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科版科学课三年级下册《种子变成了幼苗》教案.doc
14页《种子变成了幼苗》教案一、 教材简析:种子出土以后,子叶枯萎,茎逐渐变粗变高,叶子也越来越多,这时种子发 育成了幼苗本节课重点是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 察凤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与“我们先看到了根”的编写思路相同,教科书首先安排了交流活动一是 交流前三周观察、记录到的凤仙花生长变化现象,二是交流生长了四周的凤仙花 的样子进行本节课教学时,植物的子叶已经脱落,并且长出了许多真叶,而且 学生已经注意到植物在长高长大人在生长的过程中是需要水分和食物的,这是 每一位学生所具备的认识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 分,是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来的但它们生活所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 呢?教科书将学生的交流和观察活动聚焦到对出土后植物茎的颜色的变化和植物 叶的生长变化上,就是为了引领学生关注并解决植物所需“食物”的问题二、 教学背景:植物是利用叶子中的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植物生长发育所需养料的但 是要想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认识,对小学生来说是十分困 难的通过收集和阅读分析资料对问题获得合理的解释,也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叶为植物提供食物”,的教学内容,就是引领学生通过收集前人的研究资料 来获得对植物光合作用的认识的。
三、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 知道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2. 知道植物的叶在茎上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二)过程与方法1. 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2. 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收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到科学研究是艰辛的过程;2. 激发像科学家那样从事研究科学的愿望教学重难 点重点: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凤仙花 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难点:研究植物叶的作用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刚出土的凤仙 花照片;植物叶 的水平分布和 垂直分布的照 片;植物光合作 用示意图(多媒 体课件);植物 光合作用的相 关资料生长了四周的凤仙花;记录单;同时课前布置 学生去查阅、收集植物 光合作用等相关资料学生对观察的全程记录 不够,因此要随时指导检 查教学过程出土后幼苗的变化 一 我们的思考 一 叶为植物提供“食物” 一 总结 一、出土后幼苗的变化L师:我们播种的凤仙花都已经变成了幼苗,这段时间,我们记录 了它的生长变化,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让我们交流一下前一段时间 凤仙花幼苗生长变化情况2. 交流:学生以自己的观察记录为依据小组内交流凤仙花的生长变 化。
3. 组织学生全班交流鼓励学生说出新发现、新问题)全面检查 学生的观察记录,及时进行反馈,让他们以自己的观察记录为依据, 不能凭印象和感觉说话;同时引领学生在以后的时间里坚持进行观 察4. 指导学生观察实物凤仙花5. 指导学生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叶的分布情况二、 我们的思考1. 师:通过刚才观察,你有什么疑问?2. 学生思考,提出疑问3. 归纳问题(引导学生在交流、观察和课前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提出 问题A. 为什么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B. 植物的叶子和幼小植物的茎为什么大部分是绿色的?C. 听说绿叶是植物的“食品加工厂”,植物生长需要的食物是不是 来自绿色的叶呢?植物的叶子还有什么作用?(观看相关视频资 源)4. 交流讨论问题三、 叶为植物提供“食物”1. 师:植物生长所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2. 学生讨论后说出自己的想法3. 师: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 ——养料4. 师:你收集到哪些关于植物叶的资料,展示一下5. 学生展示交流收集到的资料6. 指导学生学习科学书P11页上内容并观看光合作用视频再通过 让学生阅读光合作用的资料,建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生长所需 养料的认识。
四、 总结1. 师:种子变成了幼苗,它生长需要的养料从哪里来呢?板书揭题:4.种子变成了幼苗2. 师: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养料,还为我们人类和动物 制造养料和氧气板书:阳光二氧化碳+水 氧气+养料3.师:今天我们交流了自己的观察记录,以后还要继续观察凤仙花 的生长变化板书设计4 .种子变成了幼苗阳光二氧化碳+水 氧气+养料课外活动继续关注凤仙花的生长变化,尤其是茎的颜色・、硬度、高度的变化生成预见有可能学生对观察的全程记录不够,因此要随时关注和指导学生的观 察记录,为本课做好准备学生在课堂上对风仙花幼苗进行观察记录,教师要特别注意观察每个 学生的行为表现,及时纠正他们在观察记录中暴露出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凤仙花进行观察,便于观察到叶子的分布情 况课堂评估课前是否全程记录四周来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通过对凤仙花观察,学生是否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叶的作用和对植物光合作用的认识知识链接:光合作用简介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是植物、藻类利用叶绿素和某些细菌利用其细 胞本身,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将二氧化碳和水(细菌为硫化氢和水)转化 为有 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细菌释放氢气)的生化过程。
