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今内丹学派各家丹法简述.doc
19页古今内丹学派各家丹法简述古今内丹学派各家 丹法简述 引导语:中国内丹学是一门特殊的生命科学.它的最高目的是追求人心性的彻底解放,智慧的与道圆通,和肉体的超原质变化、无限自由、超脱生死.这一独特的生命科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然其近两三千年来,坚实的理论根自于《黄帝内经》、《阴符经》、《道德经》、《周易》,以及反映这些哲学思想的伏羲、黄帝、老子、周文王、庄子、孔子等著名代表人物身上 中国内丹学同道教一样,对“道”无限崇拜,甚至视老子为其理论的鼻祖和内丹学修炼的楷模.如清代内丹学“西派”创始人李西月(生卒年不详)编订的《张三丰全集》,其“道派"中言,“大道渊源,始于老子老子一传尹文始,五传而至三丰先生虽然老子所传甚多矣,其间杰出者尹文始、王少阳又分派别,各有传人今特就文始言之,文始传麻衣,麻衣传希夷(即唐末、王代著名道士,内丹家陈抟),希夷传火龙(即火成真人,有言姓郑,生年不详),火龙传三丰.或以为‘隐仙派’者,文始隐关令,隐太白;麻衣隐石室,隐黄山;希夷隐太华;火龙隐终南;先生隐武当(按:以上关令为职务,太白、石室、黄山、太华、终南、武当,皆为道教名山)……按老子之道,文始派最高,少阳派最大.少阳(东华帝君王玄甫)传正阳(汉钟离权),正阳传纯阳(唐吕洞宾),纯阳首传王重阳(宋王喆,1112—-1170),重阳传邱长春(1147--1227),开北派;纯阳又传刘海蟾,海蟾传张紫阳(宋张伯瑞,987——1082),开南派”。
以上是就汉唐之后,以老子道脉为主线,对内丹学某些派别的源流进行的考据其实,在先秦时期,即老子之前与老子时代,从总源头分衍下来的仙学派别很多,加上汉唐以后又从主脉上分衍的派别,仅就内修内炼的内容去认识,《中华道教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8月出版)就分列出:方仙道、行气派、房中派、辟谷派、胎息派、积善派、丹鼎派、金丹派、剑仙派、内丹派、清净派、阴阳派,以及文始派、少阳派、北宗、南宗、东派、西派、中派、伍桞派、三丰派、三峰派、青城派、武当犹龙派、龙门派、华山派、武当榔梅派、南无派、嵛山派、遇仙派、随山派、隐仙派、广慧派、阎祖派、南宫派、金山派、西竺心宗、云巢派、天柱观派、金鼓洞派、桐柏宫派、碧洞宗、霍山派、觉云派、净明道等等之多据民国年间(1911--1949)北京白云观保存《诸真道派派谱》记载,时武当张三丰一脉就有十几个派别虽然内丹学的派别如此众多,但我们只要沿其汉唐以来的主脉,找出几个派别,就能括其内丹学全貌这些派别共有八大系,分别是:北宗、南宗、中派、东派、西派、伍桞派、三丰派、清静派.现对八大派系简介并评析如下:1、北宗北宗创始人为南宋长安人王喆(号重阳子)为“少阳派”法脉,东华少阳帝君王玄甫传正阳子钟离权,钟传纯阳吕洞宾,吕传燕相刘海蟾,刘传王重阳,道史称北宗“五祖”。
因王重阳立派理论有“识心见性全真觉,知汞通铅结善芽”之“全真”之说,故后来又称北宗为全真派全真派的修炼特色是先性后命即以“识心见性"为首务,以炼心炼己为基础,“知汞通铅”,炼汞摄铅,以达性命合一例如我们拿电作个比喻,人的命就好比电线里的电流,人的性就好比电线上安装的许多插座上插的电器,如电灯、电脑、电扇、等等先性后命”修炼法,就是将电源插座上插的一切电器(性)插头都拔掉,使电(性)一点都不消耗,归于电源(本性)之上,与电(命)合一性如此则像电一样,不断积蓄,低压变高压(生命能量与智慧增升).电压高达极至,会发生强大电核反应,如特大暴风雨到来时撕裂天空的大闪电.这等于内丹修炼的最终结果“粉碎虚空,与道合一”但这种结果是受自己主宰和操纵的它首先建立在性命合一,生命能量非常强大,如果不愿消失自己的个体生命,其个体生命就可以无限延续,甚至可以分化,具有超越常人的特异功能关于先性后命的修炼要旨,王重阳说:“诸公如要真修行,饥来吃饭,睡来合眼,莫打座,莫学道,只要尘冗事屏除,只要心中清静两个字,其余都不是修行.”(《重阳全真集》卷十第二十)王重阳七大弟子之一的马钰(丹阳,1122—1183)说:“清静者,清为清其心源,净为净其炁海。
