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温病学叶天士温热论.ppt

105页
  • 卖家[上传人]:s9****2
  • 文档编号:571087899
  • 上传时间:2024-08-08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87KB
  • / 10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叶天士《温热论》叶 天 士 《 温 热 论 》 (附篇 第十一章)8/8/20241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温热论讲述目录•一、叶天士生平一、叶天士生平•二、《温热论》简介二、《温热论》简介•三、温病大纲(原文三、温病大纲(原文1 1、、2 2))•四、邪在肺卫(原文四、邪在肺卫(原文3 3、、4 4))•五、流连气分(原文五、流连气分(原文5 5))•六、邪留三焦(原文六、邪留三焦(原文6 6))•七、里结阳明(原文七、里结阳明(原文7 7))•八、论湿(原文八、论湿(原文1010))•九、邪入营血(原文九、邪入营血(原文1111、、1212))8/8/20242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一、叶天士生平•清代名医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晚号上津老人,江清代名医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晚号上津老人,江苏吴县人,苏吴县人,16671667~~17461746)祖籍安徽歙)祖籍安徽歙(she)(she)县县, ,先世先世迁吴县(今江苏苏州市)阊迁吴县(今江苏苏州市)阊(chang)(chang)门外下塘上津桥门外下塘上津桥畔。

      祖父叶时和父亲叶朝皆精通医术,都以儿科知名祖父叶时和父亲叶朝皆精通医术,都以儿科知名8/8/20243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一、叶天士生平•叶桂十二岁从其父习医十四岁时叶桂十二岁从其父习医十四岁时,其父逝世其父逝世, 遂从遂从其父门生朱君朱君以得于师者授之与叶桂,桂其父门生朱君朱君以得于师者授之与叶桂,桂闻言即解,领悟更胜于老师同时,凡闻某医善闻言即解,领悟更胜于老师同时,凡闻某医善治某证,即执弟子礼,得其术则更从他师至十治某证,即执弟子礼,得其术则更从他师至十八岁时已先后得到八岁时已先后得到17位老师指点津迷,包括王子位老师指点津迷,包括王子接接28.1658-?-?、周扬俊、周扬俊577等名医8/8/20244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一、叶天士生平•叶桂如此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故学识渊博,医术精湛,于家传儿科之外,兼精通内科,妇科、外科等各科,临证时能探清病源,立方不拘成法,投药奇效,名满天下,为医界之首8/8/20245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一、叶天士生平•叶桂以医致富,性好闲好玩。

      有人病危,急请诊治,也常懒惰不愿出门,由此颇遭非议但凡叶桂赴诊者,则无不立奏奇效,故虽有非议也未能湮没其名誉8/8/20246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一、叶天士生平•叶桂对辨证论治有真知灼见叶桂对辨证论治有真知灼见药之寒温,视疾之药之寒温,视疾之凉热自刘河间以暑火立论,专用寒凉;李东恒凉热自刘河间以暑火立论,专用寒凉;李东恒论脾胃之火,必务温养,习用参论脾胃之火,必务温养,习用参、、附;丹溪创阴附;丹溪创阴虚火动之论,又偏于寒凉嗣是,宗丹溪者多寒虚火动之论,又偏于寒凉嗣是,宗丹溪者多寒凉,宗东恒者多温养近世医者茫无定识,假兼凉,宗东恒者多温养近世医者茫无定识,假兼备以幸中,借和平以藏拙,甚至朝用一方,晚易备以幸中,借和平以藏拙,甚至朝用一方,晚易一剂,无有成见盖病有见证一剂,无有成见盖病有见证有变证,有特证,必灼见其初、终、转、变,8/8/20247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二、叶天士著作•叶氏一生忙于诊务,著述多由其弟子整理而成,存世的有《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叶氏医案存真》、《眉寿堂方案选存》、《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等。

      8/8/20248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二、叶天士著作•据唐大烈《吴医汇讲》小引中所记,《温热论》为“先生游于洞庭山,门人顾景文随之舟中,以当时所语信笔录记”而成•该篇文辞简要,论述精辟,甚切实用,为中医典籍中论述温热病的一部专著,被称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8/8/20249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三、《温热论》主要学术思想及简介•第一、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指出了温病的病因、感邪途径及传变形式,并进一步明确了温病和伤寒的区别•第二、创立卫气营血学说作为温病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明确了温病的证治规律•第三、丰富和发展了温病诊断学的内容,如辨舌、验齿、辨斑疹白pei等•第四、论述了妇人温病的证治特点,丰富了中医妇科学的内容8/8/202410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三、《温热论》主要学术思想及简介8/8/202411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本篇著作世传有两种版本其内容基本相同,仅文字略有出入•一是由华岫云收载于《临证指南医案》中的《温热论》,称为“华本”。