植物之所以被称为食物链的 生产者,是因为它们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利用无机物生产有机物并且贮存能量通 过食用,食物链的消费者可以吸收到植物及细菌所贮存的能量,效率为10%〜20% 左右对于生物界的几乎所有生物来说,这个过程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关键而地 球上的碳氧循环,光合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光合作用的详细机制植物利用阳光的能量,将二氧化碳转换成淀粉,以供植物及动物作为食物的 来源叶绿体由于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地方,因此叶绿体可以说是阳光传递生 命的媒介原理:植物与动物不同,它们没有消化系统,因此它们必须依靠其他的方式来进行 对营养的摄取就是所谓的自养生物对于绿色植物来说,在阳光充足的白天, 它们将利用阳光的能量来进行光合作用,以获得生长发育必需的养分这个过程的关键参与者是内部的叶绿体叶绿体在阳光的作用下,把经有气 孔进入叶子内部的二氧化碳和由根部吸收的水转变成为淀粉,同时释放氧气C02+H20 (光照、酶、叶绿体)==(ch2o) +02(上式中等号两边的水不能抵消,虽然在化学上式子显得很特别原因是左 边的水,是植物吸收所得,而且用于制造氧气和提供电子和氢离子而右边的水 分子的氧原子则是来自二氧化碳。
为了更清楚地表达这一原料产物起始过程,人 们更习惯在等号左右两边都写上水分子,或者在右边的水分子右上角打上星号 光合作用可分为光反应和碳反应(旧称暗反应)两个阶段影响光和作用的外界条件1 .光照光合作用是一个光生物化学反应,所以光合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加 快但超过一定范围之后,光合速率的增加变慢,直到不再增加光合速率可以 用C02的吸收量来表示,C02的吸收量越大,表示光合速率越快2. 二氧化碳C02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它的浓度高低影响了光合作用暗反应的进 行在一定范围内提高C02的浓度能提高光合作用的速率,C02浓度达到一定值之 后光合作用速率不再增加,这是因为光反应的产物有限3. 温度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较为复杂由于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部 分,光反应主要涉及光物理和光化学反应过程,尤其是与光有直接关系的步骤, 不包括酶促反应,因此光反应部分受温度的影响小,甚至不受温度影响;而暗反 应是一系列酶促反应,明显地受温度变化影响和制约当温高于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时,光合速率明显地表现出随温度年升而下 降,这是由于高温引起催化暗反应的有关酶钝化、变性甚至遭到破坏,同时高温 还会导致叶绿体结构发生变化和受损;高温加剧植物的呼吸作用,而且使二氧化 碳溶解度的下降超过氧溶解度的下降,结果利于光呼吸而不利于光合作用;在高 温下,叶子的蒸腾速率增高,叶子失水严重,造成气孔关闭,使二氧化碳供应不 足,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必然导致光合速率急剧下降。
当温度上升到热限温度, 净光合速率便降为零,如果温度继续上升,叶片会因严重失水而萎篱,甚至干枯 死亡4. 矿质元素矿质元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光合作用例如,N是构成叶绿素、酶、ATP的化 合物的元素,P是构成ATP的元素,Mg是构成叶绿素的元素5. 水分水分既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又可影响叶片气孔的开闭,间接影响CO?的 吸收缺乏水时会使光合速率下降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发现年表:公元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全来源于土中1627年,荷兰人范•埃尔蒙做了盆栽柳树称重实验,得出植物的重量主要 不是来自土壤而是来自水的推论他没有认识到空气中的物质参与了有机物的形 成1771年,英国的普里斯特利发现植物可以恢复因蜡烛燃烧而变“坏” 了的 空气他做了一个有名的实验,他把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只小白鼠分别放到密闭 的玻璃罩里,蜡烛不久就熄灭了,小白鼠很快也死了接着,他把一盆植物和一 支点燃的蜡烛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他发现植物能够长时间地活着,蜡 烛也没有熄灭他又把一盆植物和一只小白鼠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他发现植物和小白鼠都能够正常地活着,于是,他得出了结论:植物能够更新由于 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
但他并没有发现光的重要性1779年,荷兰的英格豪斯证明:植物体只有绿叶才可以更新空气,并且在 阳光照射下才成功1785年,随着空气组成成分的发现,人们才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 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1804年,法国的索叙尔通过定量研究进一•步证实:二氧化碳和水是植物生 长的原料1845年,德国的迈尔发现:植物把太阳能转化成了化学能1864年,德国的萨克斯发现光合作用产生淀粉他做了一个试验:把绿色 植物叶片放在暗处几个小时,目的是让叶片中的营养物质消耗掉,然后把这个叶 片一半曝光,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典蒸汽处理发现遮光的部分没有发生 颜色的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这一实验成功的证明绿色叶片在光 和作用中产生淀粉1880年,美国的恩格尔曼发现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由叶绿 体释放出来的他把我有水绵(水绵的叶绿体是条■ ■(水绵)状,螺旋盘绕在细胞内)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暗环境里, 然后用极细光束照射水绵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好氧细菌向叶绿体被光照的部位 集中:如果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好氧细菌则分布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 位的周围1897年,首次在教科书中称它为光合作用。
1939年,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 “光合作用中释 放出的氧到底来自水,还是来自二氧化碳”这个问题,得到了:氧气全部来自于 水的结论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卡尔文等科学家用小球藻做实验:用C14标记的二 氧化碳(其中碳为C14)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然后追踪检测其放射性,最终 探明了二氧化碳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这一途径被成为 卡尔文循环21世纪初,合成生物学的兴起,人工设计与合成生物代谢反应链成为改造 生物的转基因系统生物技术,2003年美国贝克利大学成立合成生物学系,开展 光合作用的生物工程技术开发,同时美国私立文特尔研究所展开藻类合成生物学 的生物能源技术开发,将使光合作用技术开发在太阳能产业领域带来一场变革光合作用的原理研究与应用研究光合作用,对农业生产,环保等领域起着基础指导的作用知道光反应 暗反应的影响因素,可以趋利避害,如建造温室,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