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岭造山带研究综述.doc
7页大地构造学读书报告教师:王刚姓名:魏继弘 班级:勘察一班 学号:200903040105任课秦岭造山带研究综述 东秦岭■大别山碰撞造山带地处华北和扬子板块区的结合部 位,西起成徽盆地,东止刻庐断裂带,绵延数千公里,是我国最著名的碰撞型大 陆造山带之一它是华北板块南部活动大陆边缘和扬子板块北部被动大陆边缘碰 撞和拼贴的结果它经历了漫长的板块构造演化历史和复杂的地球动力学过程, 具有不同的地壳物质组成,并赋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因此,它在中国地质发展史 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历 来为地质学界所瞩目东秦岭造山带的形成机制,可 以概括为两开两碰叠覆也就是说,古中国板块或古中国地台经两次开裂成洋,两 次碰撞成造山,两次叠覆造山而形成东秦岭造山带早古牛代,东秦岭北带开裂形 成二郎坪洋(具有洋壳的裂陷槽)稍后,沿中带南侧的基地缝合带也开裂而形 成丹凤洋早古生代中期,二郎坪洋开始向南俯冲,使华北板块南缘与岛弧带碰撞, 形成东秦岭北带同时也使丹凤洋更加扩张,志留纪末或早泥盆世,丹凤洋向 北俯冲,扬子板块北缘与岛弧带碰撞,形成残留海盆此时东秦岭,洋盆不复存在 可能在 石炭纪,发牛小规模陆陆俯冲(第一次叠覆造山),使刘岭群复理石发牛 褶皱,形成华力西褶皱带。
印支期,发生大规模陆陆俯冲,是三叠纪及更老的地层 产生褶皱,海水退出东秦岭,形成东秦岭南带(第二次叠覆造山),并与已成陆 地的北带及中带拼贴在一起,到此才形成统一的东秦岭造山带后造山阶段的燕 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继续陆陆俯冲,形成大规模推覆和走滑构造及花岗岩类关于东秦岭的俯冲方向,是个有争论的问题,到现在为止,主张向南或向北的都有 早在1945年,黄汲清先生(TK Huang, 1945 )就将秦岭 造山带定为华力西地槽 褶皱带后来研究进一步将秦岭造山带划 分秦岭,中秦岭和南秦岭三部分(黄汲 清等,1977;任纪瞬 等,1980,1991 )以天水一丹凤一信阳一线的秦岭主缝合带 为界,其北为加里东地槽褶皱带,其南依次为中秦岭礼县一柞水华力西褶皱 带、南秦岭印支褶皱带和松潘一甘孜印支褶皱带姜春发等(1963,1979)调 查确定三叠系留风关浊积岩系和秦岭卬支运动后,南秦岭一直被认为是卬支冒地 槽褶皱带20世纪70〜80年代鉴别确定“商丹缝合带气李春昱 等,1978,1982;后Manure et al., 1985 ;许志琴等,1988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秦 岭造山带被重新划分为北秦岭和南秦岭两个带(许志琴等,1988;张国伟等,1988,1991 ;王清晨等,1989 ; Zhang et al., 1989)。
李春昱等( 1978 J 982) 认为东昆仑阿尼玛卿晚三叠世板块缝合带延到略阳一勉县一带(即勉略带), 是秦岭造山带内的第二条板块缝合带张国伟等( 1995,2001 )对勉略构造带进一 步研究后,提岀了关于秦岭造山带“三块夹两缝'啲构造划分,即华北地块、隸 微板块与扬子地块Z间分别夹着早古生代商丹缝合带和早中生代勉略缝合带冯 益民等(2002)将商丹带以北划为大洋盆地相和弧后盆地相尽管不同学者对秦 岭造山带构造相带或构造单元的划分存在差异,但都展示了这样的地质事实,即秦岭造山带经历相当于Wilson旋回的板块构造 