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与节日风俗.docx
6页民间文学与节日风俗民间风俗是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传承,是社会集体活 动的产物,具有集体性同时,民间风俗又是相沿成习的东 西,具有传承性的民间风俗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岁时 风俗、礼仪风俗、生活习俗、宗教与禁忌等节日风俗是岁 时风俗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不同的季节、时序和时令有 不同的岁时节日节日风俗往往是人们对岁时风俗的不断丰 富、充实、完善而逐渐形成的,那种由于自然、季节、气候 变化而自然形成的岁时风俗被赋予了更鲜明的文化色彩,成 为一个民族的节日风俗民间文学与节日风俗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从对民间文 学的考察中,我们可以明了许多节日风俗的起源和变迁过 程,明了其社会性质和作用,从而自觉地去贯彻和对待那些 跟群众生活有密切关系的节日民俗事象从我们对神话的考察中,可以发现神话往往是节日风俗 的起源,并赋予其鲜明的文化色彩神话是人类幼年时期的 精神产品,是在当时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基础上产生的, 是上古时期人们企图在幻想中征服和支配自然的一种表现 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产生神话的基础已随之消失,人们 已不再相信神话中描写的内容是真实客观存在的但是,在 漫长的传承过程中,演变为民俗生活事象是神话的一种变异 现象。
这种变异成为许多民俗事象的来源鲁迅先生说:“神 话是文艺的萌芽其实,神话也是民俗事象的萌芽曾长 期流传在我国妇女中的七巧“乞巧”风俗就是由于牛郎、织 女的神话故事演变而来的我国古代妇女从小就要学习女工 (又叫女功、女红),这是她们的必修课纺绩、缝纫、刺 绣的手工劳作是一件既费工又费时的事情故而《淮南子?齐俗训》有“锦绣纂组,害女工者也”之说意为制作精致 华美的丝质品和赤色的丝带是很费妇女们劳作的一件事情 这需要制作者具有一定的智慧并掌握复杂而又精巧的女工 技艺在这种生活和背景下,“乞巧”的民间风俗便应运而 生了所谓“乞巧”是指旧时妇女农历七月七日夜间,向织 女星乞求智巧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七月七 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夜,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B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由来已久在《诗经?大东》中已 有牛郎、织女二星的记载西汉元狩三年(公元前120 年), 武帝在长安昆明池东西两侧分别置牛郎、织女石像,牛女隔 池相望,与天上河汉两侧牛女儿行相对应由此可见,牛郎 织女的神话故事在西汉武帝时已深入人心,广泛流传了到 了唐代,由牛郎织女神话故事已经衍生出“乞巧”的民间风 俗。
唐代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秋七月,牵牛、织女 相见之夕,秦人风俗,是夜张锦绣,陈饮食,树瓜果,焚香 于庭院,为乞巧宫掖尤尚之乞巧”风俗久传不衰,直 到解放后才不复存在神话演变为节日风俗,有的流传范围很广,如七夕风俗; 有的具有地域特色,仅在该神话产生地及其周边地区流传, 寄托了当地群众对神话中英雄人物的崇敬以及对其新建立 的丰功伟绩的追念之情女娲风俗便是如此女娲是我国神 话故事中一位建立了不朽业绩的女性英雄人物她除了搏土 造人之外,还练五色石补天,折断鳌足支撑四极,治平洪水, 杀死猛兽使人们得以安居而女娲炼石处便在陕西省西安市 临潼区的骊山,至今骊山东绣岭石瓮寺上方还有女娲炼石遗 址临潼及其周边地区的蓝田长安高陵渭南等地群众为追念 女娲的功绩,在每年农历正月二十这一天,用面烙成薄薄的 圆形煎饼,除供食用外,还特意由家庭主妇将一个饼扔在房 上,为之“补天”,将一个饼抛在地上,或扔在储存东西的 地窖,谓之“补地”这一女娲风俗由来已久,在明清两代 的临潼诸多志书中均有记载民俗故事也是节日风俗的主要来源之一许多民俗故事 往往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但民俗故事产生的年代较晚,故 事中渗透着创作者(集体)“渐近于人性”(鲁迅语)的思维 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代替了神话的幻想马克思说:神话是 “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的自然和 社会形式本身所谓“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是指原始人在 编织神话时并没有一种自觉的创作意识不论是讲说者还是 听者都把神话的幻想当做事实而民俗故事则是自觉地虚构 故事,也就是说民俗故事的创作者具有一种自觉的创作意 识创作者和听者都清楚这些故事并非是真实的存在春节期间是我国民俗活动最为集中的时间,其中悬挂钟 馗年画就是有民俗故事演变而来的节日风俗钟馗是一个驱 鬼魅、保平安的神怪式英雄人物钟馗的故事在唐代已见流 行,到了宋代普遍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过年时,家家户户都 要悬挂钟馗像据吴自牧 《梦梁录》记载:“十二月尽,俗 云月终岁尽之日,谓之除夕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撒扫门 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 祭祀祖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岁之安有的 还将钟馗贴于门上,类同门神时至今日,过年时张贴钟馗 年画仍然在民间广为流传有的民间故事则是用谐意寓意的方式被人们赋予某种 吉祥观念,遂成为一种节日风俗,在民间春节期间有张贴《刘 海戏金蟾》年画的风俗旧时商店在账房门上张贴此画,寓 意财源广进。
农家也多在居室中的窗扇正面张贴此画白天 打开窗扇,画面正对屋内,营造出一种吉祥喜庆的节日气氛民间故事传说与民间信仰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民间信 仰是民间对某些与群众生活习性相关的民间神祗的崇拜与 敬仰,如对门神、灶神、土地神、井神、糟马侯等的信奉 民间信仰与宗教有着严格的区别宗教必须具备三大要素, 既要有创始人、宗教经典、专门从事宗教活动的创新和专职 宗教人士,而民间信仰则不具备这些要素民间信仰就其本 则而言,仍然属于民间习俗的范畴有的民间信仰在历史典 籍中有明确记载,先于民间传说而存在但是,民间对这些 历史记载似乎并不感兴趣,而是按照自己的理想、愿望和对 生活的理解创作出有关民间故事传说,对民间信仰加以阐 释民间信奉灶神以及有关灶神的传说便是如此有的民间信仰是人们将自己的信仰需求寄托于民间故 事传说中的人物,并将其奉为神灵春节期间,陕西关中农 家饲养室供奉槽马侯,以求六畜平安,槽头兴旺而这个槽 马侯不是别人,正是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曾被玉皇大帝封为管理天庭御马监 的弼马温孙悟空担任弼马温后,日夜操劳,将天庭的御马 养的膘肥体壮农家希望借助于孙悟空的护佑,使自己的牲 口无病无灾,槽头兴旺。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吴承恩的《西 游记》成书之前,从宋元以来,唐僧取经的故事已经在民间 广为流传,《唐僧取经诗话》已经有了神通广大的保驾弟子 孙行者了元代还出现了一部以《西游记》为书名的神话小 说到了明代,吴承恩根据宋元以来民间流传的唐僧取经的 故事和元人写的《西游记》,经过再创作,写成成了著名的 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由此可见,民间供奉槽马侯孙悟 空的来源仍然是民间故事传说节日民俗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其文化内涵丰富多 彩,包罗万象,是一个民族政治、经济、社会、生产、生活 宗教、心理等因素的集中体现如我们上文讲到的“乞巧”、 敬奉槽马侯是与生产因素相关的节日民俗;敬奉灶神是与生 活因素相关的节日民俗;贴钟馗和《刘海戏金蟾》是与心理 因素相关的民俗这些民间习俗的文化内涵都是由民间文学 引申、演变而来的,其中人们的主观作用显而易见因而, 可以说节日民俗是人民的主观意志作用于民间文学而产生 的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被一个民众普遍接受之后, 就形成了节日民俗,并具有传承性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 社会的变迁,有的节日民俗会归于消亡,然而更多的节日民 俗则会成为一个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而星火相传,绵延 不绝。
群众艺术群星榜由陕西省艺术馆协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