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江堰-青城山课件.ppt
54页都江堰都江堰-青城山青城山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属于道教名山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属于道教名山建福宫,始建于唐代,规模颇大天然图画坊,是清光绪建福宫,始建于唐代,规模颇大天然图画坊,是清光绪年间建造的一座阁天师洞,洞中有年间建造的一座阁天师洞,洞中有“天师天师”张道陵及其张道陵及其三十代孙三十代孙“虚靖天师虚靖天师”像现存殿宇建于清末,规模宏伟,像现存殿宇建于清末,规模宏伟,雕刻精细,并有不少珍贵文物和古树雕刻精细,并有不少珍贵文物和古树建于公元前三世纪,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建于公元前三世纪,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都江堰,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的都江堰,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2200多年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程都江堰都江堰地点:成都青城山麓岷江干流地点:成都青城山麓岷江干流性质:水利工程性质:水利工程创建人:蜀郡太守李冰创建人:蜀郡太守李冰创建时间:秦昭王时(战国时期)创建时间:秦昭王时(战国时期)主要渠道:鱼嘴、宝瓶口、飞沙堰主要渠道:鱼嘴、宝瓶口、飞沙堰主要景点:二王庙、伏龙观、安澜桥主要景点:二王庙、伏龙观、安澜桥简介鱼嘴:在岷江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形似大鱼卧伏江中,它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飞沙堰飞沙堰:在分水堤坝中段修建的泄洪道,洪水期不仅泄洪水,还利用水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水流的漩涡作用,有效地减少了泥沙在宝瓶口前后的淤积宝瓶口宝瓶口:内江的进水口,形似瓶颈除了引水,还有控制进水流量的作用二王庙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堰,原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齐建武时改堰,原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齐建武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祀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祠崇德祠”宋代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后人称之为“二王庙二王庙”庙内主殿分别供庙内主殿分别供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治水名言、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治水名言、诗人碑刻等诗人碑刻等伏龙观伏龙观伏龙观位于离堆公园内。
传说李伏龙观位于离堆公园内传说李冰治水时曾在这里降服恶龙,现存殿冰治水时曾在这里降服恶龙,现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东汉时期所雕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东汉时期所雕的李冰石像殿内还有东汉堰工石像、的李冰石像殿内还有东汉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时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时的遗物的遗物飞龙鼎又名老王庙,李公词,李公庙等又名老王庙,李公词,李公庙等因李冰降孽龙而成名因李冰降孽龙而成名安澜索桥又名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安澜桥”、“夫妻桥夫妻桥”始建于宋代以前始建于宋代以前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被誉为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最具特征的景观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明末毁于战米明末毁于战火现在的桥为钢索混凝土桩火现在的桥为钢索混凝土桩安澜桥历史影响历史影响都江堰是当今世界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年代久远、唯一留存唯一留存、以、以无坝引水无坝引水为特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不仅是中国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它不仅是中国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最伟大之处大之处是建堰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生态工程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新纪元,标志着中,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人了一个国水利史进人了一个新阶段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青城山青城山大本营:四川省都江堰大本营:四川省都江堰别名:丈人山别名:丈人山名因: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