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夏栽培技术.doc
20页半夏栽培技术 第一节 半夏的形态特征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JBreit. 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高15〜35cm,块茎近球形,直径0.5〜3.0cm,基生叶1〜4枚,叶出自块茎顶端,叶柄长 5〜25cm,叶柄下部有一白色或棕色珠芽,直径 3〜 8cm ,偶见叶片基部亦具一白色或棕色小珠芽,直径 2 〜 4mm 实 生苗和珠芽繁殖的幼苗叶片为全缘单叶,卵状心形,长 2〜 4cm ,宽 1.5 〜 3cm ;成株叶 3全裂,裂叶片卵状椭圆形、披针形至条形,中裂片长 3〜 15cm ,宽 1 〜 4cm ,基部楔形,先 端稍尖,全缘或稍具浅波状,圆齿,两面光滑无毛,叶脉为羽状网脉,肉穗花序顶生,花序 梗常较叶柄长;佛焰苞绿色,边缘多见紫绿色,长 6〜 7cm ;内侧上部常有紫色斑条纹花 单性,花序轴下着生雌花,无花被,有雌蕊 20 〜 70 个,花柱短,雌雄同株;雄花位于花序 轴上部,白色,无被,雄蕊密集成圆筒形,与雌花间隔 3〜 7mm ,其间佛焰苞合围处有一直 径为 1mm 的小孔,连通上下,花序末端尾状,伸出佛焰苞,绿色或表紫色,直立,或呈“ S”形弯曲浆果卵状形,绿色或绿白色,长 4 〜 5mm ,直径 2〜 3mm ,内有种子 1 枚,椭圆 形,灰白色,长2〜3mm,宽1.5〜3mm,千粒重(鲜)9.88g。
花期5〜9月,花葶高出于叶, 长约 30cm ,花粉粒球形,无孔沟,电镜下可见花粉粒表面具刺状纹饰,刺基部宽,末端锐 尖果期 6〜 10 月,浆果多数,成熟时红色,果内有种子 1 粒半夏及其部分混淆品形态 如图第二节 半夏的生态环境半夏是一种杂草性很强的植物 所谓杂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 贝克和史旦宾斯 (Baker and Stebbine) 所下的杂草定义为较多人所接受他们认为:杂草是受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作用下的产物 为适应环境,保存种质, 杂草除了要经受自然选择外, 还要经受栽培作物时所用的各种措施,包括耕犁、施肥和刈割等因此, 杂草是在长期栽培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一类植物, 它既有同作物不断竞争的能力, 又有比作物更能适应环境的特点 半夏的杂草性具体表现为:①具有多种繁殖方式它既可营块茎和珠芽无性繁殖, 又可营种子繁殖,从而使半夏可以避开许多不利因素,如严冬、酷夏、干旱、水涝以及传粉媒介缺乏等情况,保证种 质的延续和更新 ②具有较强的耐受性 人们从事农事操作必定要对杂草进行有意或无意的 刈割和践踏试验表明, 对半夏而言,这种伤害只能损伤半夏的地上部分, 地下部分依然可 以在适当时候再抽叶生长,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使半夏能够在旱地上生生不息, 代代相传。
③ 具有较宽的生态幅凡是杂草大多具较大的耐受性,表现有较宽的生态幅和分布区 更重要的是,无论是野生群体还是栽培群体,在生长过程中,当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光 照强度等发生较大变化时,半夏都会以地上部分逐渐枯黄、倒伏 (俗称“倒苗”) ,以地下块茎度过不良环境倒苗次数的报道有多有少,有的认为只有一次,有的认为 2〜3次,也有人认为倒苗次数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它与外界环境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外界条件较好时, 倒苗 次数可以减少; 反之, 次数或许增多 当环境条件适宜时, 又可继续出苗生长 