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孔子与史官文化.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s9****2
  • 文档编号:507975360
  • 上传时间:2024-01-2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0.80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孔子与史官文化如果说三代时期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底基,那么,春秋时期就是中国文化的进一步规制与 塑型在这个关键的历史时期起到重大作用的人是孔子,孔子的“述而不作”,就是对三代 文化,尤其是周礼的继承孔子是使中国文化在周后期“礼乐崩坏”社会秩序大乱之时,扶 政统,续道统的人史官文化中就有孔子浓重的一笔中国历史上定鼎江山的英雄不少扶 正文化流向的孔子是第一人同时孔子还可以说是为史官文化揭幕的人张岂之先生主编的 《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下了这样的断定:“春秋末期,孔子把鲁国史官所作的《春秋》删削 而成为有独立思想体系的历史著作,标志中国古代史学的正式开端在以后的演变发展中, 它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张先生的三个阶段兹简述如下:(一)、战国至两汉是中国古代史 学的定型期,(二)、魏晋南北朝至明末,是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三)、明末 清初至鸦片战争时期,是我国古代史学的总结和嬗变时期在历史的关键时期总有关键的人出现董狐秉笔直书的事迹,实开我国史学直笔传统的 先河,但真正对中国史学产生指导性作用的还是孔子的“春秋笔法”,这一笔法是中国后世 史家的精神旨圭也是史书的实际操作规范比照董狐的直笔,人们把春秋笔法称为“曲笔”。

      比较普遍的认为春秋笔法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春秋》是我国古代编年体的史书, 相传经过孔子的修订,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年(前481年)期间的 鲁国历史因其文字简洁精辟,多含议论褒贬,这部史书的写作技巧被后世称为“春秋笔 法”这里首先要辨明的是《春秋》和《左传》传统说法是左丘明写的春秋左氏传,后经 孔子删定,但学界说法各异,这里我们且按通常的说法去理解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 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不仅在历史 著作的撰写方面作出了光辉的榜样,还为散文的叙事,议论和小说、戏剧的题材提供了丰富 的养料《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是鲁国的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 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记载的内容基本是可信的,但是却不完备在中国上古时期, 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聘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 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

      而鲁国的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以前曾认为《春秋》一书孔子曾经修订现在则认为是鲁国的史官所作,与孔子没有关系《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简练,事件的记载很简略,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现存版本则 只有16000多字因此古人为此书又写了一些著作,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 “传”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为春秋作传者共5家:《左氏传》30卷《公羊传》11卷《谷梁传》11篇《邹氏传》11卷《夹氏传》11卷其中后两种已经不存公羊传和谷梁传成书于西汉初年,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所写,称为 今文左传有两种,一种出于孔子旧居的墙壁之中,使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体写的,称为古 文;一种是从战国时期的荀卿流传下来的公羊传和谷梁传与左传有很大的不同公羊传和 谷梁传讲的是所谓“微言大义”,就是希望试图阐述清楚孔子的本意(作者认为《春秋》是 孔子所作因而许多内容太过牵强附会,经不起推敲而左传则以史实为主,补充并纠 正《春秋》中错误或没有记录的大事而且左传的文学性也很高,因此它的史料价值和影响 力都大于公羊传和谷梁传我个人理解孔子是参与了鲁国史书《春秋》的修定工作的,退一万步说,至少孔子是赞 扬和推崇《春秋》的笔法的。

      最早在这件事上赞扬孔子的孟子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 惧看来,孔子的标准的曲笔春秋还是起到相当的震慑作用的此后,《春秋》经两代大 儒的演义推赞而成为中国史书书写的传统,这两个人就是西汉的董仲舒和晋代的杜预西汉,一代大儒董仲舒在他的代表作《春秋繁露》中,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 这种笔法这是一大进步通过这样演绎,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加上汉 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政治措施的推行,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的条 件只是董仲舒囿于汉初学术研究的陋习,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因而后代不少学者把 《春秋繁露》界定为哲学著作,因而也使得“春秋笔法”被蒙上了一层神秘最终完成“春 秋笔法”普及工作的是晋代的杜预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十三世祖,武功卓著,学识渊博, 很受杜甫的景仰他彪炳后世的著作是《春秋左传集解》,此书的学术价值极高,直到今天 也属于有关学者的主要参考文献他在序言中,根据《左传》的论述,结合《春秋》的实例, 逐条加以解说,把这种表现技巧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让他成为民众表达思想,沟通感情 的利器,从此我们汉语的表现手法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据说,有些外国学者感叹,区别了送 气音和不送气音,汉语的读音并不难;但不懂“春秋笔法”,理解汉语就难于上青天了。