心源清则外物不能扰,故情定而神明生焉.炁海静则邪欲不能干,故精全而腹实焉是以澄心如澄水,养炁如养儿,炁秀则神灵,神灵则炁变,乃清静所致也《丹阳直人语录》)王重阳七大弟子之一,后来开创“龙门派"广继法嗣的丘处机(长春)也说:“吾学惟贵见性,水火配合其次也"(《长春祖师语录》)北宗的先性后命修持法,显然是受到佛教禅宗“明心见性”的启示而开创的一种下手新方法当然,我们不能说在此以前,内丹家们的修炼不讲修性炼性不过在此之前,修性炼性是兼融在命功之中,并没有如此被单列出来,且作为首功进行这可谓是内丹学发展史上的一大里程碑.但内丹学北宗毕竟不同禅宗以见性为了当同样讲求性命双修,神气相合.如王重阳说:“气神相合,谓之神仙《重阳教化集》卷三第十二)丘处机在《大丹直指》中进一步说:“金丹之秘,在于一性一命而已仔细分析北宗,“先性后命"修持法,理论上确为优秀因为人一旦能明心见性,得丹结丹易如反掌但在实践上,这种修持法不具有唯一性因为修性炼性对于每一个内丹实践者来说,都是一件异常艰巨的心灵解放工程世上只有极少大慧大志之人(如北七真)能在短时期内(十年八年或十年二十年)能证得明心见性之果,大多数人则可能要付出数倍数十倍的时间和意志,这对于许多中老年入道的人,和对于病弱入道者,就非常的不适合。
让他们也如此先性后命,只怕性未炼好,命已不复存在所以从北宗的传承情况看,入道者入道时大都很年轻,也不是疾病缠身之人所以笔者认为,北宗的这种先性后命的修持法,适合于年龄既年轻心性又极颖慧之人当然,北宗在性学上的修持理法值得每一位内丹实践者去学习.另外,北宗在后来的发展中也出现有习阴阳丹法的支脉,也逐渐广泛吸收各派精华,此当另论2、南宗南宗创始于北宋张伯端(字平叔,号紫阳,浙江天台人,987-1082),因该派流传于南方地区,传人也多出自南方,故名南宗以张伯端之号又称紫阳派,以地域又称天台宗.张伯端得内丹法诀于刘海蟾,得诀而作《悟真篇》,传法于石泰石传薛道光,薛传陈楠,陈传白玉蟾.道史称此五人为南宗五祖南宗五祖中,张、石、薛、陈四人皆非道教中人,自白玉蟾始为道士传法南宗为“先命后性”的修持法脉,其传承为清静与阴阳双修两种方式清修法诀为白玉蟾所承传,并有发挥阴阳双修法诀始露自张伯端之弟子刘永年(另一弟子为石泰)之《三乘秘要》一般认为,南宗以阴阳双修为正宗有关南宗“先命后性”要旨,张伯端《悟真篇》言:“虚心实腹义俱深,只为虚心要识心不若炼铅先实腹,且教收取满堂金.”这里讲到,“虚心实腹”是性命双修功夫,然因“虚心”先要“识心",这步功夫比较艰巨,不如先从命功炼起,打下生命基础再去炼性.明彭好古对此诀注解说:“虚心为性功上事,实腹为命功上事,二者俱有深义。
然人心浮动,如何得虚?不若炼铅服气,先实其腹,使金精之气充溢于身,然后行抱一之功以虚其心,则性命双修,形神俱妙,而大修之事毕矣仇兆鳌《悟真篇集注》)与北宗“吾学惟贵见性,水火配合其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宗认为“直精与元气,此是大丹基”(石泰《还源篇》)南宗不是不重视性的修炼,而是认为,只有先保住命基,才能为“了性”创造条件故其将炼己修性放在最后阶段南宗的清修理论认为,人之一身乾坤阴阳俱足,不必外求如白氏清修法脉的传人俞琰在《易外别传》中认为:“人知吾身自有日月,则往来不穷之妙只在吾身,而不必索之高远矣白氏直接阐法曰:“自耕自种自烹炼,一日一粒如黍然.”(《道藏辑要·白真人集》)南宗的阴阳双修理论宗承于《周易参同契》,认为人的元气亏损从同类异性采补最为便捷特别年老体弱之人,若走清修的路子,可能要花若干年才能在体内聚积起元气来,那时身体早已等不及了如从同类采补,就如同老树嫁接新枝,新生有望张伯端在《悟真篇》中直讲:“竹破须将竹补宜,抱鸡当用卵为之.万般非类徒劳力,争似真铅合圣机"此与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之“同类易施工,非类难为巧欲作服食仙,当以同类者”同出一辙.南宗阴阳双修法诀分为三乘,中、下乘行“体交法”,上乘则行“神交法",皆为双修双补、利己不损人之大法。