在倒苗之前, 其叶上的珠芽大多已经成熟, 所以, 倒苗一方面是对不良环境的适应, 另一方面同时进行了一次无性繁殖 具较大块茎的植株, 在倒苗之前还往往有佛焰苞产生, 内藏单性的雄花序和雌花序,可以进行同株异花授粉和受精, 并产生种子和果实 不难看出,一次倒苗可以扩大 群体的个数 环境恶劣时, 杂草用各种办法来增加其后代数量是必然的, 因为这涉及到种质 能否衍生下去的大问题但倒苗会影响半夏块茎的产量半夏虽具有明显的杂草性,但繁殖系数较低,其一次能结出的种子数和长出珠芽数并不多 有人曾计数了每一植株所获得的种子数, 平均每株有种子 7.7 颗,即使这 7.7 颗种子全部萌 发,当年也不能长佛焰苞,仅长珠芽。
以每株长出 3 张叶计,每一叶有一个珠芽,一般珠 芽当年也不长佛焰苞,按一年倒苗三次 (最多)计算,一个植株在一年中仅得到 7.7 颗种子和131.4 个珠芽,大小块茎 54.5 个,总共个体数为 193.6 个当然,这仅为理论计算值,没有考虑动物和微生物啃食和寄生, 实际上达不到这一数字 由此可见, 半夏就其产生后裔的能力远远抵不上其它杂草另外,这些种子和珠芽大多落在母珠附近,并无特殊传播方式, 常常局限在有限的生态环境里群集,这就容易相互倾轧或被人们“满门抄斩” 故半夏在生存竞争中处于某种守势,不能成为一种开拓性杂草半夏的生育过程与温度、 光照、 水分等生态因子密切相关 通过试验和野外考察得出如下结 论1. 半夏生育过程中的温度条件一般旬平均气温在 10 c左右时,各类型半夏顺利萌发出苗,这一温度为半夏的生物学起点温度在旬平均气温达 15 C〜27 C时,半夏生长最茂盛在我国部分地区, 7月中旬开始,随着梅雨季节的结束,气温上升,最高温度经常超过 35 C,半夏生长受到严重影响,没有遮阴条件的半夏地上部分相继死亡,形成夏季大倒苗秋后, 9月上旬温度又降到 27 C以下,半夏地下块茎陆续出苗, 形成秋季生长期,直到11月上中旬,气温经常降至10 C以下, 开始倒苗越冬。
由于秋季温、光、水综合条件,对于半夏来说,远不如春季适宜,所以,秋 季长势弱,总苗数仅约 10 万/亩,而春季达 18 万/亩以上半夏生长的适宜温度为 23c〜29c2. 半夏生育过程中的湿度条件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土壤和半夏不耐旱, 喜爱在湿度较高的土壤中生长 有人曾调查了丰县沙河桥一块半夏高产田, 平 均块茎单产达 1500 千克其品种为丰县半夏,全年几乎没有明显倒苗过程,即使在盛夏季 节,生长也十分旺盛栽培中最突出的措施之一就是针对当地气候干燥,土壤缺水的特点, 夏季坚持每天傍晚用井水沟灌 1 次,既保持土壤湿润,又降低了土温,一举两得我国长 江流域一般年份 6 月上旬至 7 月上旬半夏生长尤其旺盛,主要原因之一是这段时间正是梅 雨季节,阴雨绵绵, 不但减少了强烈光照,降低了夏季高温影响,空气湿度,保证半夏生长有足够的水分 当然,土壤湿度也并非越大越好, 半夏既喜水又怕水,当土壤湿度超出一定的限度,反而生长不良,造成烂根、烂茎、倒苗死亡,块茎产量下 降例如,每天浇水 8kg/m 2的处理,地上部分生长过旺,氮素代谢过旺,消耗了大量碳水化合物,营养积累减少,产量降低江苏盛产半夏的“三泰”地区,自从实行水旱轮作制 后,农田中的半夏已经绝迹,正是因为半夏怕水的缘故。
3. 半夏生育过程中的光照条件半夏是耐阴而不是喜阴植物,在适度遮光条件下,能生长繁茂但是,若光照过强,如高达9万1x,半夏会100%倒苗;若光照在 3000 1x以下,半夏也难以生存在半荫环境为宜, 珠芽增加数和母块茎增重均比向阳和荫蔽区为好,半荫区形成的珠芽比向阳区多 14.37%,比荫蔽区多48.37% ;母块茎增重比向阳区多 51.89%,比荫蔽区多62.75%在野生半夏群落里与之伴生的植物种类各地差异很大, 但大多属喜阴湿植物如在南京地区,半夏常作为小草生于落叶阔叶林下,灌木层不甚明显,草本层则主要由叶下珠(Phyllanthusurinaria) 、紫花前胡(Peucedanum decursivum) 、荩草(Arthraxon Ianceolatus) 、 半枝莲(Scutellariabarbata)、梓木草(Lithospernumzollingeri) 、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 、三叶鬼针草(Bidenspilosa)、野古草(Arundinella hirta)等在长江南的竹(Phyllostachysspp.) 林和橘(Citrus spp.)林下也常见半夏分布。