      •一是唐大烈收载于《吴医汇讲》中的《温证论治》,称为“唐本”三、《温热论》主要学术思想及简介8/8/202412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二、《温热论》简介•后章虚谷依“唐本”将其收于《医门棒喝》中,名《叶天士温病论》,对原文逐条进行详细的注释,并阐发已见•王孟英依“华本” 将其收于《温热经纬》中,更名为《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不仅收入了众多医家的注释和论述,本人亦加了精辟的按语8/8/202413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温热论》简介•此后,注释本篇的还有凌嘉六、宋佑甫、周此后,注释本篇的还有凌嘉六、宋佑甫、周学海、陈光淞、杨达夫等学海、陈光淞、杨达夫等•吴坤安的《伤寒指掌》、茅雨人的《感证集吴坤安的《伤寒指掌》、茅雨人的《感证集腋》、董废翁的《西塘感证》虽非注释本,腋》、董废翁的《西塘感证》虽非注释本,但对本篇内容也作了阐发,可供参考但对本篇内容也作了阐发,可供参考8/8/202414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温热论》简介•本教材以“华本”为据,共列37条,将内容归类分析,按原文、提要、释评之体例予以叙述。

      •原文后括号内数字,为《温热论》条文顺序编号•原文1-10要求理解背诵8/8/202415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三、《温热论》原文类编•(一)温病大纲(原文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8/8/202416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温病大纲(原文1)•[提要] 温病证治总纲概括了新感温病的病因、感邪途径、发病部位、传变趋势,指出温病治法与伤寒有别8/8/202417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温病大纲(原文2)•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

      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 8/8/202418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温病大纲(原文1、2)1、、在在卫卫汗汗之之可可也也,,“汗汗”指指什什么么??((辛辛凉凉透透解解、、辛辛温温发发汗、辛寒清解)汗、辛寒清解)2、温病的治疗大法有哪些?、温病的治疗大法有哪些?3、病在肺经可属(、病在肺经可属(1卫或气;卫或气;2卫;卫;3气)气)4、邪在心包可在(、邪在心包可在(1卫;卫;2营;营;3血;血;4营或血)营或血)5、逆传心包、逆传心包——6、透热转气、透热转气——7、、如如何何理理解解“辨辨营营卫卫气气血血虽虽与与伤伤寒寒同同,,若若论论治治法法则则与与伤寒大异也伤寒大异也”??8/8/202419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温邪”•对于温病的病因,历来认识不同对于温病的病因,历来认识不同•明代以前医家多遵从《内经》的明代以前医家多遵从《内经》的“冬伤于寒,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必病温”之说 •明末医家吴又可《温疫论》中提出明末医家吴又可《温疫论》中提出“杂气论杂气论”,认为,认为“杂气为病,更多于六气杂气为病,更多于六气”,非专由,非专由“风风寒暑湿燥火寒暑湿燥火”致病,因而提出了温病的病因是致病,因而提出了温病的病因是“乖戾之气乖戾之气”、、 “杂气杂气”、、 “疠气疠气”、、 “戾气戾气”等。

      等8/8/202420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温邪”•叶天士总结前人关于病因的论述,明确提出叶天士总结前人关于病因的论述,明确提出了温病的病因是了温病的病因是“温邪温邪”,突出了温病病因的,突出了温病病因的温热特性,包括了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温热特性,包括了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热病邪、燥热病邪、“伏寒化温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的温热病邪,以及疠气、温毒病邪等以及疠气、温毒病邪等8/8/202421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上受”•温病的感邪途径为邪从温病的感邪途径为邪从“上受上受”,即由口鼻而入,,即由口鼻而入,侵犯人体侵犯人体•发病部位发病部位 “首先犯肺首先犯肺”肺居上焦,开窍于鼻主肺居上焦,开窍于鼻主司呼吸,与天气相通;肺为华盖,其位最高;司呼吸,与天气相通;肺为华盖,其位最高;肺外合皮毛,与卫气相通,主一身之表肺外合皮毛,与卫气相通,主一身之表•吴鞠通吴鞠通“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肺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肺” 8/8/202422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上受”•华岫云说:华岫云说:“邪从口鼻而入,故曰上受,但春温冬时伏寒,藏邪从口鼻而入,故曰上受,但春温冬时伏寒,藏于少阴,遇春时温气而发,非必上受之邪也于少阴,遇春时温气而发,非必上受之邪也”。

      •王孟英在《温病条辨》按语中亦指出:王孟英在《温病条辨》按语中亦指出:“伏气自内而发,则病伏气自内而发,则病起于下者有之;胃为藏垢纳污之所,湿温、疫毒病起于中者起于下者有之;胃为藏垢纳污之所,湿温、疫毒病起于中者有之;暑邪挟湿者亦犯中焦,又暑属火,而心为火脏,同气有之;暑邪挟湿者亦犯中焦,又暑属火,而心为火脏,同气相求,邪极易犯,虽始上焦,亦不能必其在手太阴一经也相求,邪极易犯,虽始上焦,亦不能必其在手太阴一经也 8/8/202423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上受”•“上受上受”之说不能包括所有温病的发病部位之说不能包括所有温病的发病部位•温邪上受犯肺虽然是温病的好发部位,但主要温邪上受犯肺虽然是温病的好发部位,但主要是指风温、秋燥等病,而春温、暑温、伏暑、是指风温、秋燥等病,而春温、暑温、伏暑、湿温等初起发病部位各有特征湿温等初起发病部位各有特征8/8/202424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逆传”•温病初起邪犯肺卫,病情轻浅,及时而正确的诊治,病邪即可外解邪不外解,手太阴肺的病变不解传至阳明气分,称为“顺传”;传变至心包,称为“逆传”。

