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doc
17页西南财经大学 MBA 课程教学大纲1课程编号:【J1】课程名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2009 年修订稿)学时:33 课时学分:3 学分【课程简述】本课程是我校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包括 MBA、MPAcc 学生)的基础理论课,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 、 “现代企业制度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 、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问题研究” 、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分析”等五大专题组成本课程旨在使学员认识和理解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基本理论问题以及改革中的一些重大实践问题,训练和培养对经济问题的独特的观察视角和分析方法本课程着重于基本理论分析基础上的实证研究,故要求学员对本课程涉及的文献资料有尽可能多的涉猎、对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热点及疑难问题有较敏锐的感知,目的在于对实践中的经济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讲授中穿插讨论与案例分析,要求学员积极提问和参与讨论教学大纲】第一专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教学要求]了解与掌握有关经济体制及经济体制模式的基本理论;理解社会主义条件下建构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殊性与可能的路径,并能分析经济体制的结构与绩效,明确经济体制的可变迁与可选择性。
[计划课时]7 课时[主要内容]一.关于经济体制的一般理论(一)经济体制的内涵1.主要观点体制结构论美国学者埃冈·纽伯格和威廉·达菲认为经济体制是“社会确立的在生产、消费和分配等三个基本领域内作出的经济决策机制经济体制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组成部份——决策结构、信息结构和动力结构 ”(见《比较经济体制》第 9 页,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决策体制论瑞典经济学家 A·林德贝克认为“一种经济体制即是一套决策机制和制度以及做出关于给定的地域内的生产、收入和消费决策的工具 ”(见《新左派政治经济学》 ,商务印书馆 1981 年版)我国学界对经济体制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最初的“形式论”到后来的“机制论” 、 “多元结构论”等等突破了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同一论的限制,对经济体制的认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出现了新的综合其中王跃生的观点较具代表性,他认为“ (1)经济体制由一套经济决策机制或制度构成;(2)这些决策机制或制度旨在有效地分配稀缺资源和组织生产; (3)决定这些机制或制度的是经济中的财产所有权 ”(见《变化世界中的经济体制》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综上,我们对经济体制的认知可以深化为以下几点:(1)经济体制的核心是经济决策权。
经济决策权的核心一是对资源配置的决策,二是对生产或经营成果分配的决策 (2)经济体制的关键是要解决经济决策权的配置问题这需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谁有权决策,西南财经大学 MBA 课程教学大纲2二是以什么方式决策 (3)市场经济体制的难题是怎样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政府调节与克服市场失灵、市场调节与克服政府失灵的关系需要深入研究2.经济体制的分类常见分类: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现今流行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依所有制性质不同或政府干预市场程度的不同而作的进一步的分类:如公有制的市场经济体制与私有制的市场经济体制;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与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等等结构分类法(又称“DIM”分类法) 即以决策(Decision)结构、信息(Information)结构和动力(Motivation)结构的配置和运作机制的不同来划分不同的经济体制决策方式分类法以前东欧经济学者 W·布鲁斯和亚诺什·科尔内为代表布鲁斯主要是以划分不同的决策层次以及界定在不同决策层次的决策权来区别不同的经济体制;科尔内则是以行政协调(政府决策)与市场协调(市场决策)的不同组合方式来界定不同的经济体制对经济体制的划分,可能应关注:(1)决策权的获取路径的不同:契约与强权的区别。
2)决策权的运作方式的区别:是分权制衡还是集权专制 (3)绩效区别:基于权力的管制——风险集中;基于权利和信誉的法治——风险分散二)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1.传统观点:两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而经济体制是它的实现形式这种观点的延伸便是主张建立基于公有制(主要是国有制)的市场经济体制问题是:传统观点坚持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是“常数”而非“变数” ,经济体制的变动只能在经济制度没定的框架之内那么,经济体制的变迁是否永远不能突破基本经济制度的框架?但事实是:没有经济体制变迁就难以实现基本经济制度的创新传统给我们设置了太多的认知障碍,如所有制教条、植根于剥削的资本概念、市场无序论等等但一当我们在实践中建构市场、推进市场、获取市场并以此逐渐形成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在认知与观念上的革命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2.现代观点:制度是一种规则,由它界定了权利与义务,并以此导向人们的行为方式制度的价值不在于它是信仰,而在于它是行为规则新制度经济学所讲的制度变迁其实是体制变迁,只有体制变迁才可能导致改变我们所理解的经济制度,而不是相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永恒的权利,而无永恒的权力权力是博弈、均衡;再博弈、再均衡的过程,所以权力可以聚合权利,但永远不能取代权利。
