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5年高考真题——历史(广东) Word版含解析.docx

14页
  • 卖家[上传人]:刚**
  • 文档编号:613953231
  • 上传时间:2025-08-2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62.01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25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广东卷)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 在山东济南焦家遗址中,考古人员发掘出多座属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其中部分墓葬的墓圹规模较大,使用木质棺椁,有一棺一椁,也有一棺重椁:墓主人都是男性,随葬品有玉钺、石钺,以及精美的陶器和镯,环等其他玉器这反映了( )A. 石器时代的结束 B. 生产关系的变化 C. 部落联盟的瓦解 D. 礼乐制度的完善【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部分墓葬的墓圹规模较大,使用木质棺椁,有一棺一椁,也有一棺重椁:墓主人都是男性,随葬品有玉钺、石钺,以及精美的陶器和镯,环等其他玉器”可知,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的差异反映了社会分化和私有财产的出现,说明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B项正确;大汶口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不能说明石器时代结束,排除A项;材料强调生产关系的变化,未涉及部落联盟的信息,排除C项;礼乐制度是西周时期完善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 秦统一后,六国文字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从各类出土的文字资料可见,在秦朝覆灭前后,六国故地的人纷纷在各种场合恢复使用本国文字这反映了( )A. 各地文化交流日益加强 B. 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激化C. 秦朝统治基础薄弱 D. 新兴士人阶层崛起【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秦统一后推行“书同文”政策,以小篆统一文字秦朝覆灭前后,六国文字的复现,反映了六国故地对秦文化政策的抵触统治基础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控制,还需文化认同的支撑秦未能消弭六国的文化传统,导致地方势力在秦末迅速脱离,印证了统治基础的薄弱C项正确;秦推行“书同文”本意在促进交流,但题干现象表明其效果有限,地方仍固守原有文化符号,这不利于各地文化交流的加强,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六国故地的人”恢复文字,属于地方社会与中央政权的文化矛盾,而非统治阶层内部的斗争,排除B项;士人阶层的崛起与战国时期“士”的活跃相关,但题干未提及士人在恢复文字中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3. 下表为与隋炀帝相关的四则材料及其解读其中解读合理的是( )选项材料解读A〔唐〕李渊:(炀帝)巡幸无度,穷兵极武,喜怒不恒,亲离众叛。

      御河导洛,肆舳舻而达江否定运河沟通南北的作用B〔唐〕罗隐:当时天子是闲游,今日行人特地愁柳色纵饶妆故国,水声何忍到扬州感叹扬州因运河荒废而繁华不再C〔宋〕张泊:炀帝开畎以奉巡游,虽数堙废,而通流不绝,终为国家之用者,其天意乎说明隋朝灭亡的历史必然性D〔宋〕范仲淹:昔炀帝盘游淮甸,违远关中,唐祖据之,隋室遂倾强调隋唐政权更迭的地理因素A. A B. B C. C D. D【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据材料“〔宋〕范仲淹:昔炀帝盘游淮甸,违远关中,唐祖据之,隋室遂倾”和所学知识可知,范仲淹指出隋炀帝因长期巡游江淮地区而忽视关中战略要地,导致李渊趁机占据关中并最终颠覆隋朝,这强调了政权更迭中地理因素的重要性,D项正确;据材料可知,A项中李渊的批评主要针对隋炀帝的个人行为(巡幸无度、穷兵黩武等),并未直接否定运河作用,排除A项;据材料“〔唐〕罗隐:当时天子是闲游,今日行人特地愁”可知,诗句表达的是对隋炀帝巡游的讽刺及物是人非的感慨,而非直接关联运河荒废与扬州衰败,排除B项;据材料“〔宋〕张泊:炀帝开畎以奉巡游……终为国家之用者”可知,张泊认为运河虽为巡游而建,但客观上长期发挥经济作用,未提及隋亡必然性,排除C项。

      故选D项4. 宋朝天圣年间(1023—1032),雄州地方官难以处置民妇张氏的田产继承问题,“当奏听裁”,原因是张氏只有出嫁女儿和共同居住的外甥,且田产价值很高,部分当没官皇帝认为这些田产都是百姓“朝夕自营者,毋利其没入”,故“悉令均给之”这一裁决体现了( )A. 宗法观念的深远影响 B. 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C. 程朱理学的伦理规范 D. 财政改革的显著成效【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宋朝天圣年间,雄州民妇张氏的田产继承纠纷中,皇帝裁决“悉令均给之”,这一事件本质上体现了宋代治国理念对民间实际利益的考量儒家“为政以德”强调统治者应以仁德体恤民生,避免与民争利皇帝拒绝将田产“没官”,转而“均给之”,体现了对百姓私产的尊重,符合“德治”中“藏富于民”的理念,B项正确;宗法制度以父系血缘为核心,强调嫡长子继承,而外甥(母系亲属)和出嫁女(已属外姓)在传统宗法中继承权较弱皇帝的裁决打破了宗法对继承权的限制,更注重实际居住关系和产业归属,排除A项;程朱理学形成于南宋,北宋天圣年间尚未成为主流思想,且题干未体现“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财政改革的相关信息,皇帝的裁决核心是保护私产,而非强调财政改革成效,排除D项。

