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论哈萨克族传统养老文化对新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影响.doc
5页1浅析论哈萨克族传统养老文化对新疆农 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影响作者:阿里木江·阿不来提 论文关键词:哈萨克族 传统养老文化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 新疆 论文摘要:在新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养老文化特别是哈萨克族养老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哈萨克族人长期以来形成了敬老爱老、社区互助、邻里帮助、家族保障、牲畜保障和以孝为核心的传统养老文化但是这种传统养老文化对于新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构建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积极引导哈萨克族传统养老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构建符合新疆区情的现代养老文化是我们当前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哈萨克族传统养老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由习俗、传统、道德、信仰、仪式、礼节、礼貌、惯例、制度、理想与价值观相关联而构成的网络在这样一个概念中理解养老文化主要是指家庭或社会为老年人提供物质赡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养老资源方面的思想观念、社会伦理、价值取向和制度规范其中民族养老文化是指由特定的民族或地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礼节、惯例、价值观、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文化因素构成的具有独立特征、结构和功能的文化体系,是代代沿袭、传承下来的针对养老问题的基本的看法、道德规范等文化积淀。
笔者认为,所谓哈萨克族传统养老文化是指哈萨克族人长期受草原文化、游牧文化和中原文化的熏陶而产生并代代相传的关于养老观念、养老思想、养老理想、养惯和养老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和总称 哈萨克族文化得以吸收各种古老文化的精华,融东西方文化于一体,形成以家庭养老、家族互助、邻里帮助为主,社区互助为辅的多层次、多渠道的特殊的养老文2化其内容主要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三个方面从内涵上看,哈萨克族传统养老文化既有养老方面的认识,又有关于老年人的伦理思想、价值观、养老传统和养俗,主要包括关于家庭、经济和宗教方面的理念其养老体系主要包括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自我养老等三个方面哈萨克族传统养老文化具有民族性、继承性、多样性、连续性、独立性及融通性等特点其中,以孝顺父母和敬老爱老为基础的孝文化是哈萨克族传统养老文化的核心和支柱如果说西方国家的社会化养老是一种制度安排,那么哈萨克族传统养老文化可以说是哈萨克族人的一种道德观念和行为规则家庭养老、家族保障和社区互助是这种传统养老文化的必然选择,家庭和谐和代际传递是这种养老文化的直接体现 二、哈萨克族传统养老文化的基本内容 (一)家庭养老 1.强调自力更生,以孝为核心。
家庭养老目前是哈萨克族最主要的养老方式,也是传统的自然经济、封建伦理思想、宗教理念和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果家庭养老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文化模式家庭养老的运行,主要靠的不是现实行为,而是源于文化的动力哈萨克族特殊的人生观、价值观、伦理思想和草原文化对家庭养老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首先,哈萨克族人世世代代生活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中,人烟稀少,交通很不方便,基本上过着自给自足的原始游牧生活由于生活相对原始、封闭,经济不发达,所以家庭成员之间,阿吾勒之间互补性和依赖性很强,氏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拾其次, 、哈萨克族人彼此相处很密切,同一阿吾勒、阿塔内的人经常在邻近的地方放牧,对方的脾气、好恶、生活状况,甚至其祖宗三代都了如指掌,虐待老人或对父母不孝者必然遭到周围人的谴责和唾骂哈萨克族传统养老文化认为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是上下、尊卑的关系,子女有为父母养老送终的义务哈萨克族人生活环境造就了哈萨克族人3深沉、勤劳、坚韧、独立自主和自食其力的性格哈萨克族老人一般健康长寿,自理能力很强,经常从事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不是干家务,就是照顾小孩或养育后代,满足自己继续付出情感和享受尊敬的需要。
