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毕业论文(设计)-浅析苏轼和辛弃疾词的意象差异.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04416254
  • 上传时间:2021-10-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8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析苏轼和辛弃疾词的意象差异【摘要】词因意象的的存在而存在,也因意象的生发而升华到美的境界,从艺术的 客观角度来看,意象是组成美感境界的重要艺术质素,鲜明独特的意象往往体现出诗 人的个性风格在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的创作者中,苏轼与辛弃疾都是承前启后 的文学大家,二人的词中意象却有所不同,苏轼词小“月” “菊” “江河”等意彖反映 出文人的高雅和旷达,而辛弃疾词中的“金戈”“铁马”则彰显出英雄的豪迈,我就 从意象的角度探本逐末,来探讨苏辛二人的词意象的差异【关键词】苏轼 辛弃疾 意象 差异宋代伟大的词人苏轼和辛弃疾,他们词的风格既有同,又存异苏轼以他豪放的 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的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 辛弃疾则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词风,又创造了更为雄奇阔人的意境,他 的词风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正是他们的这种豪情壮志,决定了苏、辛词 的独特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展现了不同的意象,本文通过分析两人不同的性格和经 历來探究苏辛词意象方面的差异苏轼的生平简介苏轼(1037-1101)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 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嘉佑 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 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以“谤讪朝廷”贬黃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 颍、扬、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还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苏轼 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 新,尤长于比喻苏轼是一位承前启后的文学大家,“天下之至公也”,他以革新精神和丰富广泛的 创作实践转变了从晚唐五代以迄宋初婉约绮靡的词风,打破了诗词界限而“以诗为词” □①在用词描绘壮阔雄浑的形象和意象方面,苏轼在北宋词史上是开了先河他在营 造意象的同吋,体现出在特殊时代背景中所透射出的创作者个体独特的生命体验和人 格神韵,从而形成了具有独特美感的意象组合体系,这正是苏词旷达的集中体现二辛弃疾的生平简介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原 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刘辰翁《辛稼轩词序》 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 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绍兴三十一年(1161) 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 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 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王国维曾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②辛弃疾以其特有的眼光观物,任 何普通的景物都能幻化、创造成军事意象在他军人的意念中,静止的青山能变成奔 腾飞驰的战马,林间的松树也幻化成等待检阅的勇武士兵抒情意象军事化,是辛弃 疾词所独具的艺术特色辛弃疾所创造的战争和军事活动的意象,又使词的意象群出 现了一次大的转变三苏辛词意象的差异苏轼与辛弃疾有着不同的经历与性格,因此,他们在意象的运用上是有所差异的 苏轼年幼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年少成才,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思想,生性疏狂, 与词作之中常流露出“致君尧舜”的人生理想和匡国济民的诚挚愿望《江城子•密 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 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口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是苏轼被贬密州时所作词中描写词人“为报倾城随太守”出外打猎的热闹场 面,在浩荡的狩猎队伍中,亥9画了一位“亲射虎…射天狼”的英雄形象。

      此时的苏 轼,虽然“鬓微霜”,但又何妨呢?词人还等着有一•天,朝廷能够重新举用自己,到 时就能够为朝廷、为黎民百姓挽开“如满月”的雕弓,“西北望,射天狼”,击退辽夏 异族的侵扰,稳定北宋的边疆世人常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來 概括表现东坡词的风格殊不知,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更能展现东坡的积极用 事、驰骋边疆、以身许国的凌云壮志是苏轼词之所以为后人评为“豪放”的诠释苏轼词的创作高峰是在被贬黄州期间苏轼被贬黄州后,失去俸禄,于是向当地 知府申请东坡上一块地,自己下地耕作,以解口常柴米油盐之需也是在这段期间, 苏轼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临江仙夜•归林皋》 等众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以辛弃疾为首的辛派词人受到苏轼词风的影响,继承和发展 了苏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宏壮气象和豪放风格词人不同的人生旅历是造成作甜意象不相一致的主要原因之一与苏轼的出生经 历不相同,辛弃疾出身行伍,曾经组织、参加过抗金的义军,后从北方回归南宋朝廷, 寻求报国之门,与苏轼词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辛词里,多出现战争和军事活动的一 系列意象吴钩”“旌旗…马上琵琶”等意象群在辛词中频繁出现,创作出一幅幅 宏伟壮阔的军事景象,浸透一股股昂奋豪放的情怀。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 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剑”、“吹角”、“连营”、“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弓”等军事 意象密集组织在一起,构成雄豪壮阔的审美境界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急凑、跳跃的节奏唱跳岀战争的激烈和残酷,洋溢男儿征战沙场、誓死不惧的豪迈 在这里,血性男儿的力度美和崇高美铸就了辛词惯有的阳刚之美、豪放词风辛弃疾 词豪放,意象多与战争有关,也表现为选用意象的宏伟壮阔,如:“想当年,金戈铁 马,气吞万里如虎”“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搂…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等等 不论是写人还是物,总写的如此有气势,这是与苏轼词相似的但更主要的是表现在 思想内涵上,他“大声鞋鞘,小声铿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雄豪之气正是苏轼 所不具备的,也是其独到之处辛词往往是既描绘壮阔的意象,又袒露豪壮心志,在 一首词中它们是统-的其《水调歌头•寿赵潜介庵》“一筋为饮千岁,江海吸流霞 问道清都帝所,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写饮酒借用的意象极有气势,但他不 是借酒消愁,而是抒发收复山河的凌云壮志。