      的 确,我们汉语那些弦外之音,那种王顾左右而言他,那种沉郁委婉,真苦了那些母语不是汉 语的外国人所谓“春秋笔法”的具体意思是什么呢?“一曰微而显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是一种不直说含意,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意 思自明二曰志而晦约言示志,推以知例文字并不复杂,但表达的意思却很隐晦,人们通过用词的不同,努力去获取更多的附加 信息三曰婉而成章曲从义训,以示大顺诸所讳避,璧借许田之类是也这是指避讳从《春秋》始,避讳在中国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学问,个中玄妙,绝非三言 两语能说得清楚明白以上三点,是“春秋笔法”的部分内容这些当初的高超表现技巧,今天已为人们所熟 知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中国人都是运用“春秋笔法”的大师,区别只是在于自觉与不自 觉,好与不好的程度上这同时也可说明,一种高超的表现技巧,一旦为大多数人所掌握, 它就只能算是一种基本技能了四曰尽而不y于,直书其事,具文见意丹楹刻桷,天王求车,齐侯献捷之类是也 这是指照事实录,不加掩饰作者给读者提供足够多的客观事实,引导读者作出作者预期的 结论五曰惩恶而劝善求名而仁,欲盖而彰,书齐豹盗,三叛人名之类是也好人就应该让他名垂青史,恶人就一定要把他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从《春秋》始,中 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就有了一种极强的责任感和是非观,即使因此受尽磨难,虽九死而犹未悔, 留下了好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在中学教材《五人墓碑记》中,张溥就非常娴熟地运用了这种 笔法魏忠贤生前修造生祠,显然希望名垂千古,于是作者偏偏不称他的名字,而只以“魏 阉”“大阉”呼之;而被杀的五人,虽然“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由于他们能 够“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作者认为他们应该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迹,所以不厌其烦地 记录了五人的名字:“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这样作者就非常轻松地达 到了惩恶而劝善的目的春秋笔法含有孔子的一个重要的三项书写原则,就是:1、尊讳亲隐,2、危行言逊,3、 暗寓褒贬由春秋的曲笔又生出另一个概念就是一一诛心之论所谓“诛心之论”,指在批评对方之时,不针对对方的行为、语言谈问题,而是绕过行 为、语言去指责对方此行为、语言的目的、动机所以“诛心之论”又曰“动机说”据说 该成语出自于《后汉书•霍谞传》:“《春秋》之义,原情定过,赦事诛意,故许止虽弑君 而不罪,赵盾以纵贼而见书这段话讲的意思是:《春秋》的主张,根据情由定过错,宽 容事实惩罚动机,许止虽然杀君,但是无罪,赵盾虽然没有亲自杀君,但他是贼首,所以还 是被定为杀君之罪。

      后世常以做诛心之论为评论的最高境界,以为如此才算达到深刻,入木 三分诛心之论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一语道破,但后人的所谓诛心之论多流于猜测动 机和扣帽子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东西不是人人都可以用的,比如“性情中人”,也是被用俗 了的,特别是在酒场上,能喝的就冠以性情中人,有些人也自诩为性情中人,这都是门槛太 低的缘故)春秋责备贤者,有督人进步,更上一层楼的善意,但在历史的演义中,也出现 了偏颇勉励贤者更上一层楼当然是善意的,但在实践上,自由心证兼诛心之论一齐爆发,一 定产生责人无已时的绝症在互相攻讦的政治斗争中,求全责备,无限上纲,都是这种文化 的流弊中国人爱说历史研究历史,我到是主张把历史和现实区分开来,现在的情况感觉是历 史和现实搅在一起,现实的矛盾、问题都要历史负责承担,这是不对的历史是有他的承袭, 可也有他的变化和进步一切拒绝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人,在历史的秋千架上荡来荡去, 似乎怡然自得其实迂腐不堪但另一种心知肚明的人是拿着历史做挡箭牌,当真是其心可诛! 历史何辜?谈历史也让人很敏感,因为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爱谈古论今,文革时期一个 “影射”的帽子就能定你的大罪现在的问题是,历史成了我们世俗政治的百宝囊,凭着他 的丰富任我们随意取随意弃,这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