哈萨克族家庭非常尊敬老人,家中大事由老人当家做主,这种敬老、爱老的传统对子女的养老行为具有极强的约束力和强制力 2.“还子”防老哈萨克族传统家庭是以父亲或丈夫为核心的封建家长制家庭哈萨克族家庭一般规模较大,平均家庭人口为 5.94 人,以两代人为核心的主干家庭居多多子女的家庭,在儿子长大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家,另立门户(多在父母毡房旁边设一新毡房居住),父母身边通常要留下一个最年幼的儿子,作为养老送终的依靠独生子一般不分家,尽赡养之职哈萨克族传统家庭中普遍存在“还子”习俗所谓“还子”是指每对新婚夫妇,要把婚后生的第一个孩子送给亲生父母祖父母把孙儿当作自己亲生的最小儿女看待并加以宠爱祖父母和孙儿之间的关系被看作父母与儿女之间的关系哈萨克族人的还子习俗增加了婴儿的存活率,减轻了年轻父母的生活负担,让孤独老人在孙辈的身上重温自己的童年梦,找到新的生活乐趣,驱散年老所带来的忧郁,真正享受天伦之乐;在抚育过程中,老人与孙辈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还子作为促进代际关系的重要纽带,为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提供了潜在的文化支持和社会基础 3.知足意识强,老人养老需求不高,家庭养老成本低在哈萨克族社会中自给自足的畜牧经济和自然经济处于主导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经商意识不强烈。
自然灾害、战争比较频繁,物质资料不丰富,家庭经济收人微薄,养老能力十分有限,自足意识根深蒂固人们普遍认为,不知足是人最大的耻辱,知足的人是人中豪杰,人只有学会知足,其品行才能完善,不懂得知足就是一切灾难的罪魁祸首对现状4不满,也被视为是一种贪婪的表现哈萨克族人相信“荣华富贵和人生磨难”是命中注定的,不可改变,也不能怨声载道,只能容忍,满足现状因此,哈萨克族牧民生活非常朴素,养老保障水平低,老人养老需求非常简单,只求吃饱吃好,心情舒畅,健康长寿,别无他求 4.土地保障草场和牲畜不仅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而且是养老的可靠保障,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一般来说哈萨克族家庭都有植树造林和种草的传统青草和树木不仅是一种防沙固沙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家庭经济和养老的基本收人来源,这为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文化支持 5.祖先崇拜由于哈萨克族是古代许多氏族、部落融合而成的,所以部落意识与祖先崇拜等观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其祖先崇拜意识远远超出对创世主迎萨甘的崇拜哈萨克族人认为牢记自己七代祖先的名字,是每个哈萨克人的历史责任,给子女传授前辈的系谱,是哈萨克族父母应尽的义务景教特别是佛教对哈萨克族养老文化都有深刻的影响,信奉佛教时期古代哈萨克人有这样一个习俗:如果老人去世,那么他的儿子、女儿或兄弟就会做一个与他相似的偶像,加以崇拜。
伊斯兰教在 9 世纪初开始传人新疆,16 一 17 世纪成为哈萨克族官方信仰的宗教此后,哈萨克族传统养老观念就具有了浓厚的伊斯兰色彩哈萨克人一般对自己祖先的灵魂和墓地特别崇敬,普遍认为祖先会把生命的力量赐予自己的后代有些地区的人们在天旱时或灾年时,到祖先坟地求雨,祈求神灵保佑这种宗教理念有利于孝顺父母、关心老人、尊重老人等养惯的产生和发展 (二)社会互助 1.强调团结,热情好客哈萨克族人主要生活在天山北部草原,地广人稀,自然环境恶劣,灾害频繁因此,哈萨克人特别强调团结合作,认为团结是福,没有团结就不能生存哈萨克族人作为热情好客的民族,把客人看成是真主的恩赐哈萨克5族民间有这样的话:“父母留下的财产一半是客人的”, “只要沿途有哈萨克,那怕你走一年的路,也用不着带一粒粮、一分钱,也不会挨饿”, “好客人来到,羊要下双羔”哈萨克族人过去常常以登门客人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受人欢迎、爱戴的尺度吝音或小气者是最为人们所鄙视的 2.互助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特别强调和谐,一贯以帮助别人、热爱公共事业、团结乡亲、遵行礼仪、不侵占他人财务、珍惜友情,不做乡里乡亲所厌恶的事等为每一个哈萨克族人应具备的美好品质。
