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经济发展.doc
3页民族地区经济开展一、四川凉山民族地区经济开展存在的障碍〔一〕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凉山州民族地区地貌复杂多变,盆地、平原、丘陵、高原等地貌交错,最高海拔和最低海拔相差5653米,平均海拔超过2500米,70%以上区域在海拔1000米以上这些地区海拔悬殊,气候垂直变化大,降水量少,土地贫瘠,地广人稀,经济分散,经济总量小,不适合大规模农业开垦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差异大,直接影响了各县市的经济开展水平,除凉山州安宁河谷流域的五县一市经济较好外,其余少数民族为主的11个县均为国家级贫困县究其原因,安宁河流域地处凉山州的交通干线-成昆铁路和108公路国道,其他县以公路为主,甚至个别乡村还存在公路未通的落后情况落后的交通严重阻碍了经济开展,该区域的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等矿产资源,都难以进行大规模地开发利用据统计,2021年国庆期间,凉山州有超过90%的旅行社因买不到团队返程票而停业,可见对经济的制约明显〔二〕经济开发粗放,环境污染破坏严重凉山州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山区,以种植业或畜牧业生产为主,对土地的依赖性较强并且,由于少数民族居住的大局部地区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以及粗放的农牧业生产方式,导致出现过度垦殖,水土流失加剧而导致土地更加贫瘠的情况。
此外,凉山州的矿山开采集约化程度差,矿产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开采技术落后,导致采选回收率低,采矿本钱高以及综合利用率不高等情况;私挖滥采,采富弃贫,破坏浪费矿产资源的现象比比皆是许多矿产企业粗放地开采矿产资源,不妥善处理选矿尾渣、采矿废石和采空区,对矿山及周边森林植被造成严重破坏,引起水土流失以及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有些企业还不做处理直接把选矿水排入河道中,造成水体污染等各种环境问题即使第三产业旅游业开展也以观光为主,片面追求旅游业的观光人群数量等指标,这对于生态脆弱的多民族聚居区来说影响相当严重〔三〕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开展缺乏2021年,凉山州民族地区生产总值1122.7亿元,比上年增长13.8%,位列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州的第一位2021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18.8亿元,同比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87.9亿元,同比增长18.8%;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16.0亿元,同比增长11.3%凉山州三大产业结构比为19.5:52.4:28.1,第二产业的比重和对经济的主导作用显著,根据西蒙·库兹涅茨三大产业结构与经济开展阶段关系判断,凉山州工业化水平尚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环境等因素,凉山州的区域经济开展极不平衡,2021年较兴旺的安宁河流域六县一市生产总值占到凉山州的72.7%,而彝区和藏区11个县生产总值仅占全州的27.3%。
在民族地区劳动力仍然高度集中在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开展缺乏,难以吸纳众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凉州民族旅游开展又存在过度商业化和庸俗化、民族文化“同化〞现象,同时缺乏科学、系统的促销方案,省外的知名度低,没有形成品牌效应,也就不能吸纳更多就业者〔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制约凉山少数民族的贫困主要表现为彝族的贫困2021年凉山州总人口497.2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269.28万人〔彝族人口252.13万人〕,占总人口的54.15%〔50.71%〕,全州彝族人口的一半多,130万彝族人口都居住在凉山州的12个贫困县此外,由于彝族是直接从奴隶社会跨入现代社会,大多数彝族又居住在山间和高寒山区,因此彝族聚居的农村都维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封闭的自然经济条件,使凉山彝族地区农业开展滞后,农村劳动力一直未得到有效转移,大多数劳动力仍滞留于第一产业民族地区劳动者普遍存在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总体素质教育水平偏低,难于直接转移到第二、三产业,2021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为32.7%,而凉山州还不到20%,特别是在母语“彝语〞为主的彝族聚集地更为明显因此,民族地区要实现经济增长,还需要积极推动民族地区第一产业的开展。
二、积极推动四川凉山民族地区经济开展〔一〕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扶持当地开展1.扩大根底建设投资凉山州民族贫困地区由于地域复杂、人口稀少,整体根底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直接影响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开展,因此,要加大根底设施、环境改造和公共效劳等投入,解决民族地区电力、通讯、交通和卫生等根底设施建设条件其中,旅游交通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提,方便、快捷、低廉的旅游交通直接影响旅游地的可进入性,从而影响旅游业的开展尤其是凉山州地区位处我国西南内陆地区,游客进入的时间本钱和交通本钱较高因此,应该大力加强旅游交通建设,重点开展群众性航空、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对西部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开展具有关键性意义2.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凉山州民族地区的开展应该根据开发者付费、受益者补偿以及破坏者赔偿的原那么,建立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补偿机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工程支持等举措,从国家、地区、产业三个角度,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合理补偿,这是为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开展而采取的必要措施3.增加教育资金投入目前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资金来源由中央地方财政共同承当,实际上很多民族贫困地区中央财政投入所占比例低,而地方财政又比拟困难,导致义务教育难以实施。
应该增加中央财政对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减轻民族地区地方财政和农民的经济负担,改善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素质水平〔二〕民族地区应大力开展优势低碳产业1.依托资源禀赋开展特色工业民族地区把资源优势与低碳经济相结合,是民族地区转变经济开展模式必然的选择,因此,凉山州少数民族地区应该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开展特色工业,以其地理区位、自然资源等资源禀赋为依托,对区域内部各经济要素与生态环境间相互整合、协调开展从少数民族自身利益出发,开发特色产品和产业,以带动整个区域的开展一方面开展清洁能源,根据各民族地区自身特点,开展风能、水电、太阳能和地热能等,以解决能源缺乏的问题另一方面粗放型的矿产资源开发模式应该向精深加工转型,走延伸矿产资源产业链的开展方向因此应该加快成都-凉山工业园区、西昌钒钛产业园区等重点产业布局的建设,重点开展优势产业包括水电、有色金属、稀土等,建立相关产业集群,构筑现代工业开展体系,以工业振兴带动经济全面开展2.开展生态特色品牌旅游要保护凉山州当地民族原生态环境旅游开发,就应该尊重凉山州当地民族文化、生活方式和信仰,重点进行民俗文化结合生态深度旅游的方式开发,并进行多项资源整合和综合深度全方位开发,以单项旅游开发为主导,兼涉其他的综合工程开发,多层次的、多角度地充分开掘出吃、住、行、游、娱、购的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和民俗风貌,在局部较为深入民族生态居住区域可以采用小众旅游的开发模式。
例如探险、远足等旅游模式,开发规模、效劳方式和营销策略都针对局部特殊的市场或消费者这样就可以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从而对凉山州民族地区民俗进行整体性开发3.开展生态特色农业凉山州拥有极丰富的农业资源,可以根据凉山州不同县域开展特色农业,例如在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的安宁河、金沙江、雅砻江三条流域区内,种植优质稻谷、蔬菜、水果和烟草;在宁南、会理和会东地区可以种植蔗糖、蚕桑和石榴;西昌德昌片区培育花卉基地;昭觉、布拖和美姑等区域那么开发野生蔬菜、野生菌类等珍贵林下资源并且,不能停留在传统农业开展阶段,应该通过精加工初级农产品,打造农业特色品牌,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产业。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