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谈郦道元与他的《水经注》.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琴****
  • 文档编号:19408833
  • 上传时间:2017-11-1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谈郦道元与他的《水经注》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院,08 级,刘东众所周知,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文学家,他撰写了地理巨著《水经注》 可以说他开创了中国地理学的先河,被尊为“中国最早的地理学家” ,他所著的《水经注》也是我国第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在我国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过深远影响,因此毛泽东称“《水经注》的作者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 ,也有人评价他为“中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地理学家” 一一 郦道元所处的大时代背景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两汉是一个国势鼎盛的时代,但在那以后的魏晋南北朝,国家动乱,南北分裂,人民流离失所,郦道元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这个时代虽然战乱频繁,但也是民族大融合、文化大交流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时代,这也就造成了这个时代思想的大转变在中国北方,到了北魏后期,社会上以及政治领域都笼罩着不安定的气氛,但就在这种惊恐的政治气氛中,学术事业并没有停顿,有价值的著作也先后不断出现,其中最有影响、至今仍为人们所称赞的就是郦道元所著的地理巨著、人文经典《水经注》 两汉过后三国两晋时期“独尊儒术”这样一种儒学独大的地位逐渐被破除,到了南北朝时期,思想已经形成多元化的思想,儒、玄、佛、道思想四分天下。

      在诸多的思想流派中,出现了以法治国、务实求治的主张和“无君论”等有价值的观点,也产生了消极颓废、遁世游仙的思想,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玄学思想,这是道家和儒家融合在一起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想,主张研究幽深玄远的问题,这种玄学思想对郦道元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他的《水经注》中地理、人文的描写也体现了奥妙玄远的玄学思想由于出身世宦,从小接受儒学正统教育,因此他及他的著作明显受到儒学思想影响, 《水经注》一书中很好的体现了儒家理念的运用三三 郦道元著《水经注》水是生命之源,人类赖以生存繁衍,也是中国传统“五行”之一,古代人民早就意识到了水之重要性,水被比作圣人,如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而面对滚滚而流的江河溪流时他们又会有何等慨叹?“逝者如斯夫”便是其中最出色的代表我 国 可考 证 的 最 早 记 述 水 系 的 专 著 为 《水经》 , 它 大 约 成 书 于 秦 汉 或 汉 魏 , 它 简 要 记 述 了 一百 三 十 七 条 全 国 主 要 河 流 的 水 道 情 况 但 记 载 相 当 简 略 , 缺 乏 系 统 性 , 对 水 道 的 来 龙 去脉 及 流 经 地 区 的 地 理 情 况 记 载 不 够 详 细 具 体 。

      熟 读 《 水 经 》 的 郦 道 元 认 为 , 应 该 在 对 现 有 地 理 情 况 的 考 察 的 基 础 上 , 印 证 古 籍 ,然 后 把 经 常 变 化 的 地 理 面 貌 尽 量 详 细 、 准 确 地 记 载 下 来 在 这 种 思 想 的 指 导 下 , 郦 道 元决 心 为 《 水 经 》 作 注 《 水 经 注 》 原 序 就 记 录 了 他 写 的 原 因 和 目 的 : “《易》称天以一生水,故气微于北方,而为物之先也昔《大禹记》著山海,周而不备;《地理志》其所录,简而不周;《尚书》 、 《本纪》与《职方》俱略;都赋所述,裁不宣意;《水经》虽粗缀津绪,又阙旁通所谓各言其志,而罕能备其宣导者矣今寻图访赜者,极聆州域之说,而涉土游方者,寡能达其津照,纵仿佛前闻,不能不犹深屏营也余少无寻山之趣,长违问津之性,识绝深经,道沦要博,进无访一知二之机,退无观隅三反之慧默室求深,闭舟问远,故亦难矣然毫管窥天,历筒时昭,饮河酌海,从性斯毕窃以多暇,空倾岁月,辄述《水经》 ,布广前文……《经》有谬误者,考以附正文所不载,非经水常源者,不在记注之限但绵古芒昧,华戎代袭,郭邑空倾,川流戕改,殊名异目,世乃不同。