      •可见,逆传是相对顺传而言,在于突出“温邪”传变迅速,病情急剧转变,病势重险8/8/202425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逆传”•王孟英:王孟英:“温病之顺传,天士虽未点出,而细绎其议温病之顺传,天士虽未点出,而细绎其议论,则以邪从气分下行为顺,邪入营分内陷为逆也论,则以邪从气分下行为顺,邪入营分内陷为逆也苟无其顺,何以为逆苟无其顺,何以为逆”•章虚谷提出章虚谷提出“以卫气通肺,营气通心,而邪自卫入营,以卫气通肺,营气通心,而邪自卫入营,故逆传心包也故逆传心包也” •叶天士在本篇叶天士在本篇14条说:条说:“平素心虚有痰,外热一陷,平素心虚有痰,外热一陷,里络就闭里络就闭”8/8/202426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卫气营血”•在温病过程中,肺与心包病变必然要影响到卫气营血的正常活动,反映出表里浅深的不同病理变化•叶氏于上焦肺与心包病变中,结合卫气营血创立了四种证候类型,以辨别其浅深轻重,故云“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8/8/202427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卫气营血•一般说,温邪犯肺病在卫分者,病情轻浅,传气分者,病情较重,逆传心包及病在营分者,病情严重,深入血分者则最为深重。

      •这种按卫气营血来分析温病的发展阶段,反映病变浅深轻重的辨证方法,不仅适用于上焦心肺,而且适用于各种温病各个病位的辨证,形成了温病独特的辨证纲领8/8/202428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与伤寒大异”•伤寒与温病同属外感热病,叶氏提出伤寒与温病同属外感热病,叶氏提出“辨营卫气血辨营卫气血”与与“伤寒同伤寒同”,是指其发展传变均具由表入里,由,是指其发展传变均具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一般规律,伤寒虽以六经分证,亦影响浅入深的一般规律,伤寒虽以六经分证,亦影响到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如《伤寒论》中有到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如《伤寒论》中有“卫气卫气不和不和”、、“卫气不共荣气谐和卫气不共荣气谐和”、、“卫强荣弱卫强荣弱”、、“血弱血弱气尽气尽”、、 “荣气不足,血少故也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并论及了各种并论及了各种吐血、衄血、便血病变和蓄血证、热入血室证等,吐血、衄血、便血病变和蓄血证、热入血室证等,故言故言“同同”8/8/202429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与伤寒大异”•伤寒与温病是两类性质不同的外感热病伤寒与温病是两类性质不同的外感热病。

      •温病初起邪在肺卫,治以辛凉解表;温病初起邪在肺卫,治以辛凉解表;•若有湿浊兼挟,邪在少阳时多见少阳三焦病变,治以若有湿浊兼挟,邪在少阳时多见少阳三焦病变,治以分消上下,分消上下,•里结阳明时多湿热积滞交结胃肠,治以轻法频下;里结阳明时多湿热积滞交结胃肠,治以轻法频下;•病程中易伤津液,重视养阴生津;病程中易伤津液,重视养阴生津;•病至后期多见虚热证,常要滋养肺胃或肝肾之阴病至后期多见虚热证,常要滋养肺胃或肝肾之阴8/8/202430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与伤寒大异”•伤寒初起寒邪束表,治以辛温解表;伤寒初起寒邪束表,治以辛温解表;•邪在少阳多见足少阳胆经病变,治以和解表里邪在少阳多见足少阳胆经病变,治以和解表里•里结阳明多见实热燥屎结于肠腑,多用猛下之法里结阳明多见实热燥屎结于肠腑,多用猛下之法•病程中易伤阳气,重视顾护阳气;病程中易伤阳气,重视顾护阳气;•病至后期多见虚寒证,每需补脾肾之阳气病至后期多见虚寒证,每需补脾肾之阳气•故叶氏说:故叶氏说:“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8/8/202431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温病大纲(原文2)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 [提要提要] 卫气营血病机的浅深层次及其不同治法卫气营血病机的浅深层次及其不同治法8/8/202432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温病大纲(原文2)•卫气营血的病机传变,反映了温病发展过程中的卫气营血的病机传变,反映了温病发展过程中的病位浅深、病情轻重及病程的先后阶段病位浅深、病情轻重及病程的先后阶段•但并不是所有温病的演变都是按此固定的顺序而但并不是所有温病的演变都是按此固定的顺序而变化,如有的温病病发气分或营分,营血分之邪变化,如有的温病病发气分或营分,营血分之邪可向外透出气分可向外透出气分8/8/202433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温病大纲(原文2)•同时,因为不同的温病致病原因不同,如在卫分同时,因为不同的温病致病原因不同,如在卫分之邪有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等,卫气营血各之邪有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等,卫气营血各阶段表现的病机变化不同阶段表现的病机变化不同•在气分之邪,其病位又有肺、脾、胃、胆、肠之在气分之邪,其病位又有肺、脾、胃、胆、肠之异,其病机变化亦不相同异,其病机变化亦不相同•另外,卫气营血之间并不是截然割裂的,又有卫另外,卫气营血之间并不是截然割裂的,又有卫气、卫营同病者,也有气营、气血两燔者,有的气、卫营同病者,也有气营、气血两燔者,有的病甚至可同时波及卫气营血病甚至可同时波及卫气营血.8/8/202434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在卫汗之”•邪在卫分之表证,主以汗法即解表法。

