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最新word论文】略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马克思专业论文】.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8798596
  • 上传时间:2017-09-2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4.50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略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摘要] 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共产党史,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本文主要从党的理论和历史的发展相结合这个视点出发,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基本经验作了比较系统的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理论;实践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伊始就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尽管其思想的孕育、概念的提出和明确为党的理论和实践活动的指南,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但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共产党史,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80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第一次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二次发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 ,在实践中探索出两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理论上创立了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多少年来一个贫穷落后的弱国发展成为世界瞩目的政治大国和经济大国,中国人民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迈进。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伟大成就,那么它的基本经验是什么?这可以从不同的学科,也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总结本文主要从党的理论和历史的发展相结合这个视点出发,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基本经验作了比较系统的归纳和总结 基本经验之一:真正地了解中国实际,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她的创始人就具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意识但中国的实际是什么,怎样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正确的革命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其认识和实践都并非径情直遂大革命的失败和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与那时党的主要领导人对中国的实际国情缺乏深入的认识,以及对中国社会各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正确地加以把握有密切关系这样,中国革命的性质与特点、发展规律和前途、革命的领导力量、依靠和团结力量,以及革命的对象等一系列根本问题都不能得到正确解决 毛泽东既不是有“中国化”思路的第一人,也不是最早提出中国国情问题的领导人但是,对于中国国情认识得最全面、最深刻,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论述得最精辟、运用得最有成效的,非毛泽东莫属 什么是中国国情?它既不仅仅指自然地理状况,也不仅仅是社会阶级关系,而是涵盖自然和社会、现实和历史等诸多要素的总和。

      它包括社会面貌、经济结构、阶级关系、政治斗争、文化教育等方面,还有自然状况、人口构成、民族传统、宗教信仰、历史发展等内容认识这样复杂的国情,从而在总体上把握住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的发展规律,制定正确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显然,不是幼年的中国共产党所能胜任的毛泽东在了解中国国情、把握中国社会的性质2和特点、认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等方面优于其他领导人,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从青年时代始就注重了解社会状况,投身革命斗争后一直非常重视对中国社会实际进行系统的、周密的调查研究这一特质使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层的灿烂群星中很快脱颖而出毛泽东首先对“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作了理论概括他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国的革命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随后,他在《新民主主义论》和《论联合政府》等著作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精辟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领导权、动力、前途、发展阶段、总路线,以及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和政策等,从而创立了具有中国革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核心理论,也标志着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最终形成。

      党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革命战争年代要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时期还要对中国国情进行再认识新中国成立后的头 7 年和上个世纪 60 年代前期的纠“左”是对国情认识比较清醒的时候,因而国家的发展比较顺利50 年代后期连续 3 年的“大跃进”和 10 年“文化大革命”两次全局性的严重失误,都与不能正确认识中国国情有密切关系正因为如此,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党的思想政治路线拨乱反正之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十分强调重新认识中国国情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的基本国情作了理论提升,明确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党的十三大阐发邓小平的思想,对我国国情进行全面分析,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了深刻论述10 年之后,党的十五大在深入总结建国近半个世纪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特别是近 20 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和丰富,是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重要标志。

      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后,十三大在总结建国三十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和研究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我们党在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就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十五大在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进一步指出:“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 ”“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这样,基于对中国国情再认识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就成为了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基石 基本经验之二:继承优秀历史文化,创造民族形式,形成中国特色、中国作风、中国气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无疑首先是民族化这既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于各民族国家具体实际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条基本经验所谓民族化,内涵也很丰富根据党走过的 80 多年历程来看,它至少应当包括:研究民族的3现实斗争内容,继承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创造民族的特殊形式,形成民族的特色风格。

      上面讲的国情问题,换一个视角来看,就是民族化的现实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相对于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而提出的上个世纪 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的“左”倾教条主义者所犯的错误,首先就是不真正地研究中国国情(即民族的现实内容) ,照搬照抄外国经验民族的形式和民族的内容是很难割裂的因此,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兼顾这两个方面这里着重讲继承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创造民族的特殊形式,形成民族的特色风格 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很注重继承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马克思主义既是意识形态,也是文化形态作为意识形态,它有其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性,是一个完全崭新的世界观;作为文化形态,它又有对人类优秀历史文化的继承性和共通性,即继承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与各民族国家的历史文明连接相通尽管马克思主义属于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有很大差异,但两者都有着博大的汲纳性,使它们能够融合相通、共存共荣,而不是互相排斥或一方吃掉另一方中国共产党人既信仰马克思主义,也担当中华文明传人的历史责任毛泽东用马克思主义“化”中国历史文化的目的,不是对中国旧传统的复归,而是要创造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中国共产党闹革命,就是为了建设一个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里,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还要有新文化。

      这个新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所谓民族的,即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坚持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带有民族特性的、革命的民族文化所谓科学的,即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客观真理,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文化所谓大众的,即是民主的,为广大工农群众服务的,并逐渐为他们所掌握的文化这就是说,新文化不仅有革命的内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新民主主义的内容,在社会主义时期是社会主义的内容,而且还要有民族的形式这个民族形式的创造,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批判地继承中国历史文化而获得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的高度发展,如刘少奇所说:它“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又完全是中国的” ,使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为中国形式, “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作为 20 世纪继孙中山、毛泽东之后又一个深刻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伟人,十分强调“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基于这个观念,他积极主张继承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使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个思想集中地展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明确提出“中国特色”概念,反复宣传:中国搞社会主义,一定“要有中国的特色。

      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二是进一步提升了被毛泽东赋予新意的“实事求是”思想的作用,认为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三是以具有草根文化特征的“猫论”和“摸论” ,来探索改革开放的艰险路子一个时期的舆论对这两论有很多曲解,实际上无论“猫论”还是“摸论” ,都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其说法不过是让老百姓听得懂的形象通俗表达四是强调建设汲纳了中国历史文化精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五是赋予传统文化精华的“小康”思想以全新的时代内涵,提出建立“小康社会”作为“中国式的现代化”一个阶段性目标邓小平以自己的质朴风格,在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浓郁的民族形式和鲜明的特色风格方面,同样为我们党树立了典范4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至党的十六大前,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也十分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努力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并将其视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资源,以丰富治党治国经验这个思想集中地体现在这样三个方面:一是提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二是提出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并概括了其丰富的内涵江泽民在多次讲话中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千年之精华,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三是提出“以德治国”与坚持依法治国相结合,将传统的道德力量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个重要手段这些思想对于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民族形式,形成民族特色,起了重要作用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也作了巨大努力比如,人们所知道的强调科学发展观要“以人为本”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 ,乃延绵不断的中华文明的脉根;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以新的内涵,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等等这些都说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完全承继了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 80 多年来,我们党正是这样一代代地薪火相传,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优秀历史文化相融合,使这个被称为异域文化的“幽灵” ,在中华神州大地安身立命这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完全变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当代中国最根本的“国学” 。

      基本经验之三:坚持世界眼光,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 中国是世界的中国先进的中国人历来都有世界眼光1840 年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屡遭外国列强欺凌和侵略,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改变国家命运,不断地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