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计划生育功与过.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公****
  • 文档编号:564945144
  • 上传时间:2024-03-0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5.21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计划生育政策的功与过2012 级 3 班 XXX 2012121403XX摘要: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从 70 年代开始实行,至今实行了四 十年了从开始时的奖励少生,到后来的惩罚多生,这个政策几乎已 经完善到了无懈可击的程度,执行政策的力度也早已游刃有余,政策 的对象也好像服服贴贴了而据说效果也是很大的,四十年少生了好 几亿人,简直可以说是伟大了人们常说中国人民能进小康,计划生 育政策功不可没然而任何政策都是有利有弊的,一个实行了四十年的政策,也应该分析一下利弊得失关键词:计划生育政策;功与过;人口增长;一、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效果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经济状况不断改善,中国人口随之出现迅猛 增长面对人口的持续膨胀,20 世纪70 年代,中国政府果断决定将 计划生育定为基本国策30多年来,中国少生了4亿多人,使中国“13亿人口日”和世界“60亿人口日”的到来都推迟了 4年为了减轻人口增长过快对中国经济、社会、资源、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我国政府于1970年代开始推行计划生育;1979年,又进一步将“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确立为其基本 国策之一并以立法形式规定下来,其中宪法规定:“国家推行计划 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其内容和目的在于: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 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计划生育主要内容及目的是:提倡晚婚、 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 自制订以来,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 计划生育一味的只控制人口数量,忽略世代更替,造成国家严重的老 龄化,未富先老的格局到 21 世纪初,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又做出 了一些调整由于20世纪80 年代出生的第一批独生子女已经到达适 婚年龄,在许多地区,特别是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计划生育政策有一 定程度的放松二、计划生育的功与得回顾我国近半个世纪来所实施的计划生育的政策,我们见到了人 口增长速度减缓的成效,也在计划生育政策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方 面看到了成果1)控制人口增长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控制了我国人口增长,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大,自计划生育政策成为我国的基本政策 以来,最直接的变化便是人口增长率降低,这使得人口增长减速 ,人 口增长过快问题得到一定缓解如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 翟振武2010年的那样“:到2010年计划生育使中国人口减少了4 亿”; 而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丰和美国北卡罗莱纳大 学的助理教授蔡泳认为:“在 1979 年到 2009 年期间,中国的计划生 育政策避免了 2 亿人口的出生。

      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控制了中国人 口的增长,这是世界人民有目共睹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确实卸制 了人口增长率,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迅速增长,降低了社会失业率, 缓解了社会矛盾的激化,相对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2) 资源消耗压力缓解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尤其对于 非可再生资源消耗更显意义之大七十年代我国生产力水平还很低 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缓解了资源消耗的压力,时至今日,我国经济 增长相当比例依靠工业和生产加工业的发展,而这些产业背后的“助 推剂”仍很大程度上依赖的是各种不可再生资源,如煤炭、石油等 也就是说计划生育所解决的人口压力为资源消耗降低创造了条件,这 便更有助于人口和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3) 提高人口素质计划生育的另一个侧重便是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 发展、更好地接受教育.我们知道,较全面的人口素质并非是指单纯 身体健康,也应包括心理健康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计划生育政策使 家庭中子女的数量减少,父母经济压力减小便可将更好的食品、医疗、 教育等资源用于子女,有助于子女身体素质和知识水平的提高不仅 如此,国家也可将大量物质资源积累下来用于教育,使更多人受到更 好的教育和培训,从而达到提高全民族的人口质量(4)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从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来讲,计划生育的实行减缓了我国人口增长 的速度,使人均资源得以增长,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使我 国的国际地位能够相对稳定的提升。

