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义赈与兴水:华洋义赈会与陕西泾惠渠道修筑毕业论文.doc
26页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册 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 历史学 班级 2009级2班 学生 尹得生 指导教师 杨瑞 河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编号: 109 论文(设计)题目:义赈与兴水:华洋义赈会与陕西泾惠渠修筑 院系: 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 历史学 班级: 2班 学生姓名: 尹得生 学号: 2009012517 指导教师: 杨瑞 职称: 副教授 1、 论文(设计)研究目标及主要任务本文主要探讨华洋义赈会在民国陕西灾荒救济期间修筑泾惠渠一事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包括:一、前人研究与选题意义二、灾荒与泾惠渠修建的缘起三、华洋义赈会与泾惠渠前期测量工作四、华洋义赈会救灾理念在泾惠渠两期工程中的体现五、华洋义赈会与政府的关系六、华洋义赈会与泾惠渠的效益和管理七、结语为此需要查阅相关陕西泾惠渠及华洋义赈会的原始资料、今人著作和相关论文,并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分析和总结。
2、 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民国时期,陕西自然灾荒频繁,华洋义赈会在先进救灾理念的指导下于陕西地区进行了以泾惠渠为代表的一系列工赈建设活动,这成为民国时期陕西赈灾救济大潮中的一个亮点,有力地填补了“官赈”的不足和缺位,意义重大在面对陕西特别是关中地区严重的自然灾害时,官方力量在灾荒救济中着力不足,华洋义赈会积极关注泾惠渠的修筑情况,主动参与和配合了官方的前期测量工作,在泾惠渠两期工程的修筑过程中,华洋义赈会的建设防灾等救灾理念在泾惠渠两期工程的修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保证了泾惠渠的最终完工并发挥其社会效益;泾惠渠修筑过程中实现了“义赈”与“官赈”的积极互动与相互补充,华洋义赈会在面对民国复杂的社会环境时主动强调自身的辅助作用及地位,充分发挥其国际义赈组织的优势造福黎民百姓,这对于稳定灾区社会秩序、调节社会矛盾具有积极意义但在泾惠渠的后期管理中,华洋义赈会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这是其具体工作的盲点和不足,这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本文结合已有研究成果,以民国陕西灾荒和华洋义赈会的救灾理念为背景,阐述泾惠渠修筑过程中华洋义赈会的贡献及与官方的互动等问题3、论文(设计)的基础条件及研究路线本文在写作的过程中收集了关于陕西泾惠渠与华洋义赈会的原始资料,在此基础上广泛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就材料方面说可以支撑起该项专题论文的研究。
本文计划在对这些材料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华洋义赈会在陕西泾惠渠的修建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力求对华洋义赈会的救灾理念及活动进行总体上的把握,阐释期间义赈组织与官方的复杂关系,对加强基本社会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历史和现实意义4、主要参考文献[1]《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办事大纲》(1931年10月1日修订)[J],载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丛刊甲种第35号:《民国二十年度赈务报告书》,1932年[2]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民国二十年度赈务报告书》[J],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1932 年编[3]邓云特:中国救荒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4]秦含章:中国农业经济问题[M],新世纪书局,1931年 [5]胡焕庸:祖国的水利[M] .北京:开明书店,1951年[6]袁林:西北灾荒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7]蔡勤禹: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民国华洋义赈会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8]薛毅: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9]张涛等:中国传统救灾思想研究[M],北京:科学社会文献出版社,2009年。
[10]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11]古籍影印室:《民国赈灾史料初编》第四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12]康欣平:华洋义赈会与泾惠渠修建[D],《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1年第3期 [13]曹勇:泾惠渠与关中水利社会(1930-1949)[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生论文,2011年5、 计划进度阶段起止日期1搜集材料、开题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1月2初稿写作阶段2013年1月——2013年3月3论文修改、定稿阶段2013年3月——2013年5月45指导教师签名: 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年 月 日学院审查意见: 教学院长签名: 年 月 日河北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 历史文化学院 学院 历史学 专业 2013 届学生姓名 尹得生论文(设计)题目义赈与兴水:华洋义赈会与陕西泾惠渠修筑指导教师杨瑞专业职称副教授所属教研室中国史教研室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课题论证:一、 选题缘起与可行性论证 民国时期,陕西自然灾荒频繁。