      邪在卫分之表证,主以汗法即解表法•华岫云华岫云“辛凉开肺便是汗剂,非如伤寒之用麻桂辛温辛凉开肺便是汗剂,非如伤寒之用麻桂辛温也也” •叶氏所指温邪在表,治疗宜辛凉透汗解表,使邪从外叶氏所指温邪在表,治疗宜辛凉透汗解表,使邪从外解,用药既忌辛温发汗,以免助热耗阴,又不宜过用解,用药既忌辛温发汗,以免助热耗阴,又不宜过用寒凉之品,以免凉遏致邪不外透寒凉之品,以免凉遏致邪不外透•由于表邪性质有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等不同,解由于表邪性质有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等不同,解表的方法又不尽相同表的方法又不尽相同8/8/202435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到气才可清气”•表邪入里,气分里热已炽,治疗应以清气泄热为表邪入里,气分里热已炽,治疗应以清气泄热为主,初入气分者多用轻清透邪之品,热毒深重者主,初入气分者多用轻清透邪之品,热毒深重者则用苦寒沉降之药,使邪热外透则用苦寒沉降之药,使邪热外透•清气之品不可早投滥用,须在温邪入气之后方可清气之品不可早投滥用,须在温邪入气之后方可用之,防寒凉早投遏邪不解用之,防寒凉早投遏邪不解•由于气分证涉及病位广泛,有肺、胃、肠、脾、由于气分证涉及病位广泛,有肺、胃、肠、脾、胆、三焦等不同,感邪轻重有别,故气分证的具胆、三焦等不同,感邪轻重有别,故气分证的具体治法亦较为复杂。

      体治法亦较为复杂8/8/202436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邪热入营,治宜清营热、滋营阴,佐以轻清透泄之品,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药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再配合银花、连翘竹叶等清泄之品,以达透热转气的目的•慎用滋腻养血和破散活血等药,以免腻滞留邪和破散伤血8/8/202437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直须凉血散血”•血分证的病机特点及治疗大法•耗血是指耗伤营阴和血液,动血是指血热炽盛,迫血妄行,血溢脉外而导致的一系列出血及瘀血见症•针对血分证热毒炽盛,耗血动血、热瘀互结的病机特点,治用“凉血散血”之法,该法具有清、养、散三方面的作用8/8/202438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直须凉血散血”•清,指清热凉血,药如犀角、丹皮等血热不除,血不归经,凉血之品具有宁血之效•养,指滋养阴血,药用生地、阿胶等阴津不复,新血不生,养阴之品,有充养阴津,化生新血之效•散,指消散瘀血,药用赤芍等因瘀血不去,血易妄行,故用散血化瘀之品,收止血之效,并可防止凉血之品寒遏血行,切不可轻易用炭类止血而加重瘀血之征。

      8/8/202439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原文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8/8/202440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原文4)•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为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8/8/202441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二)邪在肺卫(原文3、4)•1、“渗湿于热下”指:(A、渗下焦湿热;B、下渗湿邪,不致与热相结)•2、水主之气是指:(A、津液;B、水液;C、肾水;D、肾精)•3、透风于热外——•4、浊邪害清——•5、温邪在卫的治法与失治后的表现——8/8/202442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二)邪在肺卫(原文3)•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

      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2)[提要] 伤寒与温病传变的区别,温邪在表及其挟风挟湿的不同治法8/8/202443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热变最速”•本节继原文第一条讨论伤寒与温病传变上的不同•伤寒与温病同属外感热病,传变趋向均由表入里,但其病因性质则有寒温之异,传变速度亦有快慢之别,故初起治法截然不同8/8/202444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热变最速”•伤寒是外感寒邪所致,寒性阴凝、收引,易伤阳气,所以初起邪恋在表,郁遏卫阳而呈现表寒见症,必待寒郁化热始内传入里而转化成里热证候,化热传变的过程较长,故初起当用辛温散寒治之•温为阳邪,其性属热,故初起邪在肺卫即出现表热证候;且热邪传变迅速,所以温邪在肺,每易逆传心包,或内陷营分、深入血分而致病情骤然加剧,故曰“热变最速”8/8/202445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二)邪在肺卫(原文3)•温邪虽传变迅速,但初起多有卫分过程。

