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doc
4页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重庆沙外 李雪莲一、教学目标:(一) 了解写作背景,体会词的意境(二) 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词所抒发的感情(三) 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培养学生对人生的豁达胸怀二、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悟词作三、教学难点:结合背景体会词作的丰富情感四、教学准备:幻灯片五、教学过程:(一) 导入出示幻灯片①②③(唯美月夜图,配乐钢琴曲《KISS ZHE TAIN》 )师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图片吗?尽管人们在古代无法到达月球那么遥远的地方,但人们对月球对太空对宇宙的幻想从来没有停止,流传出许多关于月亮的美丽传说,比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的确,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极富浪漫色彩的,极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的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吟诗赋词,你们会想到哪些诗句呢?生答幻灯片:(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 时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 乡明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 时照我还王建《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 问之 )(我们上学期曾学过一篇写月色的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幻灯片,而在众多中秋词里,备受后人推崇的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幻灯片,清代词品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可见,评价极高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一同来欣赏这首中秋词作中的精品二)走进精品1、 读词(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朗读一遍课文?(抽具有代表性的中差生,师生共同正音,然后再抽 )(3)生齐读2、 品词要想读得更清楚更明白,我们还需要理解词的意思下面请前后两个同学为单位,结合注解理解词意1)借助注释,理解词意(不懂的或难理解的可同桌交流,也可以问老师)2(2)通过小序,我们了解到什么?(时间、人物、干什么、情感,特别点明“兼怀子由”中的“兼” ,说明不仅仅是怀念弟弟而写的 ) (苏轼是在中秋之夜,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词,同时表达对弟弟的怀念。
)从词中哪些语句看出是在怀念弟弟?生各抒己见,预设:【怎样从上阕抒发自己内心的矛盾过渡到怀念亲人的呢?(“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转、低、照指的什么?月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 )为什么难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句话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语气?(月圆人不圆,作者跟自己的弟弟 7 年不见,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 )读:读出难眠怀弟,无可奈何问:为什么是无可奈何的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句话怎么理解?(人就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非人力所能左右,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作者借月的阴晴圆缺这一自然常理,懂得了人世的聚合离散是人生无法解决的遗憾,也明白了人生的悲与欢都是会同时存在的 )当作者明白了这个道理后,他的心情怎样?还是伤感,悲哀吗?(于是内心的矛盾纠结也罢,埋怨无奈也罢,都得到了释然,豁然开朗 )哪句话感受到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但不悲哀,还化做了对全天下离 别的人的美好祝愿 这 种打破了时间的局限,打通了空间的距离,是对于明月的共同的 爱把彼此分离的人聚结合在一起。
古人有“ 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 )我们有没有学过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呢?(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张九龄《望月怀远》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读:让我们一起朗读下阕,细细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为什么要怀念弟弟呢?(补充背景:宋仁宗嘉佑二年中进士,宋神宗 时,王安石 实 行变法,他持不同政见,因而被外放到杭州、密州、徐州等地做地方官后来又因“乌台诗案”受尽折磨,被贬黄州写 这首词时正是苏轼被贬密州,政治失意,又与弟弟已经七年没有相见 )(3) “兼” ,说明不仅仅是怀念弟弟而写的,那结合一下背景,从词中可以看出作者还有怎样的心情?预设:【问:要写了诗人在干什么?(饮酒问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你觉得诗人问月时的语气是怎样的?(李白《把酒问月》中有“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相比之下李白的语气要舒缓些,苏轼的语气更关注、更迫切些 )为什么苏轼如此迫切呢?(向往)从原文哪里可以看得出?(“欲乘风归去” )这里的“归去”应怎样理解?(带有归隐、超然世外的意思飞天入月,也许是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忘掉现实的一切因为他写这首词时正被贬官,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向往美丽的月宫,进而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思妙想)读:生读前四句,读出迫切、向往之情问:可是诗人真的归去了吗?(没有)为什么呢?(“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3此时此刻诗人的内心怎样?