      川渠隐显,书图自负,或乱流而摄诡号,或直绝而生通称,在诸交奇,洄湍决澓,躔络枝烦,条贯系夥 ”“所以撰证本《经》 ,附其枝要者,庶备忘误之私,求其寻省之易 ”《魏书·郦道元传》中记载, “道元好学,历览奇书” ,正是由于他的兴趣爱好及博学多才和一种历史责任感与爱好祖国大好河山的这种情怀,催动他写了《水经注》 他以《水经》为典本,以水道为纲完成整部书,所记水道一千二百五十二条,逐一说明各水的源头、支派、流向、经过、汇合及河道概况,并对每一流域内的水文、地形、气候、土壤、动物、植物、林园、矿藏、特产、农业、建筑以及山陵城邑、名胜古迹、地理沿革、历史故事、神话传说、风俗习惯等,都有具体的记述举 凡 干 流 、 支 流 、 河 谷 宽 度 、 河 床 深 度 、 水量 和 水 位 季 节 变 化 , 含 沙 量 、 冰 期 以 及 沿 河 所 经 的 伏 流 、 瀑 布 、 急 流 、 滩 濑 、 湖 泊 等 等都 广 泛 搜 罗 , 详 细 记 载 ; 所 记 湖 泊 、 沼 泽 五 百 余 处 , 泉 水 和 井 等 地 下 水 近 三 百 处 ,伏 流 有 三 十 余 处 , 瀑 布 六 十 多 处 ; 所 记 各 种 地 貌 , 高 地 有 山 岳 峰 岭 、 坂 冈 丘 阜 、 崮 障峰 矶 等 , 低 地 有 川 野 、 原 隰 等 , 仅 山 岳 、 丘 阜 地 名 就 有 近 两 千 处 , 喀 斯 特 地 貌 方 面 所记 洞 穴 达 七 十 余 处 , 植 物 地 理 方 面 记 载 的 植 物 品 种 多 达 百 四 十 余 种 , 动 物 地 理 方 面 记载 的 动 物 种 类 超 过 百 种 , 各 种 自 然 灾 害 有 水 灾 、 旱 灾 、 风 灾 、 蝗 灾 、 地 震 等 , 记 载 的水 灾 共 三 十 多 次 , 地 震 有 近 二 十 次 。

      可 见 记 述 之 详 可以说是它不仅是地理的大成之书,也是一部地文水文人文的巨著因水以证地,即地以存古”便是《水经注》的写作基础,繁征博引,详加考求,态度严谨,引用书籍多达四百三十七种,还有诸多汉魏碑刻同时郦道元超脱自己出身北魏的束缚,超脱南北分裂局面,把汉族活动的范围,作为统一记述的对象,体现了《禹贡》中大一统的思想,这也是儒家思想的集中反映加之郦道元的文学功底,使文章行文简洁雅驯,并带有骈体修辞特色,可谓生动优美的山水散文之集合《水经注》可谓为一部文学典范、地理人文巨著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非《三峡》莫属,《三峡》节选自《水经注·江水》作为中学必修课文,它不仅集中体现了《水经注》的在地理学上的重要性,更体现了《水经注》那文学华丽典雅之美自 三 峡 七 百 里 中 , 两 岸 连 山 , 略 无 阙 处 重 岩 叠 嶂 , 隐 天 蔽日 ……至 于 夏 水 襄 陵 , 沿 溯 阻 绝 ……春 冬 之 时 , 则 素 湍 绿 潭 , 回 清 倒 影 绝 巘 多 生 怪柏 , 悬 泉 瀑 布 , 飞 漱 其 间 清 荣 峻 茂 , 良 多 趣 味 每 至 晴 初 霜 旦 , 林 寒 涧 肃 , 常 有 高 猿长 啸 , 属 引 凄 异 , 空 谷 传 响 , 哀 转 久 绝 。

      故 渔 者 歌 曰 : ‘巴 东 三 峡 巫 峡 长 , 猿 鸣 三 声泪 沾 裳 ’”《 三 峡 》 以 凝 练 生 动 的 笔 墨 , 写 出 了 三 峡 的 雄 奇 险 拔 、 清 幽 秀 丽 的 景 色 郦 道 元 抓 住 景 物 的 特 点 进 行 描 写 写 山 突 出 连 绵 不 断 、 遮 天 蔽 日 的 特 点 , 写 水 则 描 绘 不同 季 节 的 不 同 景 象 三 峡 的 奇 异 景 象 , 被 描 绘 得 淋 漓 尽 致 , 将 景 物 的 神 韵 充 分 生 动 地 表现 了 出 来 , 也 体 现 了 作 品 的 人 文 关 怀 成书后的《水经注》成为了我国第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也是公元六世纪以前我国最全面最系统的这是一部集历史地理学、水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考古学、水利学等方面的重要文献,对后世影响颇深三三 郦道元的科学思想《水经注》集中体现了郦道元的科学思想:环境变迁思想、人地关系思想、流水作用的思想、地名学思想、朴素唯物论思想等他关于环境变迁的思想,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不是静止不变的;二是环境变迁是可以认识的。

