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操作系统原理 教学课件 作者 周苏 实验资料实验B:后记.doc
4页后记 257后 记这个系列的实验教材 (科学出版社,高等院校实验教材信息技术类,2007年改名为高等院校实践教程丛书) 最初出版的是2003年的《操作系统原理实验》,此后,相继出版了《软件工程学实验》(2004) 、《多媒体技术实验》(2005) ,《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实验》(2006) ,《信息资源管理实验教程》(2006) ,《汇编语言程序实验教程》(2006) ,《数据结构与算法实验教程》(2007) ,《信息安全技术》(2007) 、《电子商务概论》(2007) 、《人机界面设计》(2007) 和《数字艺术设计概论》(2007) 等今天,当我们重新修订《操作系统原理实验》的时候,昭示着我们在继续发展的同时,已经有了良好的应用基础1 操作系统原理的教学现状围绕着操作系统的教学,一般分成以下几类:1) 包含在“计算机文化”或者是“计算机基础”教学或培训课程中,主要是学习某个操作系统 (例如Windows) 的基本操作方法2) 作为专业选修课程,对特定操作系统功能及其操作的深入了解和掌握,例如高年级的Unix课程、Windows组网技术、Linux组网技术等等3) 作为计算机科学技术及其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操作系统原理”(许多场合称为“操作系统”) 课程帮助学生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技术,熟悉操作系统系统内核,能够运用操作系统深层次功能来解释和开发更好的中间件和应用程序等等。
一些学校的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其学生还需要掌握或者准备掌握操作系统的分析、开发和设计技术本书所讨论的教学内容特指专业基础课程“操作系统原理”,对这门课程知识的把握程度可以认为是计算机专业与非专业的分水岭2 操作系统原理教学内容的分层次设计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在其发布的“中国计算机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指出:大多数院校都有比较完善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进度表、教学档案等,实践着一套有效的管理规范但同时教学内容的研究则需要加强报告进一步指出:1) 有些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设计存在明显的盲目性,还有些学校在培养人才定位上有明显偏差尽管CC1991开创了一种对计算机科学教育的创造性的、理性的思考,但它并不应该成为我国所有大学计算机专业教学实践的共同追求的目标2) 作为一种比较普遍的规律或者现象,学生就业通常会有较强的地域性:一个企业通常在周边地区招收较多员工,一个学校的毕业生大都就业在学校周边地区的单位因此,学校周边地区社会发展的情况对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是很有参考意义的3) 不能把“考研”作为课程教学效果的一个突出指标办学效果的基本指标是学生的就业率,是一个学校学生的社会声誉。
考研”如果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就业”的话,对办学效果来说只能是锦上添花的作用,而不能是一种基本的追求我们要防止目前依然存在的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延展到大学阶段从1999年开始,经过几年的大规模扩张,人们对大面积扩招后形成的新的高等教育态势进行了重新认识,并把普通高等学校一般地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等几种办学类型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时期的到来,初步形成了各类大学相对稳定地分层次办学的格局由于大多数大专院校一般都设置有计算机科学技术及其相关专业,我们至少可以认为:根据所在院校的办学类型不同、培养目标不同、所在地及其周边地区社会需求的不同,这些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应该有所不同,这些计算机专业对于“操作系统原理”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是有所不同的我们认为:对于大多数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尤其是非研究性院校的学生,应该把操作系统原理的学习定位在理解、熟悉和能够灵活运用操作系统原理,来解释计算机运行的现象和开发更好的应用程序与新设备驱动程序等,而把那些“考研”所需要的更深层次理论性内容放在选修或者考研复习阶段来解决而从长远看,应该对各层次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所开设的“操作系统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对其教学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
3 操作系统原理的实验内容应该改革我国的普通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教育环境,而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在实践环节上的缺乏和不足与今天的教育现状和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远远不相适应长期以来,我们培养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存在着“什么都学过 (却) 什么都不会”的尴尬局面,专业教育、教材与应用需求严重脱节事实上,学生就业难并不是就业市场不需要计算机人才,其根源还是计算机教学的现状所至操作系统原理”课程一向都有实验教学的要求,但实验内容通常是根据操作系统原理的思想,运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来实现操作系统的部分功能,或者分析诸如Linux操作系统某个版本的开放源代码等,带有强烈的“验证性”色彩但是:1) 由于低年级程序设计语言教与学所存在的问题,学生普遍不能顺利地运用程序设计语言工具2) 对于应用型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操作系统原理的主要目的应该不是设计新的操作系统,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很好地运用操作系统因此,作为一门重要的计算机课程,应用型计算机专业操作系统原理实验环节的改革应该引起充分重视4 实验的改革、创新与成果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学方法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先说 (课堂理论教学) 后做 (验证性实验) ”和“光说不做”。
但是,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背景下,课堂教学效果普遍出现滑坡,客观上淡化了“验证性”实验的基础,因而严重地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近年来,我们在多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把实验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相融合,抓实验实践教学促进学科理论知识学习”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来提高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这个教学方法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先做后说”和“边做边做”这里的“先做”,就是教师依据相关课程的知识体系和教学要求精心设计前导实验,学生在实验设计的指导下,通过实验方法来了解和实践课程知识;这里的“后说”,就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答疑解惑,系统地提高学科知识的理论水平毛泽东在其哲学著作《实践论》中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毛泽东,《实践论 (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 》,1937年7月显然,学生在“操作系统原理”等课程中产生的学习困难,首先来自于他们对所学知识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而我们在教学中采用“先做后说”的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认知困难,符合特定的学生对象,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操作系统原理实验》中的所有实验内容都已经过多轮学生实验应用,参加实验尝试的学生涉及了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本、专科学生,为实验内容的完善和实验的组织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这些实验教材投入使用后,学生大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5 与实验相关的一些问题下面,再把一些与实验相关并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记录如下:1) 经常有人来索取实验的“标准答案”事实上,我们认为这种“标准答案”不妥一则各人的实验环境不同,操作的方式方法有所不同,答案会有一些不同,而标准答案会束缚学生的思维我觉得,学生按实验步骤做了,自己的实验结果就是答案,如果出现意外,那把这个意外的结果记录下来,也是答案并且,既然是实验,那么不成功也是可以接受的结果关键是,要明白实验结果的含义是什么,实验不成功的原因可能是什么等等2) 实验书中的实验是可以选择的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考虑到实验室环境、实验时间安排等原因,可以对实验进行舍取个别实验如果有困难,可以考虑不做,或者要求在学生自己的机器上完成3) 关于实验总结我们在其他课程实验中都设计了这个环节尽管水平有明显不同,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是认真完成和积极表达的几乎每个学期末,我们都是热泪盈眶地收集、整理和装订这部分实验内容。
学生们通过实验总结表达了他们的欣喜、努力、希望和抱怨,每每都能激励我们积极投入以后的工作我想,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组织、要求和引导是很重要的谨以此为后记,感谢学生的支持,感谢同行的厚爱,我们还将继续积极努力!周苏2007春节于杭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