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莆田现代名人总汇.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
  • 文档编号:41948976
  • 上传时间:2018-05-3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2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莆田现代名人总汇莆田现代名人总汇莆田现代名人总汇据统计,莆田有两院院士 14 名(2 名已故),在福建仅次与省会福州,按莆田市现有的 300 万人口来计算,每 23 万人就出了一名两院院士林兰英,半导体材料学家1918 年生,福建莆田县人1940 年毕业于协和大学,1955 年获美国宾州大学固体物理学博士学位1957 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常委,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兰英从事半导体材料科学 40 余年,是中国半导体材料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她率先组织和领导了我国生长硅单晶、锑化铟、砷化镓和磷化镓单晶的研究,并首先获得了上述半导体单晶为在我国率先研究半导体集成电路和光电子器件的单位提供了多种半导体单晶材料,并向全国推广上述单晶生长技术和相应的材料测试技术,为我国微电子学和光电子学的开创奠定了基础参与组织领导4 千位 16 千位大规模集成电路-MOS 随机存储器的研制,1980、1982年两次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她指导的高纯砷化镓液相外延和气相外延材料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高纯砷化镓气相外延研究至今仍然保持着采用卤化系统的国际最高水平。

      1981 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 年首次在世界上在微重力条件下从熔体中生长砷化镓单晶获得成功以后又相继四次在我国返回式卫星上生长生长砷化镓单晶,在空间晶体生长、材料物理研究及器件应用等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世界同行瞩目的科研成果利用空间生长的半绝缘砷化镓制造的微波低噪声场效应晶体管和模拟开关集成电路的特性及优质品率显著提高1989 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 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998 年获霍英东成就奖林秉南,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0 年 4月 21 日出生于马来西亚,原籍福建省莆田市1937 年广州市立第一中学毕业,1942 年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土木系毕业,1947 年美国艾奥瓦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1951 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曾任艾奥瓦水利研究所副研究员及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助理教授曾为研究生讲授过明渠水力学,进级流体力学和泥沙运动1956 年回国,在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任研究员1958 年起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作,1990 年起任该院名誉院长、高级工程师黄维垣院士: 1921 年 12 月 15 日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县,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

      化学家福建莆田人 1943 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化学系1949 年获岭南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52 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早年从事甾体化学合成和中草药成份分离鉴定60 年代以后,从事硼氢高能燃料研究,创建有机氟化学实验室研制了含氟润滑油脂、含氟聚合物等材料,为中国核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研制新型的抑制铬雾剂, 为中国电镀行业提供了防止铬害的途径研制的全氟碳代血液经数百例临床应用,居国际先进行列发现氟化学中的亚磺化脱卤反应为适用性广泛的新反应1986 年以世界上公认的优秀氟化学家在法国巴黎获莫伊桑奖章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刘思职(1904 年 3 月 15 日—1983 年 8 月 18 日),出生于福建仙游生物化学家、免疫化学家1957 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 年加入九三学社刘思职 1904 年 3 月 15 日出生于福建省仙游市一书香门第父亲曾当过学堂教师和满清吏部小吏刘思职自幼聪颖勤奋,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在家乡读完中学后,17 岁即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1925 年,得岳父相助,刘思职自费出国留学,入美国西南大学化学系,1926 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

      同年,入堪萨斯大学学习物理化学,攻读博士,同时兼任该系助教,以其收入维持学习和生活费用1929 年以优异成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取得博士学位1929 年,刘思职在学成后立即回国1929 年至 1930 年在上海大夏大学任教1930 年至 1942 年应聘到北平协和医学院任助教,后提升为讲师、副教授在此期间,曾先后赴德国威廉凯撒研究院细胞生理研究所及英国剑桥大学摩丁诺研究所进修 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协和医学院停办1942 年执教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及其后的北京医学院,任教授及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俞永新,男,1929 年 3 月出生,福建省仙游县人药品检定专家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研究员1953 年福建师范大学(原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本科毕业1953年任职于卫生部生物制品检定所,主要从事病每学基础研究,病毒疫苗研究开发和疫苗质量控制和标准化在该所历任病毒疫苗室、病毒疫苗室副主任、主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研究生导师曾任卫生部生物制品委员会委员,卫生部新药审评委员会委员,英国“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期刊编委现兼任卫生部自然疫源性疾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生物制品标准化委员会委员顾问委员,新药审评专家库专家,医疗卫生技术鉴定咨询专家,北京市医学病毒理事, 《病毒学报》 、 《中国生物制品学》期刊编委。