      肺主皮毛,主一身之表,故温邪未传心包而尚在肺之际,其病多属表证•温为阳邪,病邪在表,治宜辛凉之剂轻清宣透,以疏散肺卫之温邪,切不可误用辛温助火化燥,反生他变8/8/202446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二)邪在肺卫(原文3)•温邪致病每易兼挟风邪或湿邪,而致风热相搏或湿与温合,其治疗方法有所区别•叶氏把温病分为挟风、挟湿两大类,其分类方法对后世影响颇大,后世根据病证性质把温病分为温热与湿热两大类8/8/202447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二)邪在肺卫(原文3)•“挟风则加入薄荷、 牛蒡子之属”,取其轻清疏散,使风从外解;湿宜分利,故“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取其甘淡渗湿,使湿从下泄,利湿而不伤阴•风从外解,湿从下泄,不与热相结,温邪之势孤立,病易解除8/8/202448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二)邪在肺卫(原文3)•章虚谷言:“湿气感于皮毛,当先去表湿,使热外透可解,否则湿闭其热而内侵,病必重矣其挟内湿者,清热必兼渗利之法,不使湿热相搏,则易解也”,其论突出淡渗湿邪之说,亦合古人“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义。

      8/8/202449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二)邪在肺卫(原文3)•从叶氏此关于“挟风”、“挟湿”治疗的例举性论述,可看出其用药的法则•即治风之品当用轻清疏散,不可滥用温燥风药;治湿之品当取利湿而不伤阴者•且须知温热挟湿除有淡渗之法外,还有芳化、燥湿等法8/8/202450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二)邪在肺卫(原文4)•4.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为水主之气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为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3)) [提要提要] 承上文进一步阐明温热挟风挟湿的证候承上文进一步阐明温热挟风挟湿的证候特点,以及与伤寒的鉴别要点特点,以及与伤寒的鉴别要点8/8/202451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清窍必干”•“清窍必干清窍必干”是承上节温热挟风失治而出现的证候特是承上节温热挟风失治而出现的证候特点。

      点•风性疏泄,故温热挟风,治宜辛凉透解,以使风热风性疏泄,故温热挟风,治宜辛凉透解,以使风热之邪从皮毛而解如果不按上文提出的之邪从皮毛而解如果不按上文提出的“透风于热外透风于热外”的治疗原则,则风与温热俱属阳邪,两阳相合,必的治疗原则,则风与温热俱属阳邪,两阳相合,必耗劫津液,津液一伤,则邪火愈炽,因无津上荣,耗劫津液,津液一伤,则邪火愈炽,因无津上荣,必然会出现口鼻等头面清窍干燥之象,即必然会出现口鼻等头面清窍干燥之象,即“风挟温热风挟温热而燥生而燥生”8/8/202452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清窍为之壅塞”•“清窍为之壅塞清窍为之壅塞”是温热挟湿失治而出现的证候特是温热挟湿失治而出现的证候特点•湿为有形之邪,故温热挟湿之证,治疗必于凉解湿为有形之邪,故温热挟湿之证,治疗必于凉解之中加入淡渗之品,以使湿从小便而去,利湿而之中加入淡渗之品,以使湿从小便而去,利湿而不伤阴,湿去而热邪孤立,则病易解除不伤阴,湿去而热邪孤立,则病易解除•如不循上文如不循上文“渗湿于热下渗湿于热下”的治疗原则,则湿热相的治疗原则,则湿热相搏,热蒸湿动,蒙蔽于上,清阳之气被阻遏,必搏,热蒸湿动,蒙蔽于上,清阳之气被阻遏,必然出现耳聋、鼻塞、头目昏胀、甚或神识昏蒙等然出现耳聋、鼻塞、头目昏胀、甚或神识昏蒙等症,即叶氏所说症,即叶氏所说“浊邪害清浊邪害清”之候。

      之候8/8/202453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二)邪在肺卫(原文4)•“其病有类伤寒其病有类伤寒”,, 可理解为温热挟湿证与伤寒相可理解为温热挟湿证与伤寒相类,尤其是初起的临床见证,如吴鞠通在《温病类,尤其是初起的临床见证,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说湿温条辨》中说湿温“头痛,恶寒,身重疼痛,有似伤头痛,恶寒,身重疼痛,有似伤寒寒”•叶氏在此从两者的传变特点加以区别,指出叶氏在此从两者的传变特点加以区别,指出“伤寒伤寒多有变证多有变证”伤寒初起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伤寒初起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传入少阳、阳明,或传入三阴,病情由热转寒,传入少阳、阳明,或传入三阴,病情由热转寒,性质多变而温热挟湿证,湿邪淹滞粘腻,故病性质多变而温热挟湿证,湿邪淹滞粘腻,故病程中传变较慢,变化较少,往往流连气分阶段,程中传变较慢,变化较少,往往流连气分阶段,即叶氏所云:即叶氏所云:“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8/8/202454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词 解透风于热外:湿热挟风之证,治疗应于清热方中,加入辛散疏解之品,如薄荷、牛蒡使风邪透散于外。

      渗湿于热下:湿热挟湿之证,治疗应于清热方中,加入甘淡渗湿之品,如芦根、滑石,使湿邪从小便(下)而排出8/8/202455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词 解(续)两阳相劫:风与温热俱属阳邪(两阳),风与温热相结合为病,风火交炽,势必劫烁津液,而出现清窍干燥等症 浊邪害清:湿浊与热邪相合,湿热蕴蒸而蒙蔽于上,清窍壅塞,临床上可见耳聋,鼻塞、头目昏眩等症8/8/202456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三)流连气分(原文5)•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8/8/202457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流连气分(原文5)•[提要] 温邪流连气分的治法,战汗的形成机理、临床特点、护理措施、预后及与脱证的鉴别等。

