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教师教学用书.doc
153页《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教师教学用书第一章 走近细胞 13第1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16第2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19第2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29第1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31第3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42第4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46第5节 细胞中的无机物 52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61第1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65第2节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69第3节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74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82第1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85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87第3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90第5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95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99 第2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105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109第4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114第6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125第1节 细胞的增殖 131第2节 细胞的分化 135第3节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139第4节 细胞的癌变 144致教师《分子与细胞》是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中第一个必修模块万事开头难,难在师生要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实行教和学;难在达成知识、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难在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有机统一;难在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为后续必修和选修模块的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如果第一个必修模块学不好,会严重影响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本学科在您校高中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困难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这里就学习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和表现方式,从编者的视角作一些介绍同时就本模块的教学提出一些建议,和老师们交流因为本模块是三个必修模块的起始模块,有些方面说得较宽泛一点,既针对本模块的教学,对其他模块的教学,也有可参考之处一、学习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众所周知,17世纪细胞的发现和19世纪细胞学说的建立,对生物科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恩格斯说:“有了这个发现,有机的有生命的自然产物的研究──比较解剖学、生理学和胚胎学──才获得了巩固的基础人们通常称1838~1839年施旺和施莱登确立的细胞学说,1859年达尔文确立的进化论和1866年孟德尔确立的遗传学为现代生物学的三大基石,而实际上,能够说细胞学说又是后二者的基石当前,细胞生物学的主要发展方向是细胞分子生物学,它是以细胞作为一切有机体实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个概念出发,主要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所以,高中生物课程的第一个必修模块称为《分子与细胞》其学习意义和价值如下1.促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1)理解生命的物质性及生命物质的特殊性世界是物质的运动和运动着的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的奇妙而多彩的生物世界,其组成的元素和化合物,既与非生命世界有普遍的联系,又有重大的区别,尤其是组成细胞的有机分子,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具有多种生命功能的糖类和脂质蛋白质、核酸和多糖又都是由特定单体构成的生物大分子,它们以碳链为骨架,成为细胞的结构基础,演绎着或简约、或繁复的生命之歌学生形成从分子水平上看待生命的物质性和生命物质的特殊性的理解,对于他们树立准确的世界观极为重要无论是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还是处理个人或社会事务,都需要有唯物的观点2)理解生命系统有很多层次,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系统由宏观到微观,大体说是由生物圈、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到个体;由个体、系统、器官、组织到细胞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内还有各种结构及各类分子和原子)客观世界是由很多大大小小,互相联系而又有区别的系统所组成的,系统都有它的边界,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组分组成,系统都有它自身的调控规律和发展、消亡的规律就细胞来说,细胞膜是系统的边界;各类细胞器的分工合作是各组分的重要关系;细胞核是系统的控制中心,等等如果通过细胞的探究,能使学生形成以系统论的视角来观察和分析世间万物,其益处不但是学好生物学,还将广及其他。
3)理解生命系统的开放性,即要与周围环境实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高中生物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致教师奥地利出生的美国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on Bertalanffy, 1901—1971)创立了一般系统论他的系统论思想源自其机体论(1928年的《现代发展理论》和1932年的《理论生物学》)他强调生物的整体性、动态结构、能动性和组织等级,构成了一个系统,同时它又是一个开放系统,和其环境组成一个大系统基于这样的理解,研究细胞这个基本的生命系统时,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或者称之为细胞代谢),就是最核心的细胞生物学知识生命活动的主动性、有序性和周围环境的统一性,尽在其中生命系统的开放性,通过细胞生命活动的分析,能够深入到分子水平而比较透彻,而这些理解,又将是研究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这些层次的开放性的基础,也和遗传进化息息相关用开放的观点审察自然现象和社会事务,具有普遍的理解论和方法论的价值4)理解细胞的生命历程,领悟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普遍规律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和规律,这既是运动的观点,也是辩证的观点通过对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了解,将会具体而鲜明地形成这样的观点。
