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谈张爱玲《金锁记》自译策略.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15206576
  • 上传时间:2021-11-2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59.05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谈张爱玲《金锁记》自译策略摘 要:张爱玲(1920-1995)是中国20世纪文 学史上少有的可以自由纯熟地运用双语写作与翻译,并在两 种语境读者中均赢得一定声誉的作家之一,其小说《金锁记》 的英译本由其自己翻译本文通过实例对其英译本及其翻译 方法进行了分析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一般分为两种: 主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和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张爱玲 在对《金锁记》的翻译中主要采用了异化的策略处理语言和 文化因素关键词:张爱玲《金锁记》自译策略1.引言根据坡珀维科(Popovic)给出的定义,自译是指‘原 作者用另一种语言对原作进行翻译”自译是译者使用创造 性的手法,让自己原来的意图得到延伸和传播,让原语文化 和译语文化交流对话,从而使原作的生命在不同的时间和空 间得以延续翻译中怎样处理文化差异,有两种对立的意见, 即所谓的"异化"(alienation)与"归化”(adaptation) 前者主张译文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后者则认为译文 应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就翻译中涉及的文化转换而 言,可分为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和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两种原 则和方法张爱玲在将《金锁记》翻译成的The Golden Cangue 中主要采用了异化的策略处理语言和文化因素。

      2.《金锁记》自译策略张爱玲是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少有的可以自由纯熟地 运用双语写作与翻译,并在两种语境读者中均赢得一定声誉 的作家之一《金锁记》是张爱玲的经典之作,曾使她声名 大振,被夏至清先生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中篇”, 傅雷先生称之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张爱玲深 信,只有作者本人才能最透彻地理解自己作品的内涵,才是 原作的最佳阐释者在对自己的英语水平极为自信,张爱玲 决心自译该作品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发表在1943年 11月上海的《杂志》期刊上,英译本The Golden Cangue正 式发表于1971年,收至夏志清编的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Stories 中《金锁记》译成英文本The Golden Cangue,不论从题 目到内容,从篇章结构到细节描写,还是从词汇到句子,均 体现出纯熟的直译手法,甚至连原文本和译文本中句子的语 序都没有任何变动2. 1题目的翻译从题目的翻译来看,《金锁记》具有浓厚的东方情结, 还有某些脱胎于传统小说的传奇色彩,力图表明小说中被黄 金枷锁锁住的女主人公反抗和挣扎,直至心理变态的激烈程 度,译者将题目译成The Golden Cangue,采用严格直译的 方法,努力保留原文的文学特点和文化氛围。

      2.2 “笑道”的翻译《金锁记》的英译本中完全保留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意象 美,同时,还忠实套用了古典小说对白的表达方式,如英译 本中共有55处用said, smiling翻译“笑道"编者夏志 清也在正文外做注,说明尽管这样的翻译显得繁琐,但为了 体现传统小说的主要表现手法,直译法还是最佳选择由此 可见,自译者完全忠实于自己的作品,在自译中采取了完全 异化的策略2. 3习语的翻译习语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 句,包括成语、谚语、俚语和歇后语等,其中很多源自典故 由于习语大多生动、简练,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在作品 中恰当使用不仅能美化辞章,还能增强表现力由于历史和 文化背景不同,英汉习语各自具有强烈的文化色彩和民族色 彩,形式对应且寓意相同的习语为数不多,大多数只是基本 对应、部分对应或根本不对应在当代文化语境中,习语翻 译时应如何处理值得探讨张爱玲自译的汉语作品原本就深 受中国传统小说的影响,加之主角往往是“不彻底”的小人 物,因此作品中成语、俚语、俗语很丰富,张爱玲在自译《金 锁记》时,对习语主要采用了逐字直译法,这是张爱玲较常用的习语翻译方法,强调对原文语义及 形式的忠实传译,注重保持其中的比喻及形象的民族和地方 色彩。

