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民收入问题调查精选6篇正文.doc
41页农民收入问题调查 精选6篇正文篇1:农民收入问题调查一、农民收入状况分析1.农村土地利用率低,创造的价值少种田收益少,土地利用率低由于生产成本过高,生产的产品价格低,90%的农民认为种地越来越不合算,所以农民种地的进取性不高今年状况稍有好转农村土地利用率低,所利用的土地创造的价值很少农民大多从田间收入一些传统的粮食作物,从单位面积土地收益来看,除去成本以后,所剩不多调查结果显示,农民的实际收入很低,人均年节余仅125元按家庭收入有否节余分布看,无节余甚至是入不敷出的农户比例占61%,收入高的农户集中在少数有33%的农户基本无节余,每年的收支勉强能持平在无节余的农户中28%的农户则是每年辛苦劳动不仅仅无剩余,反而要靠借款、欠债维持生计这部分农户中,约有8%的家庭是因为家中有孩子上大学的费用过多而造成负债;而剩下的20%的家庭的情景则让人心痛:家中没有象样的家具,房子低矮、漆黑,有许多人还表示因为缺钱,除非万不得已是不会上医院看病的节余的农户占39%,其中人均节余额在500元以上的农户比例为6%;人均节余额在200―500元的农户比例为9%;剩下的24%的农户人均节余额都在200元以内3.农产品转化率低、加工增值少农产品商品转化率低。
调查结果证明,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作为商品部分的(占农产品总量的28%)是自我食用部分(占农产品总量的72%)的约13农产品加工增值少对于出售的产品,95%无任何加工而直接销售在5%的加工部分,加工程度很低,如将黄豆加工成豆腐,将大米加工成年糕等,创造的农产品附加值少4.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少,外出打工收入低调查中发现,农村劳动力就业面临困境:一是农村劳动力已经出现了较大的剩余尤其是在以产水稻为主的江夏区大桥乡,村民们说:“我们每年就忙那么几阵子,合起来也就两三个月吧二是农民在非农领域就业难在所调查的地区,乡镇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不景气,吸纳剩余劳动力的容量有限;农民自身资金积累少,缺乏技术,做生意、办工厂困难很大三是剩余劳动力大多选择外出打工,但获得收入较低调查结果显示,外出打工的农民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56%但据外出打工的农民讲,他们出外打工都是干重体力活,辛辛苦苦做一年,只能收入1200元左右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成本高在所调查的五个区域,农民从田间获得的年收入不足350元人,而肥料、种子、生产工具和灌溉、脱粒等生产成本合计高达105元人,若计算劳力支出,生产成本就更高了调查发现,农民在生产过程中承担了许多不合理的经营性支出:某些农村基层组织与所谓的服务农民的经营性公司相结合,经过垄断经营,或明或暗地提高农民所需生产资料的价格。
一农户反映,某粮种的实际价格为2元包,而那些组织摊派过来必须要4元包农民信息相比较较闭塞,政府又在致富信息上指导不多调查中我了解到,有的农民轻信了一些小报上的虚假信息,被骗去了不少的钱财,也有的因为投资的项目不切合实际而赔了本不合理的消费支出主要表现:一是农村重人情,婚嫁寿葬的支出多过分强调人情的“礼尚往来”给不少家户带来不必要的负担,你花3000元,我花5000块,攀比现象严重二是农民平时省吃俭用,而逢年过节支出过大三是部分农民有抽烟、喝酒、赌博等不良嗜好,并且越是贫困的地方这种现象越严重二、农民收入不高的原因71%的农民认为,收入不高的最主要原因是基层引导不力部分农村基层组织认为农村的生产由农民自我负责,放弃了对农民生产的引导实际上在市场经济的今日,农民发展经济,需要农村基层组织有力的引导如果农村基层组织在工作思路上不以引导农民发展经济为中心,那么农村的工作就难以做好农民在生产中没有注意农业种植结构的合理性调查数据显示,农产品中粮食居多,粮食作物的产量占了农产品总量的74.5%,而一些相对单位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种植的比例却不到5%调查数据证明,高中及相当学历的仅占13%,小学及小学未毕业者,其比例高达48%。
以上只是理解基础文化教育的情景,而事实上,掌握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的人是很少的三、农民增收的潜力1.农民盼望致富的迫切心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创造财富的源泉[由整理]在所调查的地区中,60%以上的农民表示为了能够在闲暇时赚点钱,他们什么活都愿干据出外打工的农民介绍,为了早日富裕起来,他们愿意用自我的辛勤劳动去换取低廉的报酬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农民经过报纸、电视、收音机等媒体的宣传,出外打工者的切身体会及身边发生的事情等方式,自觉或不自觉地理解了许多市场经济的信息,思想意识也开始有启蒙性地转变农民的收入较低,但他们所赖以生存的土地仍然具有极大的活力只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对土地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使土地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必将为增加农民的收入供给稳定的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收入持续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经济上已具备了对部分地区农民进行产业化引导和扶持的经济实力5.农产品加工潜力大,市场需求大在实际生产中,农产品附加值的增长与加工深度成正比比如小麦,0.2斤小麦值不了0.1元钱,但加工成面粉就能值0.2元钱,再做成馒头呢,就能卖0.4元钱,若做成面包,大概就会再增值到2块钱,但如果哪位老先生用它作成了面人(玩具),恐怕就能卖7、8元钱了……况且,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农产品的加工深度越来越大。
四、对农村工作的几点提议1.基层组织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工作发展农村经济是搞好农村一切工作的源头,农村基层组织应据此开展一系列的工作:前期准备的工作上,各级组织应当做好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各种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应用、市场意识、技术信息等的引导,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放宽农民进行其它生产的限制在实际工作中,县、乡(镇)各级政府应当提出具体的发展经济和农民增收的目标,并结合当地实际情景,制定详尽的工作计划,在资金和技术两个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要素上,供给政策上的支持2.根据自愿原则,相对集中土地,构成规模经济村里在进行土地调整时,留足农民要种的田,将愿意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土地尽量集中在一齐,经过招投标的方式,将集中后的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给种植(养)大户经营由于大户专业经营,规模大、产业化程度相对较高,能够使成本降低,效益提升,土地的潜力得以充分挖掘需要注意的是:在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转让自愿和联产承包职责制不变的基本原则政府要作的只是引导,切不可强制执行农民合作组织应按市场规律建立成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合作经济组织应参与市场竞争为了避免垄断,应允许自发地组建多个实体,竞争服务。