(十分矛盾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消极避世、超然世外)和入世(积极努力、建功立业)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极度的矛盾之中诗人到底选择的去哪里呢?(留在人间)因为(“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月下慢慢起舞,虽然只有清影随人,但也令词人陶醉这境遇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尽管现实有那么多不如人意,但终究还是选择了人间,说明作者还是热爱人间生活的 )读:齐读上阕,读出作者内心的矛盾 】同学们,携着中秋这轮明月,我们走进了中秋词的精品,也走进了苏轼来,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悟,再一次把课文朗读一遍配乐《春江花月夜》(三)走进苏轼走进《水调歌头》 ,其实是让我们再次走进了苏轼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了他情感的波澜起伏苏轼仰望明月,不仅仅是怀念自己的弟弟,更多的是抒发了对人生失意的慨叹,陷入了如何摆脱情感困扰的矛盾最后理智战胜情感,表达出诗人热爱生活,眷恋人生的思想情感,并化作了对全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那么,大家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生各抒己见:乐观豁达,胸怀旷达……)补充资料:(配乐音乐《重返心灵花园》 )幻灯片: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 伟大的人道主 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
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 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 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苏东坡传》 林语堂这是一种饱经忧患仍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豪迈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 边云卷云舒 ”的旷达情怀;这是一种即使在艰难岁月中也始终热爱生活,懂得自我 调适,以平常心看待世事,达到得失随 缘、荣辱两忘的人生境界……(四)与苏轼同行师:面对着在顺境中不浮不骄,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苏轼,面对着在经历过大起大落和挫折之后仍能够发出美好祝愿的苏轼,你有什么感悟呢?同学们都说得很好 (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结语:同学们,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千年不变的共同追求!在大家今后的漫长人生道路上,我们也许回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记住我们的苏轼,记住我们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让我们一起跟着苏轼对月长歌吧!(合唱王菲版的《但愿人长久》 )板书:4探求人生哲理祝愿天下离人乐观豁达胸怀旷达向往美好生活热爱人间生活苦闷惆怅矛盾纠结感伤忧思埋怨无奈教学反思:很荣幸能在“特色课堂行动研究”活动中上《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课,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读——品——悟”的课堂构思,现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进行反思如下:一、以“读”突破。
古人讲“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读”是理解文章的最好途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以朗读带动其他环节,教学的重点落在“读”上,从最开始的全文朗读到重点句子的品读,在读中寻找疑问、解决疑点,在读中体会心情、感悟人物形象,有个别读、齐读、自由读、男生读、女生读,有读句子、读上下片、读全文可以说“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课堂上,学生们读出了兴趣,读出了韵味,读出了精神,读出了灵魂 “读”成了本堂课的主旋律,也应该是本堂课最大的亮点二、以“品”突破如何在“读”的基础上有所深化,从而推动课堂教学呢?品读很重要既“读”又“品” ,相得益彰在教学过程中,以读为主,以“兼怀子由”为切入点,通过寻找能表达作者怀念子由的语句,理解了词的下片,并补充背景,同时从“兼”字入手学生自主地从上片中去品读体会作者的其他情感结果学生能够很快地感受到作者内心对政治失意的苦闷惆怅,矛盾纠结于是,我的板书也完全是根据学生的感受体会而自然生成,学生们很有成就感,更积极地通过品读文本去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不但难点得到解决,也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调动了学生的气氛从中,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语文课堂的生成性是很强的,不能光照着教案讲,而是应该多备学生、多备教材、多做预设,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
三、以“悟”突破语文课标中提到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的正确导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 所以我觉得本堂不应该仅仅是学懂《水调歌头》这首词,更因该是让学生在走进文本的同时,走进作者本人,或者说是要感悟那种热情豪迈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的旷达情怀,热爱生活,懂得自我调适,以平常心看待世事,达到得失随缘、荣辱两忘的人生境界所以我觉得教学过程中补充的课外知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选段,也是本堂课的一个亮点当然,这堂课,我也觉得有很多遗憾,比如在“读”的环节中太过于放手学生的自我感受,缺少老师的范读,如果适当加入老师范读,说不定学生在情感理解到位的同时还会掌握到一定的朗读技巧在“读”形式上还可以大胆些,比如让学生朗读表演由于从教的时间不长,可能随机应变、临场发挥的能力还不是很强但是,我相信只要潜心于教学与研究,着力于提高课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课堂效率的高效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能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迈入新的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