在草原上老人一旦遭受水灾、火灾、风灾、雪灾等自然灾害而生活困难时,部落的人都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尽力给以资助如某出现拒绝资助的人,则会被全部落的人歧视或侮骂如果老人欠了债务无力偿还,得了疾病无力医疗,全部落均会协助帮忙,有人出人,有物出物互相帮助被哈萨克人看作是美德,如果谁拒绝帮助有困难的,那么他就失去了被别人帮助的权利,同时还会被同部落的人看作是破坏礼俗的人哈萨克族人的互助思想还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伊斯兰教教义普遍认为孝顺父母是子女的天职、虐待父母罪孽深重,人与人之间不应互相仇视、互相伤害,而应当相互同情、相互怜悯、相亲相爱,帮助老人功德无量,人应多多行善,尊老爱幼的人是最高尚的人等等伊斯兰教教义还规定天课是每个富人的义务,富有者必须把纯收人的一部分拿出来帮助那些老人和穷人民间关于互助的思想代代相传,这种思想至今在民间影响颇深哈萨克族人的这种互助思想不仅增强了本民族内部的亲和力,而且也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道义力量、生活照料及物质保障 (三)精神保障 敬老是新疆各民族的传统习俗,哈萨克族青少年从小就接受过尊老敬老教育哈萨克族人认为不论你年纪多大,地位多高,如果你不尊重老人,便受到人们的谴责和唾弃而威信扫地。
“不论在什么场所见到老人,都要边祝福边握手,吃饭、喝茶、6开会、娱乐,都让老年人坐上席,请老年人先吃,然后其他人才能吃喝进毡房门和行路,都必须请年长者先行老年人骑马到别人家作客,年轻人必须出迎并扶老人下马,然后牵马、饮马、卸鞍、喂马,老人临行时必须把老人扶上马晚辈不能当着自家老人的面抽烟,更不能喝酒如果对老人不尊敬,则会受到人们耻笑和处罚对长辈的尊重还表现在:青年人不得直呼长者的名字,妇女不能从长辈面前走过,要从身后绕行;在过节的这一天,要把羊头奉献给老人在宰杀羊只招待客人进餐时,主人将羊头献给客人客人要用小刀割下一块面额肉捧献给在席的长者哈萨克族传统伦理道德规定年轻人必须怜悯老人,对身体虚弱和年老多病的老人应严加关怀和帮助,裹读老人普遍认为是最不可饶恕的罪孽;无论老人有天大的罪过,都不能顶嘴,也不能还手,必须忍耐、礼让这种尊老美德普遍存在,使老人心情舒畅、能够无忧无虑地安度晚年 三、哈萨克族传统养老文化对新疆农村养老保障的影响 (一)在新疆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文化因素,坚持家庭养老模式的主导地位 首先,家庭和社会的和谐是哈萨克族家庭养老文化的宗旨,敬老、侍老、助老、娱老是其精髓,是促进家庭幸福,代际和谐,社会稳定的基石。
哈萨克族人代际关系相对融洽,家庭成员之间分工明确,家庭既是一个生产单位,又是一个保障主体,也是老年人的精神乐园如今,北疆牧民总体收人比较低,个人养老能力较差,老人对家庭的依赖正在显著增加,哈萨克族老人在物质上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只要吃饱穿暖就行,但精神需求甚高在现实中,如果忽视精神赡养,只重物质供养,往往适得其反哈萨克族牧区普遍存在的敬老爱老、祖先崇拜和还子传统为牧区的家庭养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因此,家庭养老的精神养老职能是任何养老7模式不能替代的其次,北疆地区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国家养老方面财政投入不足,牧民参保能力有限,对于经济极不发达的北疆农村地区来说家庭养老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现实基础,有效减轻了政府和社会的养老负担,弥补了新疆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善的缺陷,又为政府的养老行为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比较符合新疆的区情 (二)坚持弘扬哈萨克族传统养老文化,取长补短 哈萨克族传统养老文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影响着新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一方面,哈萨克族传统养老文化把个人的养老、尊老行为上升到道德和宗教的层面,对个人养老行为进行约束和监督,从而促进家庭幸福、代际和谐及家庭美德的建设哈萨克族绿色文化、社会互助、氏族保障、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理念为社会化养老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行善,邻里互助、天课等风俗习惯为社会化养老提供了潜在的资金支持、组织保障,有利于向土地换保障、牲畜换保障等现代养老模式的过渡哈萨克族人自古以来产生的草场公有制和团结合作、互利、互助传统以及部落、氏族意识向以合作经济为载体的农村养老模式的过渡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舆论环境另一方面,哈萨克族居住比较分散,家庭养老意识很强,这种家庭养老文化的强化不利于新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普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