名因: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峙,状若城廓性质:道教发源地之一性质:道教发源地之一美誉:天下青城幽(剑门之险、峨眉之秀美誉:天下青城幽(剑门之险、峨眉之秀夔门之雄齐名)夔门之雄齐名)主要部分:前主要部分:前6景后景后5景景前山景观前山景观天然图画天然图画建福宫建福宫上清宫上清宫祖师殿祖师殿天师洞天师洞朝阳洞朝阳洞老君阁老君阁园明宫园明宫天然图画天然图画天然图画坊位于龙居山牌坊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亭阁,建于清光绪年间这里“天然图画”天然图画位于建福宫与天师洞之间,海拔893米,两峰夹峙游人至此,可见亭阁矗立于苍崖立壁、绿荫浓翠之间,如置身画中亭阁后是常有丹鹤成群,唳于山间的驻鹤庄;右有横石卧于两山之间的悬崖上,被称为“天仙桥”,传为仙人聚会游戏处建福宫建福宫建福宫坐落于丈人峰下始建于建于唐开元十八年,后经建福宫坐落于丈人峰下。
始建于建于唐开元十八年,后经历代多次修复,现仅存两殿三院现存建筑为历代多次修复,现仅存两殿三院现存建筑为清代清代光绪年光绪年间重建现有大殿三重,分别奉祀道教名人和诸神,殿内间重建现有大殿三重,分别奉祀道教名人和诸神,殿内柱上的柱上的394字的对联,被赞为字的对联,被赞为“青城一绝青城一绝”建福宫筑于建福宫筑于峭壁之下,气度非凡其左侧是明庆府王妃峭壁之下,气度非凡其左侧是明庆府王妃遗址遗址,西行,西行1千米,即至千米,即至岩石岩石耸立,云雾缭绕的耸立,云雾缭绕的天然图画天然图画宋代诗人诗人范大曾在此为宋帝祈祷,皇帝特授名为范大曾在此为宋帝祈祷,皇帝特授名为会庆建福宫会庆建福宫诗人人陆游陆游有诗描写当时的确良建福宫是有诗描写当时的确良建福宫是黄金篆书榜黄金篆书榜金门金门,夹道巨竹屯苍云岩岭划若天地分,千柱眈眈在其垠夹道巨竹屯苍云岩岭划若天地分,千柱眈眈在其垠,观宫内保存有观宫内保存有古木古木假山、委心亭、明庆符王妃的梳妆台遗假山、委心亭、明庆符王妃的梳妆台遗址,以及址,以及壁画壁画、楹联等、楹联等文物文物老君阁老君阁老君阁位于青城第一峰绝顶青城第一峰绝顶(即彭祖峰顶,或称高台山、老霄顶),海拔高一千六百多米。
老君阁阁基宽四百平方米,共六层下方上圆寓意天圆地方;层有八角,以示八卦;外观呈塔形,顶接三圆宝,以昭天地人三才之意圆明宫圆明宫,坐落在青城丈人山北木鱼山的缓坡谷地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因供奉圆明道母天尊而得名宫内有四重殿堂:前为灵祖殿前为灵祖殿,供奉灵官神像;二殿为老二殿为老 君殿君殿,供奉太上老君;三殿为斗姆三殿为斗姆殿殿,斗姆即圆明道母天尊,为北斗众星之母;后殿为三官殿三官殿,供奉天、地、水三官大帝,及全真道的吕祖、邱祖和重阳祖师殿堂之间,各有庭院,宫内宫外,瑞草奇花,楠木成林,松竹繁茂,有即景联云:“栽竹栽松,竹隐凤凰松隐鹤;培山培水,山藏虎豹水藏龙环境十分出静宜人上清宫上清宫上清宫位于青城山第一峰、距峰顶约500米的半坡上上清宫始建于晋代,现存庙宇为清朝同治年间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宫门“上清宫”三字由蒋介石题寅宫内祀奉道教始祖李老君,有老子塑像和道德经五千言木刻,还有麻姑池、鸳鸯井等传说遗迹上清宫后为老霄顶、建有呼应亭、是赏观日出、神灯和云海奇观的绝佳地祖师殿祖师殿位于天师洞右后侧山腰间,出天师洞过访宁桥即到祖师殿又名真武官,创建于唐代唐代诗人杜光庭、薛昌,宋代张愈均在此隐居。
唐睿宗的女儿玉真公主也曾在此修道,以求成仙该殿环境幽静,殿内在真武祖师、吕洞宾、铁拐李等神仙塑像及八仙图壁画、诗文刻石等朝阳洞朝阳洞位于主峰老霄顶岩脚,洞口正对东方,深广数丈,可容百人,传为宁封丈人栖息处清人黄云鸽曾在此结茅而居,并撰联曰:天遥红日近,地厌绎宫宽近代画家徐悲鸿也曾在此撰联:空洞亲迎光照耀,苍崖时有凤来仪天师洞天师洞洞中有“天师”张道陵及其三十代孙“虚靖天师”像自建福宫北行两公里即至青城主观天师洞天师洞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三面环山,一面临涧,古树参天,古分幽静现存殿宇建于清末,规模宏伟,雕刻精细,并有不少珍贵文物和古树相传东汉末年张道陵曾在此讲经传道观内正殿为三清殿,殿后有黄帝祠和天师洞等古迹天师洞右下角有一小殿,名三皇殿,内有轩辕、伏羲、神农石像洞门前有一株古银杏树,高约50余米,胸围7.06米、直径2.24米据说乃张天师手植,树龄已达1800余年青城文化青城山集道教文化、古建筑文化、青城武功、青城易学、青城丹法于一山之中,是中国道教名山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十大洞天中的第五大洞宝仙九室之天,山内有全国最集中的道教宫观建筑群,始于晋,盛于唐,体现了中国西南民俗民风的特色,与公元1416年历建武当山道教官赢建筑群有历不同,武当山体现的是宫廷建筑特色,武当山体现的是宫廷建筑特色,青城山的道教建筑群自然、古老和悠久,体现出青城山的道教建筑群自然、古老和悠久,体现出浓郁的中国西南地方特色和民族习俗浓郁的中国西南地方特色和民族习俗。
青城山道教自创建至今,宗派繁衍,久盛不衰,香火未断后山景观1、特点:秀、特点:秀、林幽林幽、山雄山雄2、主要景点:金壁天仓、主要景点:金壁天仓、圣母洞圣母洞、山泉雾山泉雾潭潭、白云群洞白云群洞、天桥奇景天桥奇景3、青城特色:日出、云海、圣灯(上清宫、青城特色:日出、云海、圣灯(上清宫最佳观测地)最佳观测地)总结(1)都江堰在世界水利史、青城山在中国道教史上具有开创性(2)都江堰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独树一帜(3)青城山道教和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华民族文化划时代的杰作,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4)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天师道的祖山、祖庭(5)青城山-都江堰是全世界亚热带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最完整的地区Thank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