      例如,对以下习语进行直译,可以将中国的龙文化、 饮食文化、婚俗等众多方面的文化信息传递到译语文化中:龙生龙,凤生凤 Dragons breed dragons, phoenixes breed phoenixes狐群狗党 pack of foxes and dogs狼心狗肺 wolf-hearted, dog-lunged creature三媒六聘 with three matchmakers and six weddinggifts三茶六饭 three teas and six meals女大不中 留 A grown girl won,t keep・娶了 媳妇忘了 娘 Take a wife and the mother is forgotten.烟花柳巷 the streets of flowers and the lanes of willows生米煮成熟饭the rice was already cooked大丈夫何患无妻 a worthy man needn^ t worry about not having a wife虽然有的习语直译过去可能会给读者造成一些困惑,但 是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人类各种文化差距逐渐 缩小,交流日益频繁,给异化翻译的接受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性。

      汉语习语中负载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对它们的翻译如果 尽可能采取‘抵抗式”的异化翻译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就会 促进文化移植,使西方强势文化有接触,进而逐渐理解中国 文化的机会2.4意象的翻译意象的概念在我国由来已久,最初是古典诗歌的一个美 学概念,后来引入文艺理论领域意象通常借助明喻、暗喻、 转喻、提喻、拟人、类比等修辞手段体现在语言里汉语是 由表意文字组成的语言符号系统,意象得以在中国文学作品 中得到广泛应用,使汉语文学作品充满独特的意象美,特别 是诗歌,更是将意象美发挥到了极致由于张爱玲的汉译英 作品大多是她自己的作品,而她在创作上的巨大成功与她善 于在作品中运用独特而寓意深刻的意象有极大关系在翻译 过程中如何处理意象成为关系译作质量的重要方面张爱玲 对意象的设计和运用跳出了传统文化观念的圈子,凭借个人 独特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将特定的意象与特定的情绪联 系起来,在文学界独树一帜,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对于其中 的意象翻译,张爱玲以直译为主,辅以少量意译及注释法, 将这一创作特点移植到译语文本中月亮是张爱玲作品中常 见的意象,张爱玲通过这一较为固定的意象抒发对苍凉世界 的观感,这与她年少时的经历和创痛有关,蕴涵深刻的人生 体验。

      并且,张爱玲笔下的“月亮”意象每次出现时都不一 样,因为她每次都根据创作时的情绪和感觉,赋予"月亮”各种不同的色彩,感应人物的特定情绪、瞬间感受和印象, 从而反映人物更真实、细微的心理状况《金锁记》前后共 有6处写到“月亮”,而且每一次都出现在人物感受孤寂 或恐怖的时候 例1: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 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 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 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 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Shanghai thirty years ago on a moonlit night. . . maybe we did not get to see the moon of thirty years ago. To young people the moon of thirty years ago should be a reddish-yellow wet stain the size of a copper coin, like a teardrop on letter paper by To-y ti n Hs (i an, worn and blurred・ In old people,s memory the moon of thirty years ago was gay, larger, rounder, and whiter than the moon now・ But looked back on after thirty years on a rough road, the best of moons is apt to be tinged with sadness・例2:窗格子里,月亮从云里出来了。

      墨灰的天,几点 疏星,模糊的缺月,像石印的图画,下面白云蒸腾,树顶上 透出街灯淡淡的圆光Through the window the moon had come out of the clouds. A dark gray sky dotted sparsely with stars and a blurred chip of a moon, like a lithographed picture. White clouds steaming up underneath and a faint halo over the street lamp showing among the top branches of a tree.张爱玲用流畅而规范的英语忠实传译了原文内容,并通 过直译将意象全部照原样移植到了译文中3. 结语为了把中国文化和文学的优秀成分介绍到译入语中,张爱玲在把《金锁记》翻译成The Golden Cangue的过程中严格直译,采用异化策略,努力保持原貌,而不是把特有的 文化因素加工或过滤后再融入译入语文化,充分相信读者的 想象力,因此,《金锁记》也成为张爱玲自译研究最有价值 的作品。

      参考文献:[l] Hsia , C. T. (ed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Stories[M]・ New York & London: Columbia UniversityPress, 1971.[2] 陈吉荣.谈本位论观照之下的《金锁记》自译[J]《北 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 (10).[3] 姜洪伟.《金锁记》、《怨女》比较谈[J].《江淮论坛》,2004 (2): 143〜146.[4] 刘川鄂•传奇未完[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5] 夏志清著•中国现代小说史[M].刘绍明等译.上 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6] 张爱玲.《传奇》[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7] 赵新宇•试论张爱玲的翻译[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 学报,2003, (1): 11-15.。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