故对过去所有制所强调的超越权利的控制权、基于剥夺权利的支配权需要重新思考可否倡导这样的观点:淡化所有制,强化产权因为产权是可交易的,而所有制是不可交易的所有制的演进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即私有制--公有制 --个人所有制(每一个人平等占有、独立享有、自由支配的财产权制度) 市场是否定等级的,财产权的自由流动与转让,是市场化产权制度的重要特征,也是市场能够配置资源的财产权基础(三)经济体制模式经济体制模式是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具体实施的经济体制,具有较强的地缘政治与历史背景为特征在理论上,依据不同的经济体制分类方法来界定不同的经济体制模式,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某一类经济体制模式但这恰好可能忽略某一具体国家的经济体制模式的特色,这是需要我们加以注意的现今主要的市场经济体制模式有:1、美英模式又称典型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模式其微观基础是私有制的自由企业制度、其运行环境是垄断与竞争混合的市场主导加有限制的政府宏观调控,其所有经济行为高度法治化特色:企业与个人有相当的自由选择空间西南财经大学 MBA 课程教学大纲32、日德模式又称政府参与或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模式有政府背景的财团或财阀是其基本的市场主体,强调政府对经济的总体调控。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实则是有政府调节的市场经济,特别重视政府在稳定经济和维护社会公平方面的作用,日本政府更是建立了以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为核心的宏观调控体系特色:政府协调比法制规范有更大的作用3、北欧模式又称福利市场经济体制模式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裕的人均资源占有量是其物质基础,虽然所有制基础仍是私有制,但政府的基本职能是维护经济公平,有完善同时也是低效的社会保障制度特色:追求结果的公平重于追求机会的均等4、中国模式又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现已逐渐取得世界公认,但总体上又是处在成长中的市场经济体制模式后面详论对经济体制模式的认识应注意:既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济体制、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具有可变迁性和可选择性各个国家经济体制的变迁和选择都与该国的政治、历史、文化乃至资源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四)经济体制绩效分析1、分析方法:体制成本与体制效率概念的引入与应用两种情况:体制成本>体制效率;体制成本< 体制效率降低体制成本也即是增加体制效率2、体制成本的两种表现:一是体制内耗界定为体制的结构性失衡:如权与责的不对称;人与事的不对称;机构设置与运作效率的不对称等二是体制摩擦界定为缺乏权力制衡导致的权力滥用或权力腐败(又称权力寻租):表现为权力超越于法律、权力超越于市场。
前一种体制成本又称体制构造成本,是因体制构造不当造成体制内耗;后一种体制成本又可称为体制运作成本,是因体制权力运用不当造成体制摩擦当然体制也有正常的建构与运作成本,如管理费用、劳务开支等,但这些不是我们这里要研究的内容3、追求体制绩效是体制变迁的动因当体制成本大到使体制运作无效时,也就产生了体制变迁的客观要求直接的表现是:权力的配置与利益的获取不仅使社会上大多数人不满意,而且也使体制内的在职者不满意,即个人与集团的收益均为持续下降的态势追求更大的体制绩效导致的体制变迁:国内竞争与国际竞争4、提升经济体制绩效的路径建构有限政府与克服政府失灵培植市场力量与健全法制:构建法治社会开放市场(引入外力)与管理技术创新(如电子政府、网上政府的建立等等)民间监督与制衡体系的培育与发展,如传媒、社团、中介组织等二.中国经济体制的变迁(一)从传统社会主义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完成五个转变:(1)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转变;(2)由落后的农业国向发达的工业国转变;(3)由传统的小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转变;(4)由封闭的国家向开放的国家转变;(5)由集权、人治社会向有自由选择、法治的社会转变。
二)中国经济体制变迁的路径1.由集权到分权,再到普遍的自由选择2.资源配置方式的变迁:由行政性计划控制向基于市场机制加宏观调控的方式转变3.制度重构:法治逐步取代人治(三)中国经济体制变迁的动因分析西南财经大学 MBA 课程教学大纲41.内在动因:意识形态激励效果的衰减高昂的体制运作成本基于自由选择、权利均等的长期激励的诱导2.外在压力:民营经济的倒逼效应加入 WTO 的挑战等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体制建构(一)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性认识1.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与占有方式的区别等2.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兼容性问题兼容的可能性:市场配置资源方式的有效性;市场调节基础上完善宏观调控兼容的条件:重构产权制度克服兼容过程中的排异现象:如权力对权利的侵犯;人治对秩序的破坏等等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及特征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逆生长机制缺乏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自然历史过程;要求克服传统体制对市场的排异2.财产权利制度变迁:从公有制主体到多元产权3.分配制度变迁:按劳分配为主向要素分配体系过渡4.宏观管理的制度变迁:由行政干预向间接宏观调控转变5、由权力型社会向市民社会的转型:民间的自主、自立与自由6.构造更高的市场伦理层级的可能性:诚信、精神价值等。
三)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点1.多元财产制度:基于个人财产权利的结构性社会资本体系2.按要素分配体系: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寻求均衡3.建立间接宏观调控体系:以市场为基础的政府调节4.市场体系及其运作:秩序、诚信、公正与法治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向纵深发展(再转型)及其问题与治理1、改革步入深水区:向深度与广度的发展,经济、社会的不和谐问题凸现2、经济与对外开放的超常发展与社会治理机制、政府治理机制改革与完善的严重滞后,是各种矛盾凸现的重要原因3、科学发展观的树立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三农问题” 、粗放型发展问题、分配不公问题、城镇弱势群体问题、政治体制问题等的治理与解决[思考问题]1.应怎样理解经济体制及其构造与功能?2.试比较不同的经济体制模式3.体制成本及提高体制绩效的路径分析4.试析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变迁的动因和路径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之我见6.应怎样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7、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体制改革之间有何关系?应怎样处理?[参考书目]1. 《变化世界中的经济体制》 ,王跃生,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年月版2. 《体制选择分析——从制度绩效角度理解改革》 ,李义平,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西南财经大学 MBA 课程教学大纲53. 《政府与市场——美、英、法、德、日市场经济模式研究》 ,陈建,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 年 3 月版4.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研究》 、刘国光主编,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 年月版5. 《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