合作经济组织的业务以服务农民为宗旨而开展,包括科技、购销、加工、储运、资金等服务据调查,武汉市建设乡新集村90%的村民是菜农,若能建立农民合作组织,在蔬菜的产前、产中、产后对农户供给相应的信息与服务,或依托武汉这个极大的蔬菜消费市场进行农工商一体化,产加销综合经营,将必然提高菜农的收益,提升产业化水平从农村的实际情景来看,农村经济的发展应当以农业作为根基,牢牢把握提高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环节,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在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产业布局上下功夫,经过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以武汉市建设乡新集村为例,该村依托武汉这个极大的生活消费市场,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居民的收入在所调查的地区中较高但该村的蔬菜产业化程度低,仍以农户小规模经营为主,品质单一,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小该村能够优化产品结构,对中低档蔬菜扩大产业规模,与口、武昌、青山石化等大型蔬菜市场加强联系,逐步将其建设成为武汉的中低档蔬菜基地;同时,加强与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的联系,发展高科技蔬菜、反季节蔬菜,供应武汉各大酒店对于农村的改革,还有必要继续倡导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农户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虽然可能暂时地拉大,但先富起来的农户和地区能够起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并带动其它农民和地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调查对象中,有一农户家产达三、四百万,户主是一个包工头,他的发展也只是短短四、五年的时间由于他的辐射作用,周围的村民随其打工,也增加了不少收入象他这样有经济头脑、市场意识强的能人,在农村中并不少见,但因为资金、技术、政策、土地等生产要素条件不具备,他们的潜能无法完全释放如果县、乡(镇)政府领导将这些人作为重点服务对象,让他们首先富裕起来,他们就能在农民增收中更好的发挥骨干带头作用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起来的人再引导单个的农民向农民合作组织或农业公司等转变,这样能够加快农业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步伐只要农民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并且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农民的收入就能够提高,农村就能够富裕没有农村的富裕,就不会有城市的长久繁荣我们吃的穿的都要靠农民耕种,真诚地期望农民早日富裕,农村和城市共同繁荣篇2:农民收入问题调查1、农民收入问题的现状和困难由于农民的收入本来就较低,加上生活支出不断增加,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尚未充分显现,农村劳动力难以充分就业,农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等,使得农民的收入相当低,增收十分困难.我们调查显示:(1)农民绝对收入水平较低2003年,全国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2622元,折合为320美元,平均每一天不足1美元。
更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其收入水平比全国平均值还要低得多按照人均635元的贫困线标准,2003年年底全国尚有2900万绝对贫困人口如果按照人均825元(100美元)的标准,则全国有9000万左右的人口低于此标准,而这个数量大于欧洲任一国家的人口总数2003年公布的绝对贫困人口数字,同2002年相比,不仅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80万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虽然不属于统计中的贫困人口,可是收入水平很低,仅仅略高于贫困线,只要气候等生产条件稍有不利变化,就会陷入到贫困人口的行列中去这部分贫困人口和准贫困人口的收入提高,将受到自然和经济基础条件的约束,难度十分大近年来,减贫速度不断减慢2)增收速度缓慢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表此刻两个方面一是同过去的情景比速度大大降低改革开放的前6年,农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长按可比口径计算在14%~20%之间而1997年以来平均仅有4%二是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比差距很大2000年我国农业劳动力人均GDP为4460元,大约相当于540美元,按农业人口折合为人均300美元左右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人均GDP要到达3000美元。
农村人均要实现这个目标,每年的增长率要到达12.2%即使研究到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将农村人均GDP的目标确定为社会平均水平的一半即1500美元,每年的增长率也要到达8.4%同这个要求相比,实际发展速度要低得多3)城乡差距加大改革开放以来的25年中,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年份有16年,而城乡差距缩小的年份仅有9年,缩小年份主要集中在1978―1983年和1995―1997年的两个阶段其中的主要原因,在前一个阶段是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提高,而在后一个阶段则主要是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城乡收入比例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为2.56:1,1983年缩小到最低,为1.82:1;然后不断扩大,到1994年到达了一个新高,为2.86:1;然后降低到1997年的2.47:1;从1998年开始,逐年显著扩大,2003年扩大到3.23:1近几年来,尽管诸多因素都很有利,农民增收速度能够超过5%,可是仍可能落后于城镇居民,使城乡差距继续扩大4)地区发展不平衡不一样地区之间农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较大,并且这种差距没有缩小的趋势总的说来,呈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从东南沿海向西部内陆地区递减的趋势。












