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瓷器织锦纹饰赏鉴.docx
5页古代瓷器织锦纹饰赏鉴作者:黄静 来源:《收藏/拍卖》 2014年第3期文、图:黄 静陶瓷和织锦都是我国古老的手工艺品种瓷器上出现织锦纹饰,应该是滥觞于金元时期的 磁州窑和吉州窑元代景德镇窑的青花和釉里红瓷器也开始使用锦纹装饰明清时期景德镇瓷 器中锦纹的使用发展迅速,纹饰品种不断增加由于“瓷都”景德镇的“风向标”的作用,景 德镇窑青花瓷器中锦纹的运用也影响到了其他的众多窑口清代瓷器对锦纹的运用可谓发展到 了极致瓷器中出现的锦纹式样,以几何图形为基调的为主古代陶瓷器中锦纹的出现,是陶 瓷彩绘技法和织锦工艺技术都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出现的结果陶瓷和织锦都是我国古老的手工艺品种织锦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而我国首创的瓷 器也有接近二千年的历史当这两种古老的手工艺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它们相遇并有机地结合 起来——织锦纹饰被运用到瓷器装饰之中,为瓷器纹饰增添了一抹绚丽的彩霞历史上的织锦工艺织锦,即用染好颜色的彩色经纬线,经提花、织造工艺织出图案的织物锦”字是“金” 字和“帛”字的组合,汉末刘熙在《释名•采帛》中言:“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 故惟尊者得服这是说,锦是豪华贵重的丝帛,在古代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穿得起。
四川的蜀 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和南京的云锦,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锦四大名锦本产生自民 间,发展至顶峰时期也大量生产贡品,同时也对其他的民间织锦品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丝织提花技术起源久远早在殷商时代中国已有丝织物周代丝织物中出现织锦,花 纹五色灿烂,技艺臻于成熟汉代设有织室、锦署,专门织造织锦,供宫廷享用自汉武帝后, 中国织锦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波斯(今伊朗)、大秦(古罗马帝国)等国此时的织锦中心在北 方中原地区三国时四川的蜀锦成为主流 唐代贞观年间,益州(今四川)大行台检校修造窦 师伦主管宫廷的织造物,他组织并设计了许多织锦新样式,主要有对雉、斗羊、翔凤、游麟等 因其被封为“陵阳公”,因此他设计的蜀锦图案又被称为“陵阳公样”,一直流行了几百年 陵阳公样是唐代织锦纹样中最具特色的图案组织而此时的蜀锦在织造工艺上由经锦改进为纬 锦,并出现彩色经纬线由浅入深或由深入浅的退晕手法,成为唐代织锦的代表,堪称天下绝品 此后蜀锦还出现了“锦上添花”工艺,即以几何图形或细小花方为地,其上再织出大朵花卉, 色彩绚丽而又层次分明这种工艺后来也被乾隆官窑瓷器广泛借鉴北宋宫廷在汴京等地建立 规模庞大的织造工场,生产各种绫锦。
