较曹丕废汉自立时,还残存最后的影响力曹操当时在政治上的资本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当然不会很快就贸然废汉自立,虽然他一直有这样的野心刘备纵横天下,靠的就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的"皇叔"血统和"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旗号,所以更是要打着拥护汉室的旗号。

      但是,汉王朝在当时早已控制不住各路诸侯,各路诸侯豪强也早就有代汉自立的想法,其中以袁术最为典型当是时,鲁肃却敢于捅破这层窗户纸,公然说出"汉室不可复兴",可称得上胆识非凡除此之外,鲁肃在"榻上策"中为孙权提供的进取之方:首先"剿除黄祖",再"进伐刘表,据守长江",最后"建号帝业",均为孙权采纳并实施这也间接地使得孙吴势力成为三国中存在最久的势力这充分说明了鲁肃的"榻上策"之切中时势,以及非凡的战略眼光与远见卓识 不过,因为鲁肃在吴国的地位远不如诸葛亮,加之《三国演义》把鲁肃中的形象塑造得有些窝囊,所以,《榻上策》远不如隆中对出名其实,在战略眼光上,鲁肃的《榻上策》完全可以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相媲美,甚至在某些方面还略胜于后者 《隆中对》优点--战略规划方案详实 与《榻上策》相比,《隆中对》的知名度要高得多一方面,这当然归功于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名声,另一方面,《隆中对》也的确有过人之处首先是眼光高远《隆中对》首先分析了当今天下局势--"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quot;根据这种局势,诸葛亮提出了具体的进取之法:"......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概括而论就是十六个字"东和孙权,西据荆益南平夷越,北抗曹操quot;其中,关于"北抗曹操",诸葛亮提出更具体的策略--"待天下有变,则名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在站稳脚跟后力求突破割据之境地,实属高明 其次是步骤具体比较而言,《隆中对》在如何实现一统天下之路上,比《榻上策》更具体因为《榻上策》只提到"建号帝王",至于如何"建号帝王",建号之后如何"以图天下"等,则没有展开具体论述而《隆中对》不仅提出了"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的最终目标,而且还规划了每一步如何实施的大致方案--"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成鼎足之势",再图中原。

      因此,《隆中对》具备了一份优秀的战略规划所必需具有的实施步骤要素也难怪诸葛亮能一下子吸引住刘备,使之按他的方案图谋大计 除此之外,《隆中对》与《榻上策》还有一个很大不同是,《榻上策》的重点在于"竞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突出一个"守"而《隆中对》的重点在于"成大业,兴汉室",突出的是"进取"纵观中后期的三国史,与蜀汉"取汉中""伐襄阳""六出祁山"等锐意进取的战役不同,东吴的多次大型战役,如赤壁之战,吴蜀夷陵之战,魏吴石亭之战等战役,都是为了退敌防守,而非进取扩张 《隆中对》缺陷--目标过明,纲领矛盾 但是,正所谓人无完人,在《隆中对》远见卓识的背后,也存在着相当的局限 首先,是战略目的问题诸葛亮的《隆中对》为刘备定下的基调是"兴复汉室",后来蜀汉的一切战略部署几乎都围绕"这一点"来做文章从有利的方面来说,这固然能为刘备赢得一定的人气和民心,但这样做至少有两大弊端,一是将把战略意图过于明显地暴露在对手面前,使得曹操等一直把蜀汉列为主要竞争对手,为蜀汉政权徒增了很大的战略压力;二是过于教条地将套一根绳索在脖子上,迫使蜀汉在不具备北伐条件的情况下六出祁山,"欲以只手将天补",过多消耗了元气,最终,诸葛亮没能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宏愿,不仅"星落秋风五丈原",还为后来的继承人留下了巨大的政治包袱,并加速了蜀汉的消亡。

      而相比较而言,《榻上策》韬光养晦的做法,则要明智得多,也实际得多 其次,是行动纲领的问题《隆中对》战略意图得以成功最重要的两步棋一是"跨有荆益",二是"结好孙权",这也是蜀汉政权长期稳定的两个主要支点可惜这两个支点本身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因为根据鲁肃的"榻上策",孙吴要实现天下二分,最基本的要素也是要"跨有荆益"所以,要"取荆州为家",就不可能"外结好孙权"这种做法当然是出于刘备势力最弱小的无奈之举,也不能不说是《隆中对》本身存在的致命缺陷果然,在荆州被夺后,蜀汉实力大损,军事上,已经失去了"任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的必要条件;政治上,蜀汉与吴国也再也无法恢复赤壁之战中所营造的唇齿相依的关系虽然,后来诸葛亮非常努力地"结好孙权",但是已经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蜀吴貌合神离的局面,最后被魏各个击破也是必然的命运,正所谓"一招有错,满盘皆输" 当然,导致一个政权兴亡的因素有很多,战略规划的优劣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不过,《隆中对》和《榻上策》的例子还是告诉我们:历史上,许多人事或文本的光环是后人添加上去的,在阅读时我们要注意辨析才好。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