华洋义赈会在先进救灾理念的支配下于陕西地区进行了以泾惠渠为代表的一系列工赈建设活动,这成为民国时期陕西赈灾救济大潮中的一个亮点,有力地填补了“官赈”的不足和缺位在泾惠渠修筑过程中实现了“义赈”与“官赈”的积极互动与相互补充,这对于稳定灾区社会秩序、调节社会矛盾具有积极意义但就目前而言对于慈善组织,特别是华洋义赈会的关注和研究还是不够,在修筑陕西泾惠渠的某些问题上众说纷纭,长期没有取得较为一致的看法,这与华洋义赈会等慈善组织在陕西灾荒救济中所发挥的作用和体现的价值不相吻合本文结合已有研究成果,以民国陕西灾荒和华洋义赈会的救灾理念为背景,具体阐述泾惠渠修筑过程中华洋义赈会救灾理念的体现及与官方的关系等问题就华洋义赈会与陕西泾惠渠的修筑而言,有较为丰富的档案原始资料,这是本篇论文的主要资料来源而最近几十年随着我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以及社会史新颖研究视角的出现,对于灾荒及灾荒救济、慈善组织的研究力度有所加强,出版和发表的相关专著和主题论文也比较丰富,这是本片论文的重要参考资料本文即在原始档案资料的基础上广泛结合已有研究成果,集中阐述陕西泾惠渠修筑过程中慈善组织所发挥的作用等问题二、 论文基本框架一、已有研究成果与选题意义二、陕西灾荒与泾惠渠修建的缘起三、华洋义赈会与泾惠渠前期测量工作四、华洋义赈会救灾理念在泾惠渠两期工程中的体现五、华洋义赈会与政府的关系六、华洋义赈会与泾惠渠的效益和管理七、结语三、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办事大纲》(1931年10月1日修订)[J],载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丛刊甲种第35号:《民国二十年度赈务报告书》,1932年。
[2]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民国二十年度赈务报告书》[J],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1932 年编[3]邓云特:中国救荒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4]秦含章:中国农业经济问题[M],新世纪书局,1931年 [5]胡焕庸:祖国的水利[M] .北京:开明书店,1951年[6]袁林:西北灾荒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7]蔡勤禹: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民国华洋义赈会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8]薛毅: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9]张涛等:中国传统救灾思想研究[M],北京:科学社会文献出版社,2009年[10]李文海:中国近代十大灾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1]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12]古籍影印室:《民国赈灾史料初编》第四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13]古籍影印室:《民国赈灾史料初编》第五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14]康欣平:华洋义赈会与泾惠渠修建[D],《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1年第3期。
[15]温艳:20世纪20-40年代西北灾荒研究[D].兰州.西北大学硕士生论文,2005年[16]曹勇:泾惠渠与关中水利社会(1930-1949)[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生论文,2011年[17]杨志娟、杜国云:自然灾害与近代西北荒政及社会救济[D],《西北第二民族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方案设计:本文主要围绕华洋义赈会与陕西泾惠渠的修筑展开探讨需要解决六大问题:一、已有研究成果与选题意义二、陕西灾荒与泾惠渠修建的缘起三、华洋义赈会与泾惠渠前期测量工作四、华洋义赈会救灾理念在泾惠渠两期工程中的体现五、华洋义赈会与政府的关系六、华洋义赈会与泾惠渠的效益和管理为此需要查阅相关的原始资料,今人著作和论文,并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历史学、文化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用归纳、对比、例证等方法进行研究从档案馆、图书馆及数字图书馆查询、整理、分析、总结材料并积极与指导老师商榷进度计划:阶段起止时间1搜集材料、开题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1月2初稿写作阶段2013年1月—2013年3月3论文修改、定稿阶段2013年3月—2013年5月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教研室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河北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民国时期,陕西政局混乱,自然灾荒频繁,华洋义赈会作为由中外人士联合组成的慈善义赈组织,广泛介入赈灾救济行列,在“救灾不如防灾”的救灾理念下于陕西地区进行了以泾惠渠为代表的一系列工赈建设活动,这成为民国时期陕西赈灾救济大潮中的一个亮点,有力地填补了“官赈”的不足和缺位。
在泾惠渠修筑过程中实现了“义赈”与“官赈”的积极互动与相互补充,这对于稳定灾区社会秩序、调节社会矛盾具有积极意义,有专题研究的必要陕西泾惠渠在修建的过程中就留下了大量的第一手原始资料,如就华洋义赈会方面而言,《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办事大纲》(1931年10月1日修订,载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丛刊甲种第35号:《民国二十年度赈务报告书》,1932年)、《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民国二十年度赈务报告书》(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1932 年编)等档案资料就比较完好和详细地介绍了该慈善组织在民国修筑陕西泾惠渠过程中的活动及作为,是可靠的原始资料;就其他社会各层而言,如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有相关的著作去论述泾惠渠的修筑,后来也有大批关心祖国水利建设事业的人士有论著涉及到华洋义赈会与陕西泾惠渠的修筑工程。









![2019版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