宋代最具代表的是苏州的宋锦,以经线和纬线同时显花 为特色,因体薄而主要用于装裱和锦盒元代是中国历史上大量生产织金锦(一种加金的丝织 物)的时代,宫廷设立织6 7 8染局、织染提举司,机构庞大,集中了大批优秀工匠《马可 波罗游记》中记载,在当时的南京、镇江、苏州等城市,都有大量的织金锦生产织金锦通常 花纹密、露地少,因而质地厚、手感硬,一般只适宜作为帽子、衣领、袖口、襟缘的镶边,以 及装裱、锦盒、佛经封面等使用元至明清时期,壮锦和云锦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名品壮锦 是广西壮族地区一种以纬线起花的织锦品种,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宋代、成熟于明代纹饰以 几何图形为主,有连续几何图形和复合几何图形等等,色彩斑斓在明代万历时起已部分生产 贡品,专供皇家的服饰使用南京云锦出现于东晋时期,成熟于元代,因其绚丽多姿,美如天 上云霞而得名从元代开始直至清代,云锦一直为皇家服饰专用品明朝时织锦工艺日臻成熟 和完善,形成了南京丝织提花锦缎的地方特色清代在南京设有“江宁织造署”明清两代织 锦生产主要集中在江苏南京、苏州除了官府的织锦局外,民间作坊也蓬勃兴起,形成江南织 锦生产的繁荣时期南京云锦更被公认为“东方瑰宝”、“中华一绝”。
"以監*V堂2嗥 英卓严2m壬角网费律亦 瞬盖往,彳t子 感;一:華X喑Z?黑 g逐熒2.;■!牟供曲屋社砂幷 亶身小;:军5霊二制 -<・ ¥ f * 札辛计冷讎^Jt-l+E'F 叶,r>T*-f - 4 農 r 沁, ”二二芒亠秫您;累忙1瓷器遇上织锦——金元时期瓷器上出现织锦纹饰,应该是滥觞于金元时期的磁州窑和吉州窑磁州窑使用得还不多, 多以一圈带状的锦纹作为边饰如“白釉刻花碗”(图 1),边饰的第一、三层为云雷纹,第 二层为三线金钱纹;“白釉褐彩人物故事图长方枕”(图 2),第一层边饰即为水波锦纹吉 州窑的褐彩彩绘瓷相对而言使用较多,而且开始出现大面积使用的现象如“釉下黑花荷塘鸳 鸯纹胆式瓶”(图 3),在开光外的“地”即大面积描绘了万字锦纹;“釉下褐彩兰花纹方鼎 式小炉”(图 4),在开光外的“地”通体绘褐彩菱格碎花式锦纹有的器物甚至是通体绘锦 纹作为主体纹饰(图 5)吉州窑是最早大面积使用锦纹装饰的窑口之一,可以说在锦纹应用于装饰瓷器方面起到了 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作用在磁州窑和吉州窑彩绘瓷器的影响下,元代景德镇窑的青花和釉里红瓷器也开始使用锦纹 装饰,但此时仅见于带状的边饰,施于罐或瓶等器物的口沿,及肩、腹、胫部,作为上下层纹 饰的分隔。
纹饰主要有卷草纹、云雷纹、菱格碎花纹(四方纹)等图 6--7)迅速发展的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中锦纹的使用发展迅速,纹饰品种不断增加明代早期,景德镇青花瓷器中对锦纹的运用还较少空白期时锦纹开始以开光边饰的形式 出现,但数量也不多,多绘于瓶、罐等器物的肩部(图 8)明代中期的弘治、正德时期开始 逐步增多,但数量仍不太多(图 9)明代晚期,尤其是万历时期,瓷器上的织锦纹饰开始大 量出现,开光边饰或带状边饰的形式都有,纹饰较流行的有万字锦、龟背锦等,或绘于器物的 肩部,或绘于器物的口沿(图 10--13)由于“瓷都”景德镇的“风向标”作用,景德镇窑青花瓷器中锦纹的运用也影响到了其他的众多窑口如福建漳州窑的外销青花瓷,也有以锦纹作边饰的(图 14)清代瓷器对锦纹的运用可谓发展到了极致,尤其是乾隆官窑粉彩的“锦上添花”形式(图 15)其形式有两种,一是以工笔描绘的技法,二是以“轧道”——浅阴刻的技法,在瓷胎满 画或刻各种锦纹作“地”,施颜色釉一次烧成后,再施以彩绘再次烘烧而成,使整件器物富丽 堂皇锦纹纹饰有卷草纹、四方纹、八角纹、人字纹等这种技法对后世的影响极大此外, 清代广东的广彩瓷器也大量使用锦纹作为边饰(图 16)。
尤其常见于乾隆时期的作品,有的还 使用复合锦纹,即两种或以上的锦纹装饰于一件器物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