      8/8/202458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流连气分(原文5)•1、“益胃”如何理解?• 2、何谓“战汗”?8/8/202459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流连气分(原文5)•“益胃法•温邪久留,既不外解,又不内传营血,一直流连于气分者,邪虽未去而正气尚未虚衰,邪正相持,可希望通过战汗来透达邪气外解,可用叶氏提出的“益胃法”•清气生津,宣展气机,并灌溉汤液,使气机宣通,热达于外,腠开汗出,病邪随之外透•王孟英:“益胃者,在疏瀹其枢机,灌溉汤水,俾邪气松达,与汗偕行,则一战可以成功也”8/8/202460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流连气分(原文5)•温病过程中出现战汗,多为邪正剧烈交争,战而汗出热退,正胜邪却,病邪外解由此可知,战汗的形成,是邪气流连已久,而正气尚未虚衰,犹能奋起驱邪外出,正气驱邪,力透重围,故出现战象8/8/202461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流连气分(原文5)•战汗的临床表现,多是全身战栗,甚或肢冷脉伏,继而全身大汗。

      •战而汗解后,患者常表现出身凉、脉虚、倦卧不语等正虚现象•大汗之后,胃中水谷之气亏乏,卫阳外泄,肌肤一时失却温养,致汗后“肤冷一昼夜”,这是一种暂时性的阳虚现象,一般不致形成“脱证”,一俟阳气恢复,肌肤即可温暖如常8/8/202462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流连气分(原文5)•其辨证要点在于注意脉象与神志表现•脉象虚弱和缓、神清安卧是邪退正虚,虽汗出肤冷,但非脱证•若战汗后脉象急疾,或沉伏,或散大不还,或虚而结代,神志不清,躁扰不安,肤冷汗出,则为正气外脱的危重表现,即“气脱”之证8/8/202463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流连气分(原文5)•临床上还有这样一种情况,即一次战汗后病邪不能尽解须一、二日后再次发生战汗而方痊愈的其原因主要是邪甚而正气相对不足,一次战汗,还不足以驱逐全部病邪,因此,往往须停一、二日,待正气渐复后再作战汗而获愈8/8/202464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流连气分(原文5)•战而汗解之后,由于邪退正虚,阳气出现一时性的不足,此时应保持环境安静,让患者安卧休息,以促使阳气逐渐恢复。

      切不可见其倦卧不语,汗出肤冷而误认为“脱证”,以致惊慌失措,频频呼唤,这样反会扰其元神,不利机体恢复8/8/202465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流连气分(原文5)•原文中叶氏把战汗后并非脱证的临床表现称为“汗出肤冷”,把脱证的临床表现称为“肤冷汗出”•陈光淞认为“汗出肤冷与肤冷汗出有别:汗出肤冷者,汗后而热退肤冷,此邪解正虚之象,故云非脱,即仲景所谓:汗泄热去身凉即愈;肤冷汗出者,即《伤寒论》中所谓亡阳遂漏不止,与汗出如油也……”,寓有深意8/8/202466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四)邪留三焦(原文6)•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8/8/202467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四)邪留三焦(原文6)•[提要] 邪留三焦的病理变化、治疗和转归8/8/202468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四)邪留三焦(原文6)•试述邪留三焦的治疗以及代表方8/8/202469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四)邪留三焦(原文6)•温邪久羁气分,既不外解,亦不内传营血分,往往可留于三焦。

      •三焦属手少阳,既主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又司水道运行•若邪留三焦则造成气机郁滞,水道不利,水液输布失常,形成温热挟痰湿之证8/8/202470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四)邪留三焦(原文6)•邪留三焦与伤寒少阳病均属少阳•伤寒为邪居半表半里,见足少阳胆经枢机不利的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食,口苦,咽干,目眩,治宜和解表里之小柴胡汤.•本证为温热挟痰湿阻遏上、中、下三焦气机,临床多见寒热起伏,胸满腹胀,溲短,苔腻等症,治宜开上、宣中、渗下之杏、朴、苓、或宣泄气机,化痰清热利湿的温胆汤治疗8/8/202471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四)邪留三焦(原文6)•须注意杏朴苓或温胆汤皆着重在宣气化湿,对于气机不畅、痰湿较重的证候较为适用•如属风热流连气分则不宜用,若热象较甚的以清化为法,应予清气泄热之法治之,误用分消走泄之品,反致化燥伤津病情转重8/8/202472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四)邪留三焦(原文6)•关于本证的转归,叶氏提出如治疗得法,气机宣通,痰湿得化,可望通过战汗打开邪与汗并出的道路,或通过转为寒热往来如疟状,以逐渐外达而解,此为良好转归之关键。