      辛弃疾是文武兼备的英雄,一生以气节 自负,以功业自许,其词也充分展现出他的英雄情怀和英雄个性出身行伍的辛弃疾 有横戈杀敌的战斗经验,既熟悉军事生活,又时刻准备着重披战袍,跃马横枪,再建 奇功正由于如此,过去亲身经历的战斗场景,不能不时时激发他的诗情,涌上他的 笔端一•首《鹤鸽天》仅仅用四句就生动的概括了战役的全过程:“壮岁族旗拥万夫, 锦檐突骑渡江处燕饼夜捉银胡翰汉箭朝飞金仆姑充分反映了这次战役的激烈神 速《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也是其代表作之一,词中“唤取红巾翠袖,摄英雄泪” 表露作者的苦闷、失意、悲愤之情,然而词小亦透着豪气,“休说妒鱼堪绘,尽西风, 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借张季鹰和许祀的典故,说明自己不 能像他们一样,不论个人多么失意,也不能忘怀国事,这种气概正是有别于苏轼的 苏轼在失意时想的是“买田阳羡吾将老”(《菩萨蛮》)辛词豪放与苏词旷达之异, 归根到底是入世与出世之别辛弃疾的创作与现实政治、人民生活紧密结合,将其抗 金报国、反对妥协的爱国激情与英雄气概,通过纵横自如、扫空万古的豪放词章倾吐 出來,大量军事战争意象的出现正是他的卓具阳刚之美的豪放派恶词作能紧扌|【时代的 主旋律并尽显生活的力度。

      辛弃疾豪放的胸襟不逊于苏轼,甚至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是,对于事 故的通透达观,辛弃疾远逊于苏轼,苏轼年少除接受儒家学说的熏陶外,同时又广泛 涉猎释、道两家学说,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游刃有余苏轼早年思想里掺和 老丿主之道,这对他后來在仕途上屡遭贬斥、历尽坎坷,而仍然能坚定沉着、乐观旷达 奠定思想基础词人的人生态度是旷达的,是在人生困境中力求自我超脱、以最平常 的心态來欣赏人生的风雨阴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今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 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 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故较之苏轼的能进 能退,辛弃疾则陷入欲进不能,欲退不忍的两难境地,“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 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英雄无用的丿玉抑感和壮 怀豪情无人理解的孤独感成为辛弃疾心中无法排解的愁绪,“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只能将苦水往肚子里咽在进退方面來说,苏轼之所以表现出与辛弃疾不一样的旷达, 这是因为苏轼思想兼备儒、释、道三教,深悟实相,对人间世故练就旷达的通透,“用 舍由吋,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沁园春•孤 馆灯青》)所以在屡遭贬斥、身处逆境吋能够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秉持开怀通彻的 胸襟,不至于和辛弃疾一般无从释怀,这正是个人性格使然总之,苏轼词的豪放主要表现为词中意象雄壮,他将意象之雄壮与心志之旷统 一在一首词中;而辛弃疾的豪放,不仅表现在描写对象的雄伟上,更主要是表现在思 想内涵的豪放,意象之雄与心志之壮和谐统一结论苏轼改变了宋以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创造出与文 士口常生活、官场生活相关的意象和自然山水意象辛弃疾对其进行了继承和发扬, 他所创造的战争和军事活动意象,使词的意象群出现了一次人的转变苏轼词中的“明 月” “菊竹” “山水”意象体现出士大夫阶层文人的旷达情怀,而辛弃疾因其特殊的身 份和军旅经历,意象所表现出的不仅仅是文人的情怀,还有“金戈”“铁马”等意象 作为英雄人物的雄豪壮阔的个性特色由此可见,词人的不同经历和性格,对其词中 意象有深远影响致谢本篇学位论文是在我的老师和教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许老师多次 询问论文进程,并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在此, 谨向许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参考文献:{1}刘乃昌《辛弃疾论从》齐鲁书社,1979年6月{2}贺新辉上编《宋词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3}吴文治《宋诗话全编》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4}袁行需主编《文学史》(第三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注释%1 “以诗为词”是陈师道对苏词的评论,见《厉山诗话》•%1 出自清•王国维撰,黄霖等导读,《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 本文所引苏轼与辛弄疾词均出fl贺新辉主编,《宋词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衬。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