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人民版)(总16页).doc
16页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巩固西周统治2.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和先朝旧贵族3.诸侯的权利和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4.影响:(1)积极:西周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有利 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2)消极: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二、西周的宗法制1.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2.目的:保证王权稳定,巩固西周统治3.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他们对于天子为小宗,在本国则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因此由血缘关系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4.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5.影响:①维护了西周政治稳定②保证了贵族的特权③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6、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它强化维系了分封制,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宗法制)2.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分封制)3.神权和王权的结合。
商代:铜鼎和甲骨文)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背景:秦朝的统一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二、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过程1、皇帝制度:(1)皇帝称呼由来:秦始皇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2)特点:皇帝天下独尊,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度确立:(1)三公的职责: 丞相:协助皇帝助理万机;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2)九卿职责:了解即可3)特点:三公之间分工明确,互相牵制,大权最后集中在皇帝手中4)作用:军国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之物,形成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行政体制3、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1)背景:秦统一中国;吸取西周分封制弊端2)内容:“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3)特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与分封制的最大不同)(4)影响:①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②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
5)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①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②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③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4.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建立起从中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到地方(郡县制)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标志着封建中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三、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1)对秦的影响:①政治上:维护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有利于政治的巩固和政局的稳定但是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②经济上: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上:有利于国家的统一④思想文化上: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如“焚书”、“坑儒”和“挟书律”),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2)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 、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进:君权与相权1、西汉:中外朝制度汉武帝时期为削弱相权频繁更换丞相;同进破格选用人才,设立“中朝”(“内朝”),对抗“外朝”, “中朝”具有决策权。
拓展:中朝:针对“外朝”而言,指由皇帝的亲信左右、侍中、尚书等组成的参谋、决策机构外朝是指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外朝官组成的官僚机构2、唐代:三省六部制(1)职能:中书省(负责草拟文件)—门下省(负责审批文件)—尚书省(负责执行)(2)作用:①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加强了君权②三省分工明确又相互制约,提高了行政效率3、宋朝:为分散相权,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枢密院掌管军事;设三司掌管财政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进1、西汉郡国并行制(1)目的:巩固汉初的统治.(2)原因:错误吸取秦亡教训;巩固统治3)内容:西汉初年,刘邦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大封同姓诸侯王,实行郡国并行制.(4)影响:随着诸侯王势力不断增强,形成分裂势力,威胁中央集权5)解决:汉武帝为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最终解决了地方分裂势力2、元代行省制度(1)原因:元朝的统一,统一后幅员辽阔的疆域需要行之有效的管理2)内容: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 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 路、府、州、县3)行省与中央的关系:①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②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③为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4)意义①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③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1)世官制:①时间:先秦时期 ②范围: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属于贵族政治2)察举制:①时间:汉代 ②含义:由官吏察访合适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主要途径依据:品德和才学)③评价:虽然相对世官制有进步,但是无论从考选的对象和内容,还是从考选的方式和程序来看,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3)九品中正制:①时间:魏晋南北朝②含义:由世家大族担任的中正官分九等评定人才(依据:门第)4)科举制:①选拔人才方式:考试(依据:考试成绩)②过程:形成于隋朝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完善于唐朝③评价:进步性: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垄断,保证了行政人员来源,提高了行政效率,形成了重学风气,体现了公平公正弊端:考试内容不出儒学经义,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知识拓展】1、 从汉朝到元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特点(1)在中央行政制度上,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史实:①汉武帝设立“中朝”,实际削弱了丞相权力②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等同于宰相,实际上分散了相权③宋朝曾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以分割相权2)在地方行政制度上,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控制日益加强史实:①西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后逐步削弱王国势力,解除诸侯王军政大权;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作为监察区,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②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使权力受中央的节制(民政、军政、税收);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3)此外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的发展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起了促进作用第四节、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一、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废丞相(1)原因: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2)影响:加强君主专制,但皇帝政务繁多2、设内阁(1)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2)创立:明成祖永乐帝设立内阁3)性质: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无决策权)(4)评价:①内阁不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备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
②内阁大学士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③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帝起到制约作用拓展:1、【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2、【比较明朝的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 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l 西方近代的内阁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1.时间:清雍正年间2、直接目的: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根本目的:加强君主专制3、职能演变:由最初的单纯处理军事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4、特点:①军机大臣均由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之手;②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较高;③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5、作用: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三、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2、消极:但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3、控制了思想文化,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专题二 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一节、列强的入侵与民族危机一、列强打开中国国门的原因⑴工业革命的进行,西方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根本原因)⑵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内部危机严重(为列强入侵提供可能性)二、列强侵华过程战争国家时间条约战争对中国影响鸦片战争英1840-1842《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1856-1860《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程度 加深甲午中日战争日本1894-1895《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德、奥、美、法、英、意、日、俄1900-1901《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鸦片战争⑴中英《南京条约》内容:①割地:割 香港岛 给英国 ②赔款: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通商口岸: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④协定关税: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其中最能体现英国发动战争目的(商品输出)的条款为第③、④条⑵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因为自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见表格)3、甲午中日战争(1)中日《马关条约》内容:①割地:割辽东半岛(后因俄国等干涉未能得逞)、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防大。
②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③开埠: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