与世之采战御女大有分别因其易被误解,故南宗历代阴阳派大家皆不肯轻泄其诀不过此法当今已非为难知之秘,只是门外人不得知其法要细微而已.南宗与北宗,大约在元代基本实现合流.这说明,丹法门派的特色与其传承对象的关系都不是绝对的,会随着时代和对象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就是与时相适,与人相适3、中派内丹学中派始于元代,公认由李道纯(号清庵,别号莹蟾子,字元素,生卒年不详)开创由于其丹法理论倡导一个“中"字,后人故称为“中派"其代表著为《中和集》明朝时尹真人(姓名不详)著《性命圭旨》,清朝时黄元吉(据称为明尹真人之弟子)著《道门语要》、《乐育堂语录》,其理论都对“中”有所独钟和阐发,故被后人也一并列入“中派”体系实际中派这个派别,乃是内丹学实践上的一个学术理论观派别,实无辈谱宗传李道纯的传道活动始于元初,按其宗传,出自南宗白玉蟾门人王金蟾的门下,应为南宗嫡脉但他以清修为务,且自称其宗脉为“全真",故为江南之最早的全真道士故可令人推测,此“全真”之义并非完全是北宗的门派“全真"之义,应是古丹诀“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全真”的丹法观念,另具有儒释道理论互融“全其真理真法"(作者语)之义中派鲜明的理法特色,首见于《中和集》,其对“中”的表义大致分为三层:一、“中"是道;二、“中"是法;三、“中"是窍。
如《中和集》云:“‘中'存而无体,故谓天下之大本发而中节谓动,时谨其所发也,故曰和发封锁不‘中’,故谓天下之达道这是指“中”即道又云:“诚能致中和于一身,则本然这体虚静而灵,静而觉,动而正,故而应天下无穷之变也这是指“中”是法,也是效益又云:“夫玄关一窍,至玄至妙之机关也……但著在形体上都不是,亦不可离此一身向外寻求诸丹经皆不言正在何处者,何也?难形笔舌,亦说不得,故曰玄关.所以圣人只出一‘中’字示人此‘中'字,玄关明矣.所谓‘中’者,非中外之中,亦非四维上下之中,不是在中之中.释曰:‘不思善,不思恶,正凭么时,那个是自己本来面目'此释家之中也.儒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此儒家之中也道曰:‘念头不起处谓之中’此道家之中也此乃三教所用之‘中’也"这是指‘中’即玄关一窍对此“中”义,尹真人《性命圭旨》阐发为“无极之极,真中也故曰圣圣相传在此中.此‘中’就是尧舜‘允执’之中,孔子‘时中’之中,子思‘未发’之中,《易》之‘黄中通理’之中,《度人经》之‘中理五炁’之中,释迦之‘空中’之中,老子之‘守中’之中”.并发挥说:“若曰中有定在者,在此中也若曰中无定在者,乾坤合处乃真中也黄元吉在《道门语要》中则干脆说:“细論吾道,始终只是一中,始也守有形之中,以炼精而化气;终而守无形之中,以炼虚而合道。
"有人认为,中派之法即如清又一中派人物闵小艮之“中黄直透”法,不用后升前降,有用开合等.对此笔者则不以为然我认为,中派的特色就在于以“中”说理,以“中”说法.“中"即不偏不倚,能使铅汞合,龙虎交,大丹结那么,把“中”换个方式说,也可以名为“太极”故张三丰的丹法即“太极丹法",是用“太极”代替了“中”.换句话说,我们也可以再改用“易”来讲论丹法,可以将“中"与“太极”都包含进去虽然丹法门派中确有清静虚无之静法,和“中黄直透"之法,但这似与中派从哲理上论中用中不是一回事中黄直透”大约是重守有形之中;而中派人物从尹真人的《性命圭旨》到黄元吉的《乐育堂语录》卷三,对于周天运炼中,采药、进火、退符、沐浴等有细微的技术指导法要如《性命圭旨》中关于“顺逆三关说”即有云:“初关炼精化炁者,要识天癸生时急急采之.采之时须以徘徊这意,引火逼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