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工程类型区研究专题.doc

112页
  • 卖家[上传人]:夏**
  • 文档编号:546323422
  • 上传时间:2024-02-1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16.50KB
  • / 1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2006年度研究工程类型区划分专题报告《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课题组2006年11月109审查:曹富友 李红举校核:郑祖金编写:李红举 曹富友目 录1 研究目的和任务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任务 22 现有行业分区 42.1 分区一般理论 42.2 农业区划 42.3 水资源分区 122.4 农业水资源分区 172.5 土地利用分区 202.6 土地开发整理分区 232.7 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分区 252.8 其它分区 263 土地开发整理内涵和特点 293.1 土地开发整理内涵 293.2 土地开发整理特点 303.3 我国的区域特点 314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分区的方法 344.1 工程类型的含义 344.2 工程体系 364.3 分区的原则 374.4 分区的方法和指标体系 385 工程类型分区 515.1 类型区划分成果 515.2 类型区划分成果说明 526 问题和建议 667 附件 试点省类型区划分初步成果 671 研究目的和任务1.1 研究目的2005年7月初,国土资源部启动了《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的编制工作,同年11月底,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编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5]120号),并同时成立了《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课题组。

      为指导《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编制工作,部课题组决定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分研究》分区分类研究是任何学科和专业成果最集中的概括、归纳和理论的提升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不同于某些单一的行业标准,它是一个覆盖面广、内容庞杂的系统工程为使其更为科学合理,切合实际,具有较好的操作性,设计一个面上能覆盖全国不同条件的地区,内容上包括主要的土地开发整理工程项目,分区、分类、分层次的框架,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研究,具有以下几个功能:一是为项目选择、立项评估、规划设计、工程量计算等前期工作的方法和程序,提供分区分类指导的标准和取值的依据;二是为项目组织实施、检查验收、效益评价提供规范化的标准和方法;三是全国、省(市)、县(市)分区、分类型数据逐级汇总统计的基础2005年度开展的工程类型区划分研究,主要是总结现有工程项目,将全国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以关键地域要素为基础的全国八大类型区;第二个层次为以关键类型特征为基础的全国十九个类型区影响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的因素很多,对于全国不同区域,其影响要素的关键特征值均不相同,因此,对于工程类型分区分级,很难做出一个统一的划分尺度;从另一方面来讲,即是在一级分区中有一个统一的划分尺度,但是土地开发整理涉及的单项工程较多,如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等,而各单项工程考察指标均不相同,因此做出的工程组合模式也是不同的。

      如田块大小主要与地形、灌溉、排水、农业生产条件等因素有关,灌溉保证率主要与当地气象、水文、水资源利用等因素有关,排水标准主要与当地降雨、土壤通透性、地下水埋深等因素有关,道路标准主要与农业生产习惯、当地经济条件等因素有关,农田防洪与降雨、径流、地形等因素有关如果将影响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各种因素都考虑到这种分区的成果中去,那么这种分区结果将会十分庞大这种分区结果可以小到一个县、一个乡镇,也可以小到一个项目区,其划分结果可以有几百种、几千个通过部课题组多次讨论,对2006年的工程类型区划分研究,可以先做两方面工作:一是结合《标准》的制定内容,寻找各单项工程建设标准的典型代表区域;二是在一定区域内,寻找一种最佳的工程组合模式因此,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分》工作的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确定全国类型区划分成果,指导试点省开展类型区划分工作;二是总结不同类型区的影响因素,提出不同类型区的工程建设内容;三是总结试点省工作,初步提出不同类型区工程组合模式,并将该成果应用于标准制定中1.2 研究任务在2005年度开展本课题研究时,提出以下技术路线:根据全国土地利用分区、全国土地开发整理分区、全国农业综合区划、中国水利区划等规划,通过研究土地开发整理目标和相关基础条件,确定分区原则和指导思想,制定分区方法;根据水文气象、地质与地貌、农业种植结构、灌溉方式、土壤结构、水土保持、植被生态等多因子分析,提出全国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分区的初步成果;根据试点省工程分区成果,完善全国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分,提出不同分区工程建设方案的指导意见,探讨不同分区各单项工程的建设标准。

      根据部课题组工作计划,2006年度工程类型划分工作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在2005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试点省工作,编制全国统一的类型区划分成果;二是制定统一的课题研究思路,指导试点省类型区划分工作在指导试点省工作上,应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提出全国统一的类型区划分原则和方法,二是规范试点省类型区用名,二是规范试点省类型区划分成果根据上述工作内容,结合全国《标准》编制的计划安排,2006年《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分》研究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定分区理论,并根据相关部门的分区成果,制定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分的原则和方法;二是制定本年度类型区划分研究的技术路线,指导试点省开展类型区研究;三是提出全国“工程类型区”划分成果;四是审查和确定试点省类型区划分成果;五是汇总研究报告本课题研究主要采取“归纳和演绎”的办法,即先有各试点省根据本省的地域特征类型特征提出类型区划分初步成果,国家在各试点省初步成果的基础上,归纳和演绎出最终的全国类型区划分成果这个过程至少有两到三次反复,并结合非试点省工作最终定稿试点省在提出类型分区的同时,应详细交待分区内的地域特征参数、主要工程组合模式和必要的工程项目和工程量;国家针对试点省提出的类型区划分成果提出建议。