      发表论文 140 多篇,主编或参加论著 9 册1991 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2 年北京 R 报以“科技之星”发表他的事迹另外 1988 年获何粱何利医学药学奖和亿利达科学奖2001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华宝研究员1931 年 5 月出生,2003 年 8 月 17 日逝世福建省莆田县人1982 年 10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 年 7 月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建工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专业毕业后分配在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1958 年 11 月在上海机电设计院任研究室副主任1983 年 6 月后任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常委、摄影定位卫星和新型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早期从事探空火箭结构研制1970 年起从事返回式卫星回收系统的研制,返回式卫星的成功回收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1988 年后主持新型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工作返回式卫星和东方红一号卫星 1985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为第六完成人返回式摄影定位卫星 1990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为第一完成人1977 年被评为郑州市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

      1990 年被国家人事部批准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 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杨锦宗,男,1932 年 8 月生,福建省莆田市人精细化工专家现任中国化工学会理事,中国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精细化工》 、 《感光科学与光化学》 、 《化学与粘合》等多种期刊编委会主任委员和委员1955 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化工系;1959 年于大连理工学院四年制副博士研究生毕业,1983 中一 1984 年在瑞士联邦高等理工学院ETJHZUrich 做访问学者杨锦宗教授长期从事染料、表面活性染料和分散染料,推动我国染料工业高起点快速发展,此后开展创新染料研究,对“染料——纤维——助剂”相关性进行系统理论和实验研究,在活性染料固色率与反应性及亲和力关系研究中首先提出后两者同等重要,为提高固色率及降低污染开辟了一条新路,在世界上率先研究可瓜性高分子染料,首次把染料在纤维上的固色率提高令 99%以上,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德国发明专利公开和申消了美国发明专利在国内外首先发现分散剂分子量分布对分散染料分散性和热稳定性有重要影响,在国内盲先开展新型表面活性剂烷基糖苷的研究和生产2001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关杰,冶金机械专家福建省莆田市人1939 年 11 月 13 日出生于印度尼西亚1963 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机械工业部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高级工程师1997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从事连续铸钢设备的研究和开发 30 多年,是我国连铸待业中的知名专家、学科带头人60 ~ 80 年代,先后承担钢包回转台、结晶器、二冷设备、板坏液压剪等关键设备的研制任务,为重钢、上钢一厂等大型企业研制成功 2300mm、1050mm 等大型板坯连铸机,为我国冶金企业连铸化作出重大贡献80 年代以来,主持了“200 吨级连杆式回转台“、“结晶器振动系统“的研制在美国中兴钢厂 2032mm 连铸机技术攻关中获实用型专利 1 项主持国家重大技术装备 -- 攀钢1350mm 板坯连铸机攻关成功,扭转了我国大型连铸设备依赖进口的局面,获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陈森玉(1939.12.2-)加速器物理学家福建省仙游县人196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副所长现任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副主任我国高能加速器领域的学术带头人1982~1990 年, 参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简称 BEPC)工程的建设,是该工程的主持人之一。

      1986~1990 年任 BEPC 工程副经理,协助经理对工程的技术、质量、进度和投资全面负责在 BEPC 建造过程中, 他负责并有创新性地完成 BEPC 储存环的理论设计,主持储存环的加工制造、安装和调试,在我国首次建成 BEPC 储存环他主持了工程的总体调束, 并能突破国际上现行的理论指导调束,从而在很短的时间里实现了 BEPC 的性能在粲物理能区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使我国在国际高能物理领域占有一席之地1995~2001 年,他主持并出色地完成了上海同步辐射装置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和预制研究工作,为工程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9 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0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1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宜瑜(1944.4.22-),动物学家福建仙游人,其姐为陈至立1964 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对鲤科和平鳍鳅科鱼类进行过系统的分类研究,发现了 5 个新属 30 多个新种,对鲤亚目科间和平鳍鳅科科下类群提出了新的分类系统,并被国内外同行所引用;通过对裂腹鱼类的起源和演化的分析,探讨了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证明青藏高原在第三纪晚期以后曾经历过 3 次急剧上升和相对稳定的交替阶段,并推测了 3 次隆升的幅度;提出了可用于解释云贵高原某些湖泊区系起源的同域成种的进化模式,及边域快速成种的实例;进行了渔业一环境优化对策分析和一系列科学试验示范,在洪湖建立了兼顾调蓄、渔业、灌溉的养殖新模式。

      199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洪茂椿,莆田华亭山牌村人,男,1953 年 9 月 17 日出生, 博士,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所长、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福建光电子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纳米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成员、中科院院士1985 年-1987 年在美国密执安大学化学系和伊利诺依大学化学系做访问学者,1992 年-1993 年在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化学系做访问学者,1995 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做访问教授,1996-1998 年曾两度在日本名古屋大学化学系做 JSPS 访问教授并获得博士学位,1999 年在香港理工大学做裘氏基金访问教授主要从事无机聚合物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纳米材料包括纳米分子和具有纳米孔洞的无机-有机聚合物与功能材料研究1998 年开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同年获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作为第一完成者,2002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次,2001 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一次,2000 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次作为主要完成者,获得中科院自然科学三等奖二次(1986 年,1990 年)作为主要参加者,获国家自然。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