      故选B项5. 山西《平阳府曲沃县均田记》碑刻记录了某一时期土地清丈的实施过程:知县公布清丈条例;个人申报,乡里复核,形成鱼鳞图册;确定税粮额度;攒造黄册当时土地清丈( )A. 造成了户籍管理的混乱 B. 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程度C. 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D. 加强了对地方官的考核【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知县公布清丈条例;个人申报,乡里复核,形成鱼鳞图册;确定税粮额度;攒造黄册”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土地清丈的目的是核实土地占有情况,确保赋税征收,从而增加国家财政收入,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清丈旨在整顿赋役而非户籍管理,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清丈过程规范严格,未体现土地兼并加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土地清丈的内容,未涉及对地方官的考核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6. “自唐专以文字取科名,有所为词章之学者,其汩没人才益甚直至本朝,更求工于小楷试帖,束缚为已极矣官到卿贰,不免于文字之考,何由得经济之才不思变计,中国断无振兴之机与上述观点一致的是( )A. “若不因时变通,何以见实学而拔真才” B.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C. “变法自强,宜仿泰西设议院” D. “习兵战不如习商战”【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

      据材料“自唐专以文字取科名……不思变计,中国断无振兴之机”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批判科举考试脱离实际、束缚人才,主张改革选拔制度以培养实用人才,与A项“若不因时变通,何以见实学而拔真才”强调变通科举、选拔真才的观点一致,A项正确;据材料可知,B项“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侧重学习西方技术,与材料批判科举制度的主题无关,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C项“变法自强,宜仿泰西设议院”主张政治体制改革,材料未涉及议会制度,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D项“习兵战不如习商战”强调发展工商业,与材料批判科举制度的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7. 如图为1934年1月《红星画报》上的一幅漫画,其所示变化( )A. 为红军的战略转移进行了准备 B. 反映了“左”倾错误得到纠正C. 加速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 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934年(中国)据材料“1934年《红星画报》漫画”和所学知识可知,该漫画反映的是中央苏区时期红军的发展壮大,与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实践密切相关,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红军战略转移(长征)始于1934年10月,与漫画时间不符,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4年1月正值王明“左”倾错误在党内占主导地位,且漫画内容未体现纠错,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于1936年西安事变后,时间不符,排除C项。

      故选D项8. 某知名老字号绸布店长期经营稳定,年年盈余1948年,该店陷入“虚盈实亏”的境地,动辄亿万的账面看似有盈余,但货物存量越来越少,实己“暗亏”,以致渐临破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官僚资本的垄断 B. 通货膨胀的恶化 C. 国际援助的中止 D. 外国资本的压迫【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8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48年国民党统治区的通货膨胀已达失控状态,是导致工商企业“虚盈实亏”的直接原因货币贬值使账面利润成为数字游戏,实际资产(货物)因购买力暴跌而流失,与题干现象相符,B项正确;官僚资本主要通过垄断金融、能源、交通等领域攫取利益,对绸布店这类传统商业的直接控制相对有限,且题干未体现官僚资本对该店的挤压,排除A项;1948年美国对国民党的援助并未完全中止,且国际援助主要针对政府财政和军事,与民间商业的“虚盈实亏”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1948年的核心问题是国内货币体系崩溃外国资本压迫更多体现在长期经济竞争中,而非导致“虚盈实亏”的直接因素,排除D项故选B项9. 1952年下半年起,国家大范围地统一调配干部。

      1952—1953年,中共中央中南局从农村和机关抽调3000多名县级以上干部、3000多名技术骨干和700多名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知识分子干部,分配到工业和其他建设部门这一措施( )A. 适应了国家发展战略重大转变 B. 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C. 促进了十部管理制度的法制化 D. 巩固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952—1953年(中国)据材料“1952年下半年起,国家大范围地统一调配干部……分配到工业和其他建设部门”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正值新中国“一五”计划前夕,大规模调配干部和技术人才到工业部门,是为了适应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战略转变,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党的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的标志是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这一措施属于干部调配而非管理制度法制化,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新民主主义经济逐步被社会主义改造取代,材料措施恰恰是削弱而非巩固其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10.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电影从重视启蒙和教育、个性和自我,走向重视娱乐和盈利。

      1988年,全国上映的娱乐片达80余部,占故事片总量的60%以上这反映了( )A. 西方电影的大量引进对国产片造成冲击B. 其他娱乐方式的缺失助推电影消费热潮C. 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电影市场注入活力D. 电影创作和发行体制实现充分市场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电影的娱乐化转向,本质上是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市场需求变化的结果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居民娱乐消费需求增长直接推动电影商业化转型娱乐片的盛行是经济发展带动文化消费市场化的体现,C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国产片“主动走向娱乐和盈利”,而非被动应对外来冲击,排除A项;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录像厅、歌舞厅、电视综艺等新兴娱乐方式已逐步出现,“缺失”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20世。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