      2 现有行业分区2.1 分区一般理论分区是具有同一属性的区域的一种归类区域本来应当是自然形成的,不是人为地事先划定的区域是一个具有具体位置的地区,在某种方式上与其他地区有差别,并限于这个差别所延伸的范围之内,区域往往有具体的地方所指本质上讲,区域是地理空间的一种分化,分化出来的区域一般具有结构上的一致性或整体性这里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城乡结构、资源环境结构乃至于行政结构、文化结构等区域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地理现象,有其本质的而非人为赋予的性质区域包含若干景观单元,景观单元在空间相互配合形成一定的结构,这种结构的数学形式通常称为空间格局,区域的结构特性或称为区域的差异性区域结构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区域的层次性由于地域分异规律的作用,区域内可以划分为自然带、亚地带、自然大区、自然区,以及不同的水热结构单元或土地类型单元,形成一个层次系列地域分异中,层次性的存在使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原则来划分区域的层次区域在自然状态或物理结构方面是稳定的,而在人文状态或结构方面是不断演化的任何分区首先是一种地理区域的划分按照地理属性的一致性,将空间划分为不同等级的区域;依据属性的不同,又可以把空间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区域,例如:自然区、经济区、行政区、文化区、气候区、农业类型区、地貌区、生态区等,其基础是地域分异性。

      各类型的区域可能有不同的边界,也可能有相同的边界,依地域分异的性质而定不同类型的区界一般不重合,但是也有可能相重合分区分类研究是任何学科和专业成果最集中的概括、归纳和理论的提升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不同于某些单一的行业标准,它是一个覆盖面广、内容庞杂的系统工程为使其更为科学合理,切合实际,具有较好的操作性,设计一个面上能覆盖全国不同条件的地区,内容上包括主要的土地开发整理的工程项目,分区、分类、分层次的框架,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2.2 农业区划农业区划(agricultural zoning)是研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一门学科农业区划是根据不同农业生产部门或不同作物的特性、分布规律及其适生条件等,进行区域的划分它是综合农业区划的重要基础,为因地制宜选用良种、引种驯化、实行品种区域化和栽培与饲养技术区域化提供科学依据《中国综合农业区划》是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为了适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开放、分类指导农业生产的需要,于1979年组织多部门、多学科的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汇集各单位建国后有关农业资源和区划资料,以及各有关部门的意见,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综合研究后完成的该区划对指导我国农业生产布局发展了重大作用,分区方案直到目前仍常常为决策者和研究者引用。

      根据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相对一致性;农业生产基本特征和进一步发展方向的相对一致性,农业生产关键问题与建设途径的相对一致性;基本保持县级行政区界的完整,将全国划分为10个一级农业区和38个二级农业区现按一级农业区,分别概述如下:Ⅰ.东北区本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除朝阳地区外)三省及内蒙古东北部大兴安岭地区共181个县(市),面积95.3万平方公里土地、水和森林资源比较丰富,热量资源不够充足由于纬度高,冬季严寒,无霜期由北至南80~180天,除辽南外,大部分地区只能一年一熟北部地区6~8月的作物生长期内常出现低温冷害造成减产本区是我国人均粮食产量最多的地区,每个农业人口平均产粮801公斤,常年向国家提供大量商品粮和大豆榨蚕茧产量占全国的60%左右本区平原广阔,土地肥沃,适宜发展种植业三江平原、大小兴安岭两侧和松嫩平原北部,有大量的宜农荒地,是我国开荒扩耕的重点区解放后建立了大批国营农场,其耕地面积占全国国营农场的1/2,使“北大荒”变成了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全区森林覆盖率达32%,森林面积和木材蓄积最占全国的1/3, 是我国最大的天然用材林区,木材产量占全国的1/2以上本区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改变粗放经营,在提高单产的基础上适当扩大耕地面积;采取综合措施,提高抵御低温冷害和洪涝、盐碱、风沙等的能力;林区要以营林和更新造林为中心,加强护林防火,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玉米、高粱在粮食总产量中占的比重很大,加上甜菜、大豆加工的副产品等,本区有极其丰富的饲料资源,但肉类却不能自给,应该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建设城郊型副食品基地。

      本区包括4个二级区:Ⅰ1.兴安岭林区;Ⅰ2.松嫩三江平原农业区;Ⅰ3.长白山地林农区;Ⅰ4.辽宁平原丘陵农林区Ⅱ.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本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包头以东地区(除大兴安岭地区外)、辽宁朝阳地区、河北承德和张家界地区、北京市延庆县、山西晋北和晋西北地区、陕西榆林地区沿长城各县、宁夏盐池和同心县等共130个县(旗、市)本区处于东部平原向蒙古高原、由半湿润向半干旱和干旱地区过渡的地带,雨量少而变率大,年降雨量从东量向西北递减,春旱严重,无霜期100~150天,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水热条件不够充足,而草原辽阔,农牧兼营北部为牧区,中部为半农半牧区,南部为农区本区年降雨量200~500毫米,大部分处于半干旱地带,冬春少雨,风大且多,地面受风蚀造成沙漠化我国北方16.4万平方公里的沙漠化土地,绝大部分分布在本区内,是全国生态平衡严重失调地区之一农业主要种植各种旱杂粮(春小麦、玉米、高粱、谷子、莜麦、马铃薯等)、耐寒油料(胡麻等)及甜菜农区大都耕作粗放,单产在各农业区中最低呼伦贝尔和锡盟东部是我国优良的草甸草原,草原畜牧业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进一步发展农。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