半夏营种子和珠芽或块茎繁殖, 故在自然种群里,既有实生苗,又有由珠芽或小块茎发育而成的新个体从生理年龄上来看,则是典型的“四代同堂” ,其中包括由种子发育而来的实生 苗,由第一代、第二代,甚至第三代珠芽发育而来的植物, 以及由块茎直接生长而成的植株半夏的种子、珠芽和块茎均无休眠特性,只要环境条件适宜均能萌发一般在 3月下旬至珠芽发生在叶柄或10月下旬均可见到植株,且尤以春秋两季为多研究表明,除生存条件急剧恶化外,半夏以无性繁殖为主一般情况下,半夏种的繁衍和个体的更新主要靠珠芽 叶片基部,抽叶时叶柄基部稍隆起,以后即发育形成珠芽第三节 半夏的习性半夏根浅,喜温和、湿润气候,怕干旱,忌高温夏季宜在半阴半阳中生长,畏强光;在阳 光直射或水分不足条件下,易发生倒苗耐阴,耐寒,块茎能自然越冬要求土壤湿润、肥 沃、深厚,土壤含水量在 20%〜30%、pH值6〜7呈中性反应的沙质壤土较为适宜一般 对土壤要求不严,除盐碱土、砾土、过沙、过粘以及易积水之地不宜种植外,其他土壤基本 均可,但以疏松肥沃沙质壤土为好野生于山坡、溪边阴湿的草丛中或林下半夏在我国分布广,海拔 2500 米以下都能生长,常见于玉米、小麦地、草坡、田边和树林 下。
朝鲜、 日本也有分布 这就意味着半夏对温度和水分变化有较大的适应性,而这种适应 性正是杂草所必需的先决条件 我国长江流域各省以及东北、 华北等地区均可种植, 主产区 为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河南、浙江等地半夏可与果树或高杆作物间作半夏为多年生田间杂草性植物,一般于 8 C〜10 C萌动生长,13 C开始出苗,随着温度升高出苗加快,并出现珠芽,15 C〜26 C最适宜半夏生长,30 C以上生长缓慢,超过 35 C而 又缺水时开始出现倒苗,秋后低于 13 C以下出现枯叶冬播或早春种植的块茎,当 1〜5cm的表土地温达10 C〜13 C时,叶柄发出,此时如遇地表气温又持续数天低于 2 C以下,叶柄即在土中开始横生, 横生一段并可长出一代珠芽 地、 气温差持续时间越长,叶柄在土中横生越长,地下珠芽长的越大当气温升至 10 C〜13 C时,叶柄直立长出土外用块茎繁殖,块茎越大,不仅叶柄粗,珠芽结的大,而且珠芽在叶柄上着生的位置也越高; 块茎越小, 叶柄细, 珠芽也小, 珠芽在叶柄上着生的位置越低 半夏当年出苗为心形的单叶, 第二至第三年开花结果,有 2 或 3 裂叶生出,一年内多次出苗出苗期:每年平均三次, 第一次为 3 月下旬至 4 月上旬,第二次在 6 月上、中旬,第三次在 9 月上、中旬。
珠芽期:萌生初期在4月初,萌生高峰期为 4月中旬,成熟期为 4月下旬至5月上旬花期:5〜7 月果期:6〜9月倒苗期:3月下旬至6月上旬、8月下旬、11月下旬共三次倒苗生 育期:出苗至倒苗的日数,春季为 50 〜 60 天,夏季为 50 〜 60 天,秋季为 45〜 60 天 半夏在适宜的条件下 (半阴半阳、 土壤疏松湿润 )具有多次出苗生长、 倒苗的现象 两年以后, 开花结实, 种子可以进行有性繁殖 在叶柄近地面的位置或其叶上,生长有珠芽, 它能再生 出半夏小植株地下茎极短,在茎上能产生 1 〜 2 个块根及大量须根,较大的块根的根尖部常腐烂掉块根也可进行繁殖根据半夏一年内有多次出苗的习性, 有人设计了春、秋、 冬季的播种期试验 试验材料用直 径1.5〜2cm,重3〜5g的半夏作种,小区播种量为 168〜189g,小区面积1m X1m,拉丁 方排列,重复三次结果表明,随半夏在地时间的增长,单位面积产量逐渐增加,冬、春季 播种较秋季播种增产第四节 选地与整地一、选地宜选湿润肥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