      8/8/202473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四)邪留三焦(原文6)•由于三焦具有主气机升降出入及通行水道两大作用,故对邪留三焦的病机特点主要需注意气机郁滞及痰湿内阻两方面•“分消上下之势”,即是针对病之上、中、下三焦气机郁滞,痰湿内阻的病机特点,治宜疏导三焦气机的运行,泄化三焦的痰湿,叶氏提出的杏、朴、苓及温胆汤,皆为理气、化痰、利湿之品•若热势较重不宜单独使用,须与清化法配合.8/8/202474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四)邪留三焦(原文6)•又因叶氏所列的方药中有属辛温性燥之品,用之不当可助热化燥伤阴,故又提“随证变法”,不可拘于定法、定方、定药•临床上对邪留三焦者,应分清热重还是湿重,是气滞为主还是湿阻为主,在三焦病变上,应探究其重点在上、在中、还是在下,根据不同情况施治8/8/202475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五)里结阳明(原文7)•7.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也亦须用下法,不可以气血之分,就不可下也但伤寒邪热在里,劫烁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

      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矣8/8/202476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五)里结阳明(原文7)•[提要] 三焦之邪里结于阳明的治法,以及湿热病与伤寒运用下法的区别8/8/202477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五)里结阳明(原文7)•病邪羁留三焦如能及时给予分消上下,泄化痰湿,随证变法施治,病邪每多外透而解,反之则必里结于阳明胃和肠•临床症状:大便溏而不爽,色黄如酱,其气臭秽8/8/202478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五)里结阳明(原文7)•伤寒腑实证为邪已化热入里,劫烁津液形成燥屎,表现大便干结,故下之宜峻猛,以期急下存阴•湿热类温病之里结阳明多系湿热与肠内结滞相互搏结,而非燥屎,所以下之宜轻宜缓8/8/202479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五)里结阳明(原文7)•伤寒里结属于燥热所致,用下法后见大便溏为腑实已通,燥结已去,邪热已尽,不可再下•湿热类温病之里结,大便溏为湿滞未尽,因湿性粘腻重浊,非能速化,可轻法频下,必见大便成形是为邪尽,不可再下,即叶氏所谓“以粪燥为无湿矣”。

      •但若湿邪化燥,已与肠垢互结,亦当攻下,不可拘于轻下缓下之说,以致贻误病机8/8/202480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六)论湿(原文10)•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耶?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须细察精详,方少少与之,慎不可直率而往也8/8/202481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六)论湿(原文10)•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也8/8/202482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六)论湿(原文10)•[提要] 湿邪致病及其治疗大法和注意点• “吾吴湿邪害人最广”,指其所居吴地(今苏州一带),气候潮湿,地势卑湿,故湿邪较重,突出了湿热病邪具有地域性的特点。

      •脾为湿土之脏,胃为水谷之海,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病邪致病多以脾胃为病变中心.8/8/202483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六)论湿(原文10)•1、为什么叶天士说:“救阴犹易,通阳最难”?•2、何谓“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8/202484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六)论湿(原文10)•外湿与内湿•叶氏对湿热为患提出“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即强调外湿与内湿相合为病的发病特点外湿尚须有内湿相引方可为病,引起湿热性温病8/8/202485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六)论湿(原文10)•外湿与内湿•内湿多由脾胃失健自内而生叶氏举“酒客里湿素盛”为例,说明凡恣食生冷,过食肥甘而损伤脾胃,或素体肥胖、多有湿邪蕴藏于里,成为湿热类温病的致病内因,一旦再受外湿,则必内外相合而酝酿成病8/8/202486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六)论湿(原文10)•“胃湿”与 “脾湿”•阳旺之体,湿邪多从热化,而归于阳明胃,表现为热重于湿,即叶氏所称之“胃湿”。

      •在阴盛之体,邪从寒化,病多留恋太阴,表现为湿重于热,即叶氏所谓“脾湿”•两者湿热各有偏重,治法各异但是两类病证初起表现虽有不同,但随病程发展,多能化热,此为两类相似之处,故叶氏说:“然其化热则一”8/8/202487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论湿(原文10)•湿既能化燥伤阴,亦易伤人体的阳气,因而对湿热病的治疗应特别重视患者的体质情况•面色晄白而无华者,素体阳气不足,再感湿邪,阳气更易被湿邪所伤,致湿胜阳微,治疗时尤应注意顾护阳气,即使湿渐化热,如需用清凉之法,用之十分之六七即应停止,以免寒凉过度,重伤阳气,造成湿热虽去而阳气衰亡的恶果即叶氏所云“成功反弃”、“ 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8/8/202488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论湿(原文10)•凡面色青苍而形瘦之人,多属阴虚火旺,感受湿热病邪每易化燥伤阴,治疗时应顾护阴液,切忌温补,即使在疾病后期热退身凉的情况下,亦不可误认为虚寒证而投温补,以防余邪未尽,而致“炉灰复燃” 8/8/202489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论湿(原文10)•温邪属阳,热变最速,易耗伤津液,治疗总以清热保津为基本原则。