      在《水经注》中,郦道元对许多变化了的地理现象能做出符合实际的辨别,比如关于地理名称与实际情况有矛盾的问题,他认为是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自然环境的变迁,二是“流杂阀居,裂溉互移,致令川渠异容,津途改状,奉物望疑焉”(《水经·汝水注》)或“今古世悬,川域改状”(《水经·河水注》)等人为活动的影响郦道元肯定复杂的环境变迁是可以认识的他认为,不管地理环境条件如何变化,人们总是可以找到辨认这种变化的规律虽千古茫昧,理世玄远,遗文逸旬,容或可涪逮隐显,方上町验”(《水经·河水注》)郦道元关于人地关系的思想也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定胜天的思想;二是社会变迁与地理的关系他记载了前人兴修水利、改造盐碱地,改造河道以利航行的许多动人的历史事实,如李冰修都江堰之后,“蜀人早则借以为溉, 雨则不遏其流”(《水经·江水注》)溉田万倾,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等,充分认识到人类在改造自然中的主导作用对于社会变迁与地理的关系,体现在政区的变更、地名的改肄,这非常明显郦道元举例说:“自昔匈奴侵汉,秦之土率为狄场,故城旧壁尽从胡臣地理沦移,不可复识 ”(《水经·河水注》)郦道元把流水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思想在我国是最早的。

      这个杰出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地质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郦道元能够提出这种思想,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他接受了前人提出的流水侵蚀和搬运思想,如老子讲的“夭下柔弱奠过于永,而攻坚强者莫艺能胜”(《道德经》);二是郦道元亲自观察到的流水侵蚀现象,如徐水流经石门时,“飞水历其闯,倾涧注七也丈有余,触石成井”(《水经·池承注》);三是郦道元对看到的地理现象进行深入分析,从分析中阐明了流水侵蚀、搬运和沉积的原理《水经注》对地名学的贡献主要表现为:因山为名原则的发展,因水为名原则的雏形,人名地名的总结,形象地名的归纳,地名搬家的解释,物产地名的揭示,方位地名的见解,地名通名的认识,因事命名原则的发扬,以自身经历证明地名的来历等他的朴素唯物论思想,表现在他能摆脱当时十分盛行的佛道思想的污染他对地理环境、人文政治等如是的描述是实事求是的体现;他反对厚葬,主张薄葬,也是朴素唯物论思想的表现;他的无神论也有体现了这一点;对待可疑却不确定的事物,他往往采用录以备考的态度这些可贵的科学精神就促使了他完成了这样一部宏伟的著作,可见思想是指导人们从事任何事的旗帜,要建立自己的思想,才能有所建树三三 《水经注》及“郦学”的研究与影响《水经注》对河流及河流流域的各种地理、人文、经济、政治等的记述之详尽,使它成为了一部被后人广泛学习借鉴引述的巨作,尽管它是一部以描述河流为主的区域历史地理学巨著,但同时也兼具地理学综合研究的学科特征,是中国地学史上的一座巍峨的丰碑,也是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宋初编纂《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引用此书甚多唐代李白、杜甫的诗篇里,都吸收了《水经注》的艺术滋养;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文章实脱胎于《水经注》;宋朝苏轼在《寄周安孺茶诗》说:“嗟我乐何深,《水经》也屡读”,苏轼有文《石钟山记》,其中就有“《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这些足以可见《水经注》地理及文学影响之深自成书后,学习研究《水经注》的大有人在,而到明清时,尤为甚明清时,由于政治束缚的原因,考据学大为发展,而《水经注》为一本记录地理人文的书,都是记载、考察和引述,因此便大为考据学者们推捧,因此《水经注》的研究就成为了一门专门学问,成为“郦学” 在后世的研究中,发现了《水经注》的一些缺漏,很多人做了完善补足的工作明朱谋玮、全祖。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