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珠区基本情况.docx
2页基本情况【建制沿革】海珠区隶属广州市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广州市政府于1950 年7月,将原海珠区城区部分的3个区(蒙圣、洪德、海幢)合并,成立河南区人民政府以 后30年间,其称谓多次变动1980年7月称海珠区人民政府至今1986年6月,赤岗街和 新涪镇划入海珠区1988年起,广州市管辖8区4县(8区:越秀、东山、海珠、荔湾、天 河、白云、黄埔、芳村;4县:番禺、花都、从化、增城)截至1993年,市属4县先后撤 县设县级市2000年,海珠区共有14个行政街、1个镇,设389个居民委员会、20个村民委员会2001 年底,全区有16个行政街和1个镇、418个居民委员会和19个村民委员会至2005年, 设18个行政街、25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地理位置】海珠区位于广州市区南部,北部与荔湾、越秀、天河区隔江相邻,东部、 西部、南部分别与黄埔、荔湾(原芳村、番禺区相望区域的主体为海珠岛(河南岛)此 外还有官洲岛和丫髻沙岛海珠区位于东经113° 14'—113° 23',北纬23° 3'—23° 16’之间,四面为珠江广州河段前、后航道环绕区域包括海珠岛(河南岛)、东南面的官洲 岛和南面的丫髻沙岛。
占总面积2/3属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其余1/3为低丘、台地平原 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东南部地区区内河网密布,主要水系有西北部的海珠蒲马涌)、东北部 的黄埔涌、南部的赤沙涪3个水网系统土地资源】海珠区地带性土壤为赤红壤,母质为砂页岩,形成砂页岩赤红壤主要 分布于赤岗、凤凰岗、石榴岗等低丘陵上,由于大部分经过人工耕作,土壤性质已发生变化, 一部分成为菜园果园,一部分已成为城市建筑用地平原区域的土壤为三角洲沉积土,经长 期人工耕作,土壤熟化程度高,地势较高的成为果园、菜地,其次为菜田,地势低洼者为菜 塘区内的森林植被主要是分布在村落附近台地上的杂木和人工栽种的马尾松林、小叶桉林、 台湾相思林、竹林和一些被称作“风水林”的树木果园主要分布在辖区东部和东南部,瑞 宝、东风、土华、小洲、官洲、仑头、北山、龙潭、黄埔、琶洲、赤沙等经济联社,传统种 植杨桃、荔枝、龙眼、香蕉、甜橙、番石榴、黄皮、木瓜、菠萝、乌榄、柿、李等果树气候特征】海珠区地处广州市中心,是一个为珠江前后航道环绕的绿色岛区该区濒 临南海,海洋性气候特征显著,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温差较小、夏季长、霜期短等气 候特征由于水热同期,利于作物的生长。
因此,该区盛产荔枝、香蕉、芒果、龙眼、杨桃、 木瓜等岭南佳果但同时该区自然灾害也较频繁,台风、暴雨、寒潮、雷电、雾霾等灾害性 天气,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市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2011年,该区遭受强台风、暴 雨、高温等严重自然灾害,气候特点主要表现为“开汛迟、暴雨强度大,高温多、台风影响 少”,光热资源充足2011年,我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建设“国际展都、广州绿心、文化名 区、幸福海珠”这一主题,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全区经济呈现 “发展稳健、质量良好、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发展态势,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社会 事业和谐稳定综合经济总量跃上800亿元台阶据初步核算,2011年,全区生产总值(GDP)达到872.12 亿元,比上年净增142.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2%,GDP增速列广州市六 个中心城区首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4亿元,下降5.1%;第二产业增加值153.63亿元,增长14.4%;第三产业增加值715.25亿元,增长11.8%三次产业比重为0.4 : 17.6 :82.0,第三产业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9.6%,拉动我区经济增长9.4个百分点,是推 动我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财税收支较快增长2011年,全区税收总收入121.56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 国税收入45.04亿元,增长2.4%,为区财政贡献收入5.06亿元;地税收入76.52亿元,增 长20.7%,为区财政贡献收入20.48亿元全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5.54亿元,按可比口径 计算,同比增长23.3%其中,营业税收入8.28亿元,增长1.7%;企业所得税收入3.56亿 元,增长32.6%;增值税收入2.82亿元,增长6.1%区财政一般预算支出53.45亿元,增 长 26.3%就业形势基本稳定2011年末,全区实有从业人员46.92万人,比上年增加1.45万人; 其中,城镇单位(企业)从业人员21.83万人,增加1.04万人;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24.78 万人,增加1.36万人本年登记失业人员7.14万人;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5.11万人; 失业人员再就业率为71.6%;年末实有登记失业人员1.74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