      另外,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 甚至小到一个家庭来讲,计划生育的广范围实施都有着极为重大的意 义和作用 人口发展的合理调节能够使人口的增长同社会和经济的 发展相适应 对一个家庭、一对育龄夫妇而言,计划性地安排子女 生育,不仅可以适应家庭和社会的需求,更能促使家庭与社会的和谐 与发展三、 计划生育的过与失40 年来,这一基本国策使得我国人口增长速度不断降低,一定 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然而它的负面作用 也随时间推移逐渐显现1)性别比例失调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出现偏高现象,并 从此进入失衡状态,数据表明至今一直保持着偏高趋势第三、第四、 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分别为 108.47 、111.92、 116.86、118.06民众仍普遍存在重男轻女思想,他们认为 男孩是传承香火之人,养儿防老等等;而且男女社会地位不平等,这 种想法在农村更为常见,其实不难理解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缺失和生产 力水平总体较低,男性劳动力对于保障整个家庭的生活水平依然是至 关重要的,此外在我国有些地方政府针对贫困偏远农村规定生育子女 如果第一胎是男孩则不允许第二胎,如果第一胎是女孩,则允许第二 胎。

      有甚,加之非法超生胎儿性别鉴定屡禁不止,人们便想方设法生 男孩,选择性的生育便逐渐成风“推动”了出生性别比的失衡2)老龄化加速计划生育政策的确达到了控制人口增长的良好效果然而,在 人口增量危机得到缓释的同时,另一个危机——人口老龄化却提早到 来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达6 亿,其中中国占近30%; 2010 年发展中国家 65 岁以上的人口平均比重是 5%,中国高出该数 值 3.87 个百分点;从进入老龄化到峰值期,美国用了95 年,而中国 只需要不到 40 年的时间人口的加速老龄化与计划生育政策直接相关:计划生育政策强 力拉低了人口生育率据专家学者的计算,即使考虑进“偷生”因素, 中国的生育率只有1.5至 1.6特别是上海市的人口生育率只有0.9 左 右,已经连续多年处于国际公认的极低水平线以下伴随着生育率的 下降和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中国正在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 时代转变但是,西方发达国家先富后老,而中国却表现为未富先老 汹涌的人口老龄化浪潮带给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冲击可能比人口增长 的力量要大得多3)独生子女问题日益突出 由于计划生育这一国策的要求,我国独生子女数量激增,某种意 义上来讲独生子女意味着父母面临较小的抚养压力,然而正是由于家 庭中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家庭中物质、教育、医疗等资源会用于仅有 的独生子女中,溺爱现象便会产生,从子女自身讲:这对于孩子的身 心发展极为不利,而且对孩子未来进入社会会无形中产生壁垒;从父 母角度讲:“抗压能力”也就是说对抗家庭风险(未知因素所导致的 孩子早逝)的能力减弱,这对父母的情感压力也无形中扩大。

      而这些 没有依靠的父母在面对将来老年生活所处的环境可想而知,对于我们 需要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是一个巨大挑战4) 子女承担的压力加大 年轻夫妇对长辈需要承担赡养义务,而对子女又有抚养的义 务,一对年轻夫妇大多需要承担双方父母的养老负担,很显然在当今 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所承担的压力不断加剧,他们必须拼命的挣钱才 能担起来自方方面面的生活压力加之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完 善,各种保障制度也相对落后,这也就意味着压力的承担者所面临的 问题之严重5)违反人权从最层面上来讲,计划生育完全剥夺了人民生育的权利,人与自 然融于一体,生育本是最自然的事情,而这种自然的本性却被强制束 缚,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做法 而且这种做法加快了我国社会的 老龄化,同时也增加了社会上孤寡老人和孤儿的数量 除此之外, 一些执行人员借着执法的名义对育龄夫妇进行打压,强行盘查只为讨 到超生罚款,对公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还有一个比较 严重的问题就是计划生育的过度实施严重加剧了人口性别比例的失 衡问题四、利弊权衡对于计划生育的利弊权衡,我们要做好认真的思考和衡量 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要扬长避短,争取找到一个整治人口增长问题的合理方案及措施。

      计划生育政策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在 一定时期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达到了预期的 目的而随着负面问题的产生,我们更应认真深刻的分析,对政策本 身的认知也应当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社会主义建设中各种政策的提出更不能墨守陈规,应实事求是,以实 际国情出发不断发现问题,重新调整进而更好完善各项制度和决策参考文献:(1)杨文庄、苏杨、包风云、杨蕊:《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政策协 调以计划生育为例》,《人口研究》2007年第 12期2)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573(3)尹文耀、李芬、姚引妹:《再论中国生育政策的系统模拟与 比较选择兼论现行生育政策再稳定15年》,《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 会科学版)2006年第6 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