过程然而,有两个关键问题尚不十分清晰:一是被动陆缘拉张及由之而成的 大洋盆地的确切地质时代,特别是勉 略古洋盆的时代争议还很大(冯庆来等, 1996;冯益民 等,2004 ;李春昱等,1978,1982;李曙光等,1996;孙卫东 等,1995 ;王宗起等,1999;夏林圻等,1996;闫全人 等,2007a ;殷鸿福 等,1996;张国伟等,1995,2001 ;张宗清等,1996,2002 ; Yan et al. ,2004);二 是由大洋扩张向板块俯冲的构造转换的时代不清。
最近十年(1999〜2008 年),在前人工作基础上,通过三轮地质大调查的详细野外工作,综合利用同位素 年代学、古生物年代学、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地球化学等方面取得 成果资料,作者的研究团队对组成秦岭造山带的构造相带进 行了重新厘定与划分 (王宗起等,2006)在新方案中,将北秦岭造山带划分为:①晚新元古代一早古 生代陆缘斜坡、②晚新元古代一早古生代陆缘火山裂谷(大洋?)盆地、早古 牛代岛弧一③弧后盆地、晚古牛代构造移④晚古牛代构造移置块体⑤晚古牛代 岛弧一俯冲杂岩和⑥晚古生代弧前盆地等构造相带其中,前二个构造相带形 成于华北地块南缘的被动大陆边缘环境,后四个带形成于板块俯冲与增生造山环 境北秦岭造山带范畴内曾发育一个由被动板块边缘向主动板块边缘的构造转换 过程本文以华北陆块南缘被动陆缘火山裂谷(大洋?)盆地、早古生代岛弧一弧后盆地和晚古生代岛弧—蛇绿杂岩等构造相带为研究重点,探讨北秦 岭造山带被动陆缘大洋扩张向俯冲增生造山转换的时限,供地学界参评 图东 秦岭仰冲推覆带前陆盆地分布范围图如上述,东秦岭早古牛代洋盆于期间向北 单边俯冲消减,从而结束了东秦岭早古生代洋发展历史但是洋壳的消减与原被洋 盆隔离的两陆块的拼合是板块构造发展过程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阶段。
其拼贴方式取决于洋板块消减后制约板块运动的动力学机制的变化 近年来,地质学家们发现,大规模的韧性推覆构造是板块碰撞造山的特征构造发 现这种大规模推覆的除阿尔卑斯山外带,尚有比利牛斯山南带中欧华力西山系、科 迪勒拉造山带、阿巴拉契亚造山带以及苏联境内的南天山造山带、中国境内的喜 马拉 雅山造山带等作为横亘在中国中部的秦岭造山带,也毫无例外地 被证实为 华北与扬子板块碰撞拼贴过程中以大型韧性仰冲推覆为其最主要特征商南一丹 凤断裂带,经历了复杂的演化历史,已被不少地质学家重视张国伟等研究 认为商丹断裂带是扬子与华北两大板块的“主缝合带,’木文研究了扬子地块与华 北地块,在早古生代东秦岭洋关闭合后,继而发生仰冲推覆式碰撞,下列的资料可 以为这一论述佐证位于造山带和克拉通Z间的前陆盆地是在造山带褶皱仰冲推覆 岩席下发育起来的,是板块碰撞拼合方式:仰冲推潭;的重要证明:一般地说,这类 前陆盆地的发育极不对称,在克拉通一侧为一沉积楔,而在造山带一侧为一深拗 从泥盆纪开始,华北地块与扬子地块以仰冲推覆的方式拼合,其前界为商丹断裂 带就在这个吋期,商丹断裂南侧发育了大型泥盆纪前陆盆地在以往的研究中,根 据沉积特征、变质程度等,将商丹断裂带以南的南秦岭地区的泥盆系,横向上分为 北泥叮邑体界公洛卜加盆、中泥盆和南泥盆。
这种划分 反映了南秦岭的泥盆系沉积 的古地理、古气候、古构造的分区性,但尚未揭示这种区的构造属性沿商丹断裂 带南侧,近年来在多处发现了早泥盆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