      且滋阴之品性偏甘凉,用于温热病正合“热者寒之”,“燥者润之”的原则,使热退阴复而病愈,故 “热病救阴犹易”•湿热留连,气机郁阻,既不能过于寒凉清热,致湿邪不去,气机更不能舒展,亦不能滥用温运、苦燥化湿,助热伤津,故“通阳最难”8/8/202490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论湿(原文10)•救阴的目的并不在于滋补阴血,而是在于生津养液及防汗泄过多损伤津液•温病通阳的目的并不在运用温药温补阳气,而在于化气利湿法通利小便,因气机宣通,水道通调则湿邪可从小便而去•温病治疗中救阴、通阳的意义与杂病有所不同8/8/202491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论湿(原文10)•“湿盛则阳微也”与“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两者意义不完全同•前者指阳虚之人易感受湿邪,而湿邪为患也易损伤阳气后者指的是治疗时过用寒凉之品的后果即湿热已伤阳,再过用寒凉更导致阳气衰亡8/8/202492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热盛必伤津,津伤热更甚,温病始终为热与津之盛衰消长变化的矛盾•治疗上去邪护津,邪去津安。

      防汗过多而损津液•故温病救阴,不是到阴竭时才救,而是时刻顾护•补血药厚重呆腻,用其救阴,不但血不能生,津难得充,反而会恋邪助邪•王孟英说:“言救阴须用充液之药,以血非易生之物,而汗需津液以化也” 8/8/202493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参考前人之注,应理解为“通阳不全在温”•利小便多用淡渗之品,非为温药,但如理气化湿、苦温化湿、辛温芳香化湿等不乏温性药物,但与辛热药物温通阳气不同8/8/202494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邪入营血(原文11)•11.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4)8/8/202495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邪入营血(原文11)•[提要] 温病热邪陷入营分的证治•前面已论及,温邪在肺卫时,对挟风、挟湿者分别投以辛凉散风,甘淡驱湿之法,病仍不解,是邪热炽盛或正气抗邪能力不足,导致正不胜邪,病邪进一步深入,可由卫分或气分陷入营分。

      8/8/202496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邪入营血(原文11)•1、由风热陷入营分者宜犀角、竹叶之品,为什么?•2、由湿热陷入营分者宜犀角、花露之品,为什么?•3、“先安未受邪之地”如何理解?8/8/202497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邪入营血(原文11)•邪热传入营分的主要病机变化是营分热盛,“血液受劫”•因心主血属营,热入营分后,必耗伤营阴,而营气为化血之源,营阴不足必然致阴血受损故邪入营分,血分亦受波及8/8/202498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邪入营血(原文11)•营气通于心,心营有热,心神受扰,临床可见心神不安,夜甚无寐营血同行脉中,营热窜扰血络,则见斑疹隐隐•关于营分证的临床表现,叶氏仅言“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章虚谷指出:“热入于营,舌色必绛结合临床,尚应有身热夜甚,时有谵语等症8/8/202499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邪入营血(原文11)•营分证的治疗, “撤去气药”,即不用辛凉散风,甘淡驱湿等治疗卫分、气分的药物,而应予清营泄热透邪之品,并根据所陷病邪性质而随症加减。

      •营分热盛,治以犀角(水牛角代)为主药,如从风热陷入者,加竹叶之类透泄热邪;如从湿热陷入者,加花露之类清泄芳化•烦燥不安,大便不通,说明热毒壅盛,锢结于内,治疗宜加入金汁以清火解毒,但因其性极寒凉,老年阳气不足或素体虚寒者当慎用,可用人中黄代之8/8/2024100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邪入营血(原文11)•邪热入营而见斑点隐隐者,病虽深入,但治疗总以泄热外达为急,使斑疹得透,即所谓“急急透斑为要” •透斑,是指清热凉血解毒,使热得以清透而斑随之外透,而不是用升散透发之法,若误用辛温升透之品则有助热伤阴之弊•透斑的具体方法甚多,叶氏所论陷入营分者用犀角、竹叶、花露之类为透斑,用金汁或人中黄清泄热毒亦为透斑,阳明腑实而致邪热锢结,清营解毒方中加入通下之品通腑气,里气通则斑疹可透发,为通腑透斑8/8/2024101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邪入营血(原文11)•当然,攻下不宜过于峻猛,否则亦可引起邪毒内陷本节中叶氏又说“若加烦燥,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是指营分证中热毒锢结而用清热解毒力较强的金汁治疗,并未涉及到下法的运用。

      陈光淞提出“若金汁、人中黄所不能下者大黄、玄明粉亦宜加入”,是对叶氏论述的补充提示了温病过程中,兼有阳明腑实证者,均宜考虑用通下之法8/8/2024102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邪入营血(原文12)•[原文] 12.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5)[提要] 斑出热不解的病机、治法及用药8/8/2024103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邪入营血(原文12)•温病发斑多因阳明胃热内迫营血所致斑疹外发则邪有透解之机,故斑出之后,热势应逐渐下降•戴天章说:“时疫发斑,邪热出于经脉也,虽不及战汗,每有外解之机”•若斑出而热不解者,是为邪热消烁胃津,致津伤不能济火,水亏火旺而热势燎原,即叶氏所谓“胃津亡”的后果8/8/2024104 叶叶 天天 士士 《《 温温 热热 论论 》》 邪入营血(原文12)•治疗当以甘寒之剂生津清热•热盛伤津之重者,可用玉女煎加减,清气凉营,退热生津。

      •证情较轻者,用梨皮、蔗浆之类甘寒滋养胃津8/8/2024105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