辐射开去,可见世界万物,都有其发生、发展、消亡的规律,人们能够理解、应用这个规律,让世界更美好就对待生命来说,我们应该爱护生命、珍惜生命在有生之年,让生命闪耀熠熠的光辉简言之,上述4个方面:生命的物质性;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系统的开放性;细胞的发生、发展和消亡,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第11页指出:“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在微观层面上,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本质了解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生活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的统一等,有助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这与本文的叙述是并行不悖的,本文仅仅更贴近教科书的体系安排的叙述方式2.为学习其他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奠定知识和水平的基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第4页指出:“学生在学习了生物1(即《分子与细胞》)的内容之后,既能够学习生物2(即《遗传与进化》)的内容,也能够学习生物3(即《稳态与环境》)的内容在修完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实行选修模块的学习课标的这个规定,反映了《分子与细胞》模块,是学习所有其他模块的基础,也反映了各模块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相互依存。
没有扎实的《分子与细胞》的基础,难以学习遗传的细胞基础和分子机制,进而难以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而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控,涉及到很多种类的细胞及细胞参与的分子机制即使是群体生物学(从种群、群落到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生物的关系,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关系,其物质、能量、信息的运动,均离不开细胞的生理活动和相关的分子机理所以,学好《分子与细胞》就为另两个必修模块的学习,打下较好的知识基础,更不必说选修模块了除知识基础外,水平基础的形成也很重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第8页,在课程的具体目标中,从水平角度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它们是:“·能够准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实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能够利用多种媒体搜集生物学的信息,学会鉴别、选择、使用和分享信息·发展科学探究水平……”《分子与细胞》模块中安排的实验、探究等活动占了全部必修模块的近一半,对学生水平的培养具有基础性作用此外,在学习本模块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领悟,都对后续模块的学习有重要影响3.有助于学生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1)本模块精选了若干重大科学发现的历史过程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需要科学历史的支撑,而不是说教能够达到的。
为此,本模块选择了《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与邹承鲁院士一席谈》、《细胞世界探微三例》、《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关于酶本质的探索》、《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细胞的全能性》等方面的历史,而且尽量展示其曲折和艰辛、继承和创新,使学生爱读、置身于科学历史的氛围中去领悟和体会2)科学过程没有终点,现代科学生机勃勃学生不应该仅仅了解科学的过去,更重要的是接触现代科学的很多生长点,以此唤起一代新人的努力本模块着意展示了相关内容的新进展如《组装细胞》、《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授予诺贝尔化学奖的通道蛋白研究》、《干细胞研究进展与人类健康》、《细胞衰老的原因》等,使学生感受到现代生命科学不息的脉动,把今日的学习融合到促动生命科学未来发展的事业中去3)科学的前进也依赖于技术和方法的改进科学发展的历史过去是这样,现在更是这样,即科学的技术化、技术的科学化本模块教材十分注重技术的发明和科学方法的改进对解决相关科学问题所起的作用,在学生可理解的范围内,作了必要的介绍如显微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同位素示踪技术、荧光显示技术等在科学方法上,从系统分析方法到各种具体的科学方法都有涉及,如模型方法、变量控制、对比实验等。
4)理解科学过程,最重要的是亲历实验和探究本模块列有实验9个,探究4个,模型建构1个,课外制作1个其中实验和探究,一方面紧扣学习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涉及多种方法和技能,所需仪器设备条件相对简单,易于完成所有实验和探究常有“提示”、“案例”、“讨论”等内容,以强化学生理解科学过程4.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为现实生活服务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水平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应把生物学关进“象牙之塔”,而理应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相联系《分子与细胞》涉及的内容,虽属微观,相对深奥,但鉴于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它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仍密切相关这方面研究的现代进展,更深刻地影响人类社会的生活、生产和发展本模块的第一章《走近细胞》的引言中就说:“悠悠300余年,关于细胞的研究硕果累累;近50年来更进入了分子水平,老树又绽新花很多研究成果已经或将要走进我们的生活:植物细胞在培养瓶中悄然长成幼苗;动物体细胞核移植诞生了克隆动物;不同生物细胞间DNA的转移创造出新的生物类型及其产品;病危的生命期盼着干细胞移植的救助……让我们再次走近细胞,更深入地探索它的奥秘。
这些话,并不但仅是为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更是宣示了一个指导思想: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为现实生活服务所以,本模块教材中有创设学习情境的“问题探讨”(每节都有),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教材的叙述风格,尽可能从人们的生活、生产以及学生的经验出发,力避深奥、学术化;教材的正文中还常出现醒目的“与生活的联系”栏目;教材还设有“科学·技术·社会”的专栏即使是在“练习”和“自我检测”的习题中,还有相当数量的联系生活、参与决策的题目所有这个切,是要构建一种联系现实生活的氛围,创设一种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知识的情境按照这个思路,教师还有补充、发展的余地从根本上说,科学源于生活、生产、科学实验的实践,它的至高至上的目的,是要造福于人类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促动自身的全面发展,并且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把学习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本质是一种价值的追求,是科学的人文化学习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并不但止于上述4个方面,教师能够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进一步阐释,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二、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